第A04版:政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三级慈善”网络体系汇聚向上向善力量
行医以技术为本,以服务为先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 年 11 月 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海区打造“慈善+社会救助”新模式
“三级慈善”网络体系汇聚向上向善力量

通过“聚微光·汇大爱”微心愿项目,一位长者实现了微心愿,领到了床垫。 江海区民政局供图
在“书桌行动”中,志愿者为困境儿童补习功课。 江海区民政局供图
→长者们在长者饭堂就餐,为江海区的服务点赞。 江海区民政局供图

    经过“共建一个家”项目,困难家庭搬进了“幸福居”;借助慈善基金的力量,困境儿童有了新书桌,患病妇女儿童得到及时救治;通过“五社联动”机制,居家养老服务升级,长者们幸福安享晚年……在江海区,一个个感人的社会救助案例背后,凝聚着慈善的温度和力量。

    社会救助是大事,是慈善工作的主业。近年来,江海区民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畅通慈善救助渠道,链接社会慈善资源,打造慈善品牌项目,探索具有江海区特色的社会救助工作模式,打造“慈善+社会救助”新模式,以慈善事业促进高质量发展。据统计,近3年来,江海区慈善会共筹募社会捐赠款物价值近2600万元,实施各类慈善项目120多个,直接受益人数超过3万人次。如今,在江海区,慈善早已不是部分人的“小众”行为,凡人善举已经成为江海区的新风尚,成为兜牢民生底线的强大助力。

    文/陈婵

    建立健全机制

    构建“三级慈善”网络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高质量的社会救助为共同富裕筑牢民生底线,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

    在新时代背景下,江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依照民法典、慈善法等相关法规要求,建立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生存救助、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和受灾人员救助等各专项救助制度,理顺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综合性、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使弱势群体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目前,江海区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发展,惠及更多群众。

    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首先体现在慈善网络越织越密上。江海区民政局以江海区慈善会为主要平台,推进慈善组织向基层延伸,先后成立外海、礼乐、江南3个街道级慈善会和41个村(社区)慈善联谊会。

    “如今,放眼整个江海区,从区到街道、村(社区),每一个层级都建有相应的慈善组织,形成区、街道、村(社区)互联互补、广泛覆盖的‘三级慈善’网络体系。”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基于“三级慈善”组织架构,江海区慈善会完善出台了资金管理办法、慈善救助办法、冠名基金管理办法和捐赠表彰办法,规范慈善行为,并不断创新资金募集机制,走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慈善资金募集之路,逐步形成覆盖全区、具有江海特色的慈善援助网络。截至目前,江海区已经设立“裕景”爱心慈善基金、“蔚蓝”消防公益基金、光电协会“筑梦”慈善基金等10个冠名基金,募集款物价值超23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江海区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相继成立“护航”慈善救助基金、“壹方”慈善救助基金两大慈善基金,进一步汇聚了向上向善的社会力量。

    培育社会慈善力量

    实现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

    “现在身体怎么样?生活上还有啥困难没?”

    “身体还可以,吃得好睡得好,谢谢你们来看望我。”

    ……

    这是重阳节前夕,江海区礼乐街道文苑社区组织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房产中介志愿者看望独居老人时的温馨场景。

    为探索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服务新路径,让更多“新”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文苑社区联合新业态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主动参加江海区慈善会主办的第三届“联创善治”公益慈善微创投项目申报,并成功以“‘聚爱成行 情暖人心’——文苑社区新业态志愿者助力困难群众关爱服务”这一项目获得资金资助。

    今年10月,江海区第三届“联创善治”公益慈善微项目正式实施,标志着江海慈善“微项目”撬动幸福“大民生”的基层治理篇章掀开崭新的一页。

    据悉,“联创善治”公益慈善微项目是江海区民政局、江海区慈善会于2019年推出的慈善品牌项目,通过开展多个“微项目”着力增强基层治理力量。与前两届相比,第三届“联创善治”项目首次将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纳为“微项目”申报主体,打破了原来仅社会组织参与的局面,并让队伍力量更庞大、更懂基层痛点堵点的两大主体加入,不仅延展了项目内容,还有效提升了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志愿服务活动需要经费支持,尤其是帮扶困难群体的服务活动。这次能在公益慈善微项目中获得资金扶持,有利于丰富服务队的社区服务供给。”文苑社区“双百”社工周雪颜说道。

    激活村(社区)慈善力量,是社会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海区民政局以党建为引领,创新“五社联动”机制,调动社会力量,依托街道、村(社区)社工站引入多元主体、利用社会力量,统筹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满足社会救助对象涉及面广、复杂多样的需求,实现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

    当前,江海全区建成社工服务站3个、社工服务点16个,以点带面实现全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如今,运用“五社联动”工作模式,江海区充分调动社区、志愿者、社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积极性。

    打造品牌慈善项目

    让救助服务更有温度

    每天,家住江南街道仁美社区惠泽园的贞姨都会来到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长者饭堂领取一份午餐。这里环境干净卫生、菜品营养丰富,还有“饿了么”的外卖小哥定时为有需要的长者提供送餐服务,贞姨及住在该服务中心周边的长者对此赞不绝口。

    长者饭堂“爱心助餐”项目是江海区民政局联合区慈善会为解决老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创新推出的便民助老服务,项目投入近500万元,并设置区长者饭堂专项资金,建设了街道、村(社区)两级长者饭堂,为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服务。

    今年,江海区进一步拓展“1+N”助餐配餐服务,以三级“大慈善”格局助力长者饭堂运营,实现多方支持、广泛参与。当前,江海区正以街道长者饭堂为中心,在全区6个村设置配送餐点,为辖区有困难的长者提供送餐服务。

    通过项目化运作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江海区抓住了慈善工作的“牛鼻子”。经过多年发展,江海区已经打造了“共建一个家”“联创善治”“情暖万家”“书桌行动”和“聚微光·汇大爱”微心愿等多个社会救助品牌项目,形成慈善出资、群众满意良好局面,让救助服务更有温度。

    “随着品牌项目的持续深入开展,全区慈善救助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参与项目的热心企业、爱心人士越来越多,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得到有效衔接,助力兜牢民生底线。”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