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对接会对于我们进一步走好科技创新之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在10月31日举行的江门市“邑科汇”科技成果对接系列活动暨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成果直通江门高新区项目对接会(以下简称“项目对接会”)上,广东鑫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郭绪昌这样说道。作为江海区首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就路演科技成果达成对接意向,突破关键材料的“卡脖子”难题。
今年7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正式挂牌。短短3个多月时间,该平台便促进了科技成果由“实验室”直达“生产线”,在江海精准落地转化,标志着江海区“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布局迎来实质性进展。
项目对接会当天,广东鑫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门得实计算机外部设备有限公司、广东新时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门市博士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智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网商时代产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江门市东信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福盾应急科技(广东)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与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近50家江门高新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金融机构等代表参加活动。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何榕 通讯员 林瑞蓬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专家像朋友一样与我们面对面,共同探讨产业发展前景。”郭绪昌对项目对接会赞不绝口。
“当天,我们与多名专家进行了沟通交流,专家们还亲临工厂给出指导意见。”郭绪昌说。当天,专家现场走访广东鑫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与该企业拟定了又一合作项目——开发研制自动化视觉检查设备及自动化喷涂设备。
科技成果要“活用”而不是“沉睡”,打通“最后一公里”尤为关键。“科技成果想要实现有效、高质量转化,关键一步是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跃’,把专利变成产业。”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张驎认为,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高质量平台。
“本次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校地‘产学研用’合作,促进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成果落地生根,为江门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应急管理、应急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该项目对接会也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搭建了沟通交流的桥梁,促进了双方深入了解需求和优势,精准对接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张驎表示。
“实验室研究不是研究的终点,论文也不是研究成果的‘句号’。”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帮助企业打通创新渠道,能够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催化剂”。“不少企业在解决生产难题的过程中,由于无法找到合适的技术,只能把目光投向国外,形成‘眼皮底下的宝贝遍寻不着,硬是到国外花了一笔冤枉钱’的局面。”上述相关负责人补充道,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为科研院校和企业牵线搭桥,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为小微企业插上“科技翅膀”
“目前,不少小微企业对专利技术的投入产出比尚不明确、现金流压力大。他们希望与科技实力强的院校合作,却又担心收益难保障。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便为园区孵化企业提供了解决方案,一方面为孵化企业提供创新资源,另一方面帮助其降低研发成本。”粤湾云谷智慧产业园总经理区倩婷表示,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可以承接高校科技成果和核心技术的孵化、转化运用,导入世界一流的科技与人才资源进行补链、强链,构建更高端的全链条孵化体系,进一步提升粤湾云谷的“含金量”,为孵化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个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江门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宏杰表示,江海区将以本次项目对接会为契机,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思考和谋划,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转化平台、专业服务队伍等领域建设,提升市场适配科技成果供给能力,切实构建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
项目对接会上,高校科技成果与制造业企业擦出了“火花”。
今年上半年,福盾应急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在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区落地,该公司总经理李志发介绍,此前他们专注于医疗防护服研发与生产,今年将选择核辐射防护服这一“风口”。
“通过项目对接会,我们与相关专家达成了核辐射防护服检验项目的合作意向,将加快推动该项目投产。”李志发表示,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辐射防护技术领域科研成果显著,作为一家中小微企业,他们能够有机会直接与科技实力强的高校合作,为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突破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以本次项目对接会为契机,不断加强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的桥梁作用,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打通产学研创新链,畅通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的关键环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畅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