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 通过深化物权制度建设,我国海域管理从“平面”向“立体”、从“二维”向“三维”加快转变,促进了海洋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部海域海岛管理司司长高忠文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最新出台的《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工作的通知》,鼓励对跨海桥梁、养殖、温(冷)排水、海底电缆管道、海底隧道等用海进行立体分层设权,对促进海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我国现行海域管理制度体系主要基于海域“平面”管理,同一海域空间范围内仅设置一个海域使用权,空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立体分层设权有利于海洋开发利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满足海洋产业用海需求,更好体现海域空间资源稀缺性。
另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项目1219个、170万亩,涉及投资6000多亿元,有效保障了用海用岛需求。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7.2万亿元,同比增长5.8%,高于全国GDP增速0.6个百分点,高于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4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全国海洋旅游业加速进入全面恢复新阶段,前三季度海洋客运量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海洋渔业稳定增长,“蓝色粮仓”建设稳步推进,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速均超5%。
海洋能源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从传统的海洋油气,到新兴的海洋发电,目前我国海洋能源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自然资源部20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海洋传统产业发展稳中向好,海洋油气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6%、9.7%,垦利6-1、陆丰12-3油田等多个项目建成投产。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海洋电力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和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4.8%、19.2%,在建和新开工海上风电项目规模约1940万千瓦,较去年同期增加约200万千瓦。首台国产18兆瓦海上风电主轴轴承顺利下线,20千瓦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完成海试。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完成研建并开展发电试验。
与此同时,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国内起重能力最强、作业水深最大的风电安装平台“海峰1001”正式交付,将重点服务于深远海风电场吊装作业。
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
今年以来,我国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有力支撑了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何广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向好,交付海工订单金额同比增长50%。海水淡化工程稳步推进,在建和新开工项目规模超30万吨/日。
今年前10个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9.7%、67%和54.4%,是唯一一个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的国家。我国交付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显著增加,批量交付24000标准箱集装箱船、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及气体运输船等。我国大型海工装备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何广顺说,一系列政策支持效果正进一步显现。自然资源部和财政部积极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沿海地区实施了一批海工装备、海水淡化、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项目。部分大型海工装备配套产品国产化率大幅提升,海洋观测监测技术装备取得多项进展,海水淡化超滤膜制备、海水水处理药剂生产等部分产品性能与国际水平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