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天下/人物
上一版3  
基辛格走了
他曾百余次踏上中国土地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12 月 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辛格走了
他曾百余次踏上中国土地


2001年3月18日,基辛格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纪念中美“乒乓外交”30周年的招待会开始前挥拍助兴。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当地时间11月29日在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基辛格是世界著名战略家,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半个世纪前,他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历史性贡献,既造福了两国,也改变了世界。

    来源:新华社、中新网、新京报、解放日报

    从犹太移民到美国学术界红人

    基辛格1923年5月生于德国,为犹太人后裔。1938年,因不堪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基辛格全家迁居美国。1943年,基辛格加入美国国籍。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1943年,基辛格应征入伍,并加入美国国籍。因为德语流利、智力过人,他被任命为第970反情报军团德语翻译,并以谍报部队士官身份被派往欧洲。置身战场,超群的洞察力让年轻的基辛格脱颖而出,不仅获任欧洲司令部情报学校教官,还被授予青铜星章。

    初到美国之时,基辛格几乎不会讲英语,然而他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于1950年获得政治学学士学位、195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留校任教。

    他的本科论文《历史的真义》长达400页,据称是现在哈佛毕业论文篇幅限制(35000字,或者大约140页,被称为“基辛格规则”)的来源。

    得益于导师的关照和学院的有利条件,在哈佛求学期间,基辛格多次出席战后国际形势研讨会,慢慢积攒进入华盛顿政治圈的人脉。

    研究生期间,基辛格创办了一份世界事务季刊《Confluence》,包括汉娜·阿伦特、小阿瑟·施莱辛格等杰出政治思想家都曾为该杂志撰稿。可以说,基辛格在年轻时就已经进入了外交政策重量级人物的世界。

    基辛格的博士论文主题是19世纪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维持,探讨战后和平与世界秩序,这篇论文后来以《重建的世界》为名出版。有报道称,基辛格的博士论文至今仍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长的一篇论文。

    在进入政坛以前,基辛格长期在哈佛大学任教并写作。他曾任哈佛大学国防研究班执行主任、防务研究计划主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等职务。

    其中对他未来外交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他1952年创办的国际研讨会。每年夏天,大约有40名外国政要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通过这个研讨会,基辛格建立了广泛的对外联系基础,包括中国、欧洲和拉美的联系。这个研讨会一直持续到1969年。

    1957年,基辛格撰写的《核武器与对外政策》首次提出“有限战争”理论,在学术界和对外政策研究圈一炮而红。由此,他成为美国学术界红人,跻身美国战略政策方面的权威学者圈。

    擅长“搭积木”的智者

    “基辛格一直渴望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更大影响,他最终如愿以偿。”美国经济学家默里·罗斯巴德曾如是评价。

    上世纪六十年代,受共和党人、纽约州州长洛克菲勒的赏识,基辛格担任其竞选团队的外交政策顾问,支持其在1960年、1964年和1968年三次争取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颇具戏剧性的是,基辛格曾在竞选中对洛克菲勒的对手、民主党人尼克松出言不逊,但尼克松却不计前嫌。

    1968年,民主党候选人尼克松成为新一任美国总统后,看中基辛格的外交才能,决定将其招入麾下,委以重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当时,尼克松对基辛格的任命甚至比国务卿和国防部部长都早。

    基辛格知恩图报,为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政策悉心谋划。“他很快便成为政府中一名有影响力的人物。”美国《时代》网站称。有评论认为,基辛格很“聪明”,他把最复杂的中东问题丢给了国务卿罗杰斯,以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身份直接参与对苏政策、对华政策。而尼克松最重视的就是与这两国的关系。

    1971年5月20日,美苏终于达成突破性的核裁军协议,国务卿罗杰斯事前竟然不知情。同在1971年,基辛格两次秘密访问中国,为尼克松1972年的访华之旅和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铺平道路。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被尼克松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也是基辛格“谋士生涯”的高光时刻:随美国总统历史性访华。有评论称,这次旅程充分体现了基辛格向尼克松输出的基本战略方向:不与中国搞对抗。

    得益于基辛格等外交谋士的积极活动,尼克松任内的外交成就可圈可点:结束长达10年的越战长跑;制定缓和美苏关系的政策;对中国进行破冰访问等。与如今一些总喜欢“推倒积木”的美国政客相比,基辛格等人显然是擅长“搭积木”的智者。

    谋求“多个力量均衡稳定的国际体系”

    1973年9月,基辛格宣誓就任国务卿,成为第一位非美国裔最高级别外交官,总统尼克松当时就站在他身旁。1974年8月的一天,尼克松告诉副总统福特,他打算翌日辞职。当时,尼克松向福特建议,让基辛格留在政府“非常重要”。福特接任总统后,确实是这样做的。

    作为“现实主义政治”的支持者,在美国1969年到1977年的外交政策中,基辛格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奉行均势外交,倡导缓和政策,不仅推动尼克松政府与中国改善关系,还让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缓解,从而构筑起以“均势”为基础的国际结构。“事实证明,基辛格在防止战争升级为全球对抗的外交努力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网站评论称。

    一些美国学者说,基辛格一直推崇自我实现的观点,对自己有种英雄主义情结。正因如此,他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战略态势、政治思想,而是给人一种身段灵活的印象。

    涉足政坛之初,他为时任总统竞选者、共和党人洛克菲勒效劳;而后又成为当选总统、民主党人尼克松的人;尼克松垮台时,这位弓马娴熟的“骑手”在风暴中幸存,成为接班人福特不可缺少的助手。

    《华盛顿邮报》称,基辛格一生都在从哲学和存在主义的角度思考权力和战略,但他总是将自己描述为现实主义者,能看到哪些风险是值得冒的。

    他年轻时曾写道:“政策是权衡概率的艺术,掌握它在于抓住各种可能性的细微差别。”他认为,将制定政策作为一种科学来进行必然会导致僵化,“因为只有风险是确定的,机会则是推测的”。

    1977年,基辛格退出政府任职。当年1月,福特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基辛格是现实主义外交思想和地缘政治理论的践行者,主张借助外交手段维护美国国家利益,致力于谋求“多个力量均衡稳定的国际体系”。

    “最卓越的外交成就”

    1971年7月9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周恩来在这里同秘密访华的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举行会谈。

    7月8日,基辛格飞抵伊斯兰堡,在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举行的晚宴上以“肚子不适”为由离开,前往巴总统别墅“治疗和休养”。次日,他乘坐巴基斯坦航空公司专机飞抵北京南苑机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到访的第一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

    陪同基辛格秘密访华、后来出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温斯顿·洛德回忆,那次访问最重要的任务是双方协商形成公告,宣布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将访华。7月16日,公告发布,尼克松即将访问中国的消息震惊了世界。

    同年10月20日至26日,基辛格第二次访华。在这次公开访问期间,中美双方就尼克松访华的联合公报进行谈判。11月30日,新华社受权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将于1972年2月21日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基辛格与中方携手促成尼克松这趟“破冰之旅”,实现“跨越太平洋的握手”。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有西方媒体将基辛格秘密访华称为他“最卓越的外交成就”。基辛格回忆说:“我们知道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对于世界和平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那个时候就为自己确定了任务,就是决心向着关系正常化,向着确立美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前进。”

    访华百余次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2023年7月20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一幅梅花不畏寒冬而盛放的中国画前,习近平主席会见了到访的基辛格。

    基辛格感谢习近平主席将会见地点选择在这个他当年首次访华会见中方领导人的地方。他说,我愿继续为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作出努力。

    基辛格访华之时,也正是中美关系陷入僵局之时。但基辛格强调,美中两国都有能力影响世界,因此两国关系保持稳定,事关世界的和平、稳定和人类福祉。

    基辛格一生获奖无数:197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美国最高的平民荣誉)、1986年的自由勋章(授予美国10位最重要的外国出生者)。在中国,他得到的殊荣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如今,一些美国政客患有“对华焦虑症”,而基辛格为中美关系发展的奔走显得格外宝贵,他的呼声显得格外客观冷静。他说,两国合作不仅利于双方,还惠及人类,而冲突和对抗只会导致灾难。“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互学习;至关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以脱钩的方式开展下一步工作。”

    基辛格有这样深刻的认识,源于他对中美两国的观察与了解。在他看来,美国需要与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共存。基辛格认为,美国“过度关注”自身利益,其外交政策如果无法平衡美国与全球的利益,美国“将变得孤立”。

    尽管中美关系经历波折,但基辛格始终相信,美中之间的和平与合作至关重要,符合两国和世界的利益。“正如我50年前所相信的那样,我们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出路。”

    有人说,基辛格很懂中国,他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中国。他曾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总理时的场景。他说,“中国很神秘”;周恩来答道,“我们并不神秘,你觉得神秘是因为接触得太少”。

    基辛格后来发现,美国人需要了解中国人怎么思考,中国人也需要了解美国人在想什么。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基辛格始终认为“美中之间的合作对于世界和平至关重要”。

    2011年,基辛格出版了《论中国》一书,试图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中国。这本书被认为是西方中国问题专家必读书籍之一。2023年10月24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年度颁奖晚宴上向基辛格颁奖,表彰他为中美关系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数十年来,基辛格百余次访华。“我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基辛格在这个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举行的年度颁奖晚宴上如是说。

    生平

    基辛格著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白宫岁月》《动乱年代》《论中国》等关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书籍。在其卸任公职后,他还经常接受美国两党总统和外国领导人的咨询。

    1923年,基辛格出生于德国南部。1938年,他和家人离开纳粹德国到美国定居,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基辛格曾在美军服役,在哈佛大学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9年,尼克松总统任命基辛格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年至1977年,他先后在尼克松和福特总统任内担任国务卿。基辛格咨询公司发表声明说,基辛格在推动美中关系正常化、结束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谈判以及帮助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等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致力于美国与苏联的战略武器限制谈判进程。

    1971年,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作为总统特使秘密访问中国,与中方携手促成了1972年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破冰之旅”,实现了震撼世界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为启动美中关系正常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中关系大门打开的推动者,基辛格一生中访问中国100多次。今年7月,他最后一次踏上中国土地。在美中关系“破冰”之后的50多年里,他推动历届美国政府奉行积极对华政策,致力于美中关系发展成为基辛格外交生涯中最华丽的篇章之一。

    今年10月24日,基辛格在接受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颁奖时致辞说,“我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美中之间的和平与合作至关重要,符合两国和世界的利益。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