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开平市探索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
开平市爱心慈善会表彰优秀教职工
水口镇举行校园现场书写比赛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俗意识
让孩子们学会劳动、爱上劳动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2 月 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俗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入路径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俗意识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地域与人文信息。它不仅体现着民族的传统智慧和价值观,更是构成社会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下面探讨一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渗入路径,将民俗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俗意识。

    ——开平市长沙街道办事处梁金山小学 周慕娴

    利用教材民俗文化 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元素,讲解这些文化元素的背景、内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授《端午粽》一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和观看图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庆祝活动。在理解课文时,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元素,如粽子的形状、包裹方式、馅料的选择等,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精心整合教学内容

    渗入民俗文化

    教师可以精心整合教学内容,渗入民俗文化,从而将民俗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在教授《饮湖上初晴雨后》一课时,我穿插介绍西湖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美食文化,如西湖醋鱼、龙井虾仁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湖,同时也能渗入民俗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营造民俗氛围

    增加文化积淀

    在传统节日,可引导学生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并在教室设置一个“节日绘画展览区”,将学生的作品挂在墙上,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民俗优秀品质,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在教授《朱德的扁担》一课时,带领学生感受扁担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通过朱德的事迹和扁担文化所代表的勤劳、朴实、坚韧等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心。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

    延伸民俗文化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需引导学生把握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思考民俗文化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延伸民俗文化。阅读课结束后鼓励学生根据阅读的材料,进行创作和表达。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节日的作文,或设计一个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手工制作。

    民俗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入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将民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