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木铎金声五十年 春华秋实满庭芳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12 月 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市第八中学
木铎金声五十年 春华秋实满庭芳

1974年,师生到礼乐公社向东大队学农。
学校博文楼和图书馆。
1995年,学校组织外贸班学生进行英文打字比赛。
“奔跑吧·七年级”旋风接力跑活动。
1987年,学校召开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口风琴特色课。
江门八中校门口。

    五十年风雨兼程、栉风沐雨,五十年薪火相传、春华秋实。

    今天,江门市第八中学(以下简称“江门八中”)迎来建校50周年庆典。历经半个世纪沉淀,如今的它既具厚重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近几年,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理念更加鲜明,办学特色不断彰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校园里一派东风至暖、花自芬芳的美好景象。

    半个世纪历史,50年沧桑。从昔日的“一叶扁舟”,发展到如今有口皆碑、优秀人才辈出、社会各界支持的优质初中,江门八中筚路蓝缕,历尽艰辛,但“平民教育优质化”的办学宗旨,始终为一代代八中人所秉承,其实质从未发生改变。

    今天,让我们再次翻起这部厚厚的书:如今的江门八中,特色教育丰富多彩,人防教育独树一帜,校园电视台、百花文学社、英语角、数理化兴趣小组等社团活动争妍斗艳,校报《百花》、校刊《八中风华》和校园电视台共同烙印了八中人的足迹。学校相继获得“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实验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首批广东省中学示范团校”等数十项重要荣誉。

    岁月彰显峥嵘,历史记载艰辛。如今,站在历史的新节点上,八中人抚今追昔,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豪情澎湃,再次扬帆起航!

    文/图 吕中言 八中宣

    前身 培育大批优秀 教师人才的江门师范

    岁月更迭,风雨沧桑,历史的脚步清晰凝重。追溯五十载岁月,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忆起它当初的模样。

    江门八中的前身是1959年设立的江门师范,办学初期共设有两个中师班、一个体育班,学生人数150人,教职工15人。1960年夏季,增加两个中师班及两个工农班,工农班以培养工厂、农村干部、骨干为定位,当时全校学生规模350人,主要来自江门、罗定等地。

    将青春汗水洒在这片热土的朱文鸾老师,回忆起当年在江门师范执教的种种轶事:习字课堂上的一笔一画,音乐课堂上的一唱一和,教育理论课上的一问一答……欢歌笑语仍回荡耳畔,师生互动画面仍历历在目。“从当时江门师范走出去的学生,都经受了艰苦劳动的洗礼和浓厚书香的熏陶,成为当时的香饽饽,广受欢迎。他们如蒲公英般飘散在五邑大地上,点燃万千五邑人的求知梦想,如今他们都是桃李满天下了。”朱文鸾说。

    启明小学原校长梁伟庭当时就在江门师范就读。据他回忆,当时正是经济困难时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学生常常吃不饱,但又要承受一定的学习和劳动强度,有的同学中途熬不住选择退学,他和部分同学坚持到毕业,都分配了工作,走上了教师岗位。由于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同时还经历过艰苦条件的磨砺,因此大家的个人品质和职业态度都很不错。

    直到1962年,由于生源数量下降,江门师范停止办学,仍在读的60届学生被安排到新会师范学习,直至毕业分配工作。

    1963年春,江门师范校址被建成江门市永华小学,吸收周边的小学生就近入学。梁伟庭当年毕业后留在永华小学任教,据他回忆,当时学校规模为12至18个班,学生约600人,教职工约25人,学校设施基本上使用原江门师范的设施。1969年,永华小学更名为永红小学,开办小学五个年级,学生547人,还附设了两个初中班,学生106人,教职工共23人。

    江门市档案局留存的《1963年永华小学教职员工(干部)工资名册》可见,当时学校教师收入微薄,每月工资在33—63.5元之间,但大家安贫乐教,潜心教学。面对困境,师生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平日除了开展正常教学工作外,一起劳动创收。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劳动是必修课,开山造田,种植经济作物,改善生活,大家苦中作乐;植树栽花,美化环境,也是家常便饭。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永红小学同时兼顾小学和附设初中的办学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1973年,江门八中在永红小学校址应运而生。

    启航 从初级中学起步 历经多次办学模式改革

    刚开办时的江门八中是一所完全初级中学,办学条件较为简陋,共有19个班,其中初一5个班,初二14个班,学生分别来自紫沙、人民、东观、爱民以及永红5所小学的附设初中,有近1000人,教职工80人。

    1973年下半年,江门八中增办高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设高中班3个、初中班18个,学生1138人,教职工79人。

    小荷初露尖尖角,经五载历练,终获斐然成绩。1978年,江门八中学子在高考中初露锋芒,全校共有8位学生被大学录取,其中本科4人、大专4人,还有一批学生考入江门电大,这样的成绩当时在全社会广受赞誉。

    “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刚恢复高考,全国高校学位有限,在江门每年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并不多,能考上本科的就更少了。1978年,江门八中作为一所初出茅庐的高中,在一届高考中培养出8位大学生实属不易。这样的成绩当时在江门范围内被口口相传,成为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忆当年,现年65岁的市民卢耀如是说。

    改制初中,朝气蓬勃。1978年,顺应时代需求,江门八中由完全中学改制为初级中学,设15个初中班。尽管在改革开放后,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日子越过越好,但八中人依旧延续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品质优良的八中人奋楫争先立潮头,乘势扬帆开新局。在往后的七年里,学校一直保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市民心中“硬件不硬软件硬、规模不大特色明、投入不多绩效高”的优质初中。学校还在1979年获评“佛山地区先进单位”。

    1984年9月,江门八中再次恢复为完全中学,在原有15个初中班的基础上,增设两个普通高中班,学生926人,教职工68人。

    普职并进,百花齐放。1988年,江门八中顺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敢为人先,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广东省第七建筑公司、原江门市外经委等单位合作,开办了高中职业班,成为当时江门唯一一所集初中、普高、职高于一体的完全中学,鼎盛时期全校共有37个教学班,学生近2000人,教职工136人。

    首届高中职业班开设了建筑、机电、外贸三个专业,后来又增设了汽车、酒店管理、电器、电脑、制冷、机械、公关、财会中专班、法律大专班等专业。学校因地制宜,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经常组织学生到厂企、建筑工地实习,走出了一条多元化特色发展的强校之路,得到当时江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各大企业以及市民的高度认可。

    匠心育才桃李馨。走上普职并进发展之路后,江门八中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杰出人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激励在校学生立志成才,赓续八中育人荣光。

    如86届校友黄国忠进入政府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任江海区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91届校友陈志昌成功在江门创办五邑领先汽车文化推广服务中心,成为汽车文化推广方面的优秀人才。95届校友谭树勤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白手兴家,成功创办广州俊雅(新世界)塑料制品厂,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1996年9月至2001年8月,江门八中又与江门市司法局合作,开办了学制3+1的法律大专班,为我市培养了一批司法精英,部分校友成为江门律师界翘楚。

    创新办学显特色,百花齐放领鳌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江门八中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人防特色,收获了大批硕果,如1995年被评为“广东省初中三防知识教育先进学校”“‘八五’期间人民防空建设先进单位”,1996年曾在广东省人民防空教育总结会上作经验介绍,1998年成为“江门市三防教育基地”。

    积淀 成为社会各界关注 特色鲜明的优质初中

    精准定位,踔厉奋发。2001年9月,江门八中重新改制为初级中学,直到如今。22年来,江门八中一直稳步发展,每年的班数在24—26个之间,学生1200人左右,教职工90人左右,在教学教研、德育教育、奖教奖学等方面全面开花。

    “广东省绿色学校”“江门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江门市生态文明示范单位——森林学校”“江门市安全文明校园”“江门市五四红旗团委”“江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一项项荣誉,记录着22年来学校取得的发展和成绩,饱含着八中人的心血和汗水。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江门八中全力抓好党支部建设,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加强支委委员队伍建设,切实发挥支委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党支部工作落到实处,用心打造了党建文化长廊。2013年,江门八中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15年,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年,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组织。学校党建课题“加强团队组织建设,做好党的助手研究”研究成果在《中小学党建生态发展新视野——“蓬江模式”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一书发表。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障。江门八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双减”为指引,一心一意抓质量,强化管理,狠抓落实,促进学校教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不断提高,近年来相继获得大批教学教研奖项。

    2022年,学校获“蓬江区中考增量奖”“蓬江区中小学生篮球联赛初中组第三名”“蓬江区中小学生篮球联赛突出贡献奖”“江门市2022年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组织奖”。生物备课组获“江门市蓬江区2022年初中学科素养提升建设奖三等奖”。2023年,学校获“广东省首届红心向党·革命故事会最佳组织奖”“蓬江区中小学合唱比赛(中学组)二等奖”。2023年中考获“江门市协同教育质量二等奖”。

    2022年、2023年,江门八中各科中考成绩显著攀升,师生获省、市、区级奖励明显增多。其中教师有29人获省级奖励、50人获市级奖励、223人获区级奖励;学生共有2人获国家级奖励、11人获省级奖励、33人获市级奖励、168人获区级奖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校”“江门市第一中学优质生源基地”……近年来,江门八中还用一项又一项校级荣誉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正名。

    在江门,提到备受善长仁翁关注、校友支持力度大、奖教奖学机制完善的学校,不少人都会想起江门八中。2011年,江门八中借学校新教学楼和运动场落成庆典之机,成立首届校友会,黄冠明任首届校友会会长,陈杰恒为校友会荣誉会长。

    2013年,在建校40周年之际,在老八中人黄瑞榴、时任校长陈兆伟的倡议下,陈杰恒带头捐资人民币50万元,其他校友积极响应,正式成立江门八中奖教奖学基金会,每年提供不少于10万元用于师生奖教奖学,现已成功颁发十届。校友们的善行义举,大大激发了八中师生奋勇争先为校争光的内驱力。

    赵善兼祖籍新会古井霞路村,现定居香港。赵善兼、赵李荔红伉俪弘扬祖辈美德乐善好施,多次捐资襄助江门八中教育事业。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各捐赠港币13万元为江门八中购买图书,助力书香校园建设。2015年9月,捐赠港币500万元为江门八中兴建教学综合楼(吴佩兰楼)。2016年10月,在吴佩兰楼落成投用之际,他再次捐赠港币50万元,为江门八中购买图书和教学设备;2016年12月,又捐赠玉石屏风《荷塘飘香》。

    忆往昔,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看今朝,厚德载物,更续辉煌誉八桂。50年是江门八中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不仅记载着昨日的艰辛和奋斗,更昭示着明天的宏图与辉煌。

    踔厉奋发五十载,敏行致远百年梦。展望未来,江门八中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校长谭荣新表示,全体八中人将在党的教育方针正确指引下,以百年树人为目标,不断追求卓越,凝心聚力齐奋发,群策群力办八中,一心一意谋发展,为不断擦亮“学在蓬江”的金字招牌贡献力量。

    相关新闻

    江门八中校史馆和德育馆今天揭牌启用

    感受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一趟博物馆,了解一所学校最快的方式就是参观这所学校的校史馆。为了让师生更好融入学校,厚植荣校情怀,同时为社会各界设立一个了解学校的窗口,江门八中用心打造了校史馆和德育馆,今天正式揭牌启用。

    走进江门八中校史馆,馆内厚重的历史感、激情燃烧的奋进感让人心潮澎湃。一行行文字、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是江门八中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一代代八中人坚守初心、书写担当的凝结。

    在江门八中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校长谭荣新看来,校史馆是学校研究和产生思想、汲取和形成精神、积淀和创造文化的摇篮,是各届校友寻找温暖记忆的共鸣点,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校史馆的建成,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含量。“校史馆既藏着八中人的文化和文明,也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如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这些儒家思想的关键词。”谭荣新说。

    德育馆则囊括感恩教育厅、国防教育展厅、蓬江区禁毒警示教育基地三个德育教育场室,将成为江门八中对师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以及成为学校每年新生入学必须参观的场所,从而让新生在精神层面上接受一场深刻爱国主义教育和一次感恩教育的全面洗礼。

    一校之重,莫过于岁月中积淀的历史;一校之美,最美在于精神文化的传承。“校史馆和德育馆在学校建校50周年的节点上启用,具有重要意义。”谭荣新表示,校史馆和德育馆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未来,江门八中将依托丰厚的校史和德育资源,发挥文化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