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丽
焦麦屑,即炒面粉。将麦类研磨成粉末成了面粉,炒熟后谓之焦麦屑,在我们家乡简称焦屑。
家乡属苏北里下河地区,是鱼米之乡,盛产小麦,亦种大麦和元麦。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钙、铁及维他命A等,有固本止汗,养心安神等功效。对于大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主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补虚劳,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止泄,不动风气。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
小时候,母亲炒焦屑时,我们兄妹仨快乐地围着锅台叫唤着。母亲点燃稻草塞进灶膛后,便让大哥坐在灶堂前看着灶膛,添加稻草。待锅烘热后,母亲在锅中倒入面粉和少量的糯米粉,不停地进行翻炒。母亲手中的铲子成了指挥棒,铲扬铲落间,只见面粉在锅中左旋右转,跳着集体舞。这炒焦屑可是个细致活和技术活,火候要正好,火候太旺,靠在锅边的焦屑来不及翻炒会粘在锅边起一层焦巴,上面的焦屑会夹生;火候小了,特别耗时费工夫。炒到八成熟时,母亲会让哥哥们停止添加稻草,用灶膛的余热慢烘翻炒,待焦屑炒成淡黄色且散发出焦香时便可出锅了。
焦屑的吃法是用滚水冲泡,冲泡过程很简单。母亲在每个碗中放上半小碗焦屑,再放点红糖,然后左手倒着开水,右手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焦屑。待到焦屑呈黏稠状时,母亲还会滴上两滴芝麻油。母亲泡的焦屑总是厚薄适中,刚吃上第一口,细腻绵软的感觉缠绕在舌间,感觉都舍不得下咽了;再吃上第二口,香、黏、细、糯便攻城略地了,刚才还喧嚣的我们顿时安静下来,只听见“呼呼呼”地吃焦屑声。
我们一边吃着焦屑,一边听母亲讲吃焦屑的美丽传说。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家乡堤坝因发洪水岌岌可危,官府征集民工修筑堤坝。西溪一王姓男子应征前去修筑,其妻刘氏担心丈夫挨饿,就把大麦面粉放在锅中炒,面粉焦香四射。这时来了个乞丐,刘氏便泡了炒好的大麦面粉给老人。老人吃完后说了一句“好事做了好事在”,便不见踪影。刘氏丈夫去修筑堤坝没几天就回来了,说是洪水退了。这天夜里,刘氏梦见那位乞丐,乞丐自称是东海龙王,夸刘氏心肠好,做的炒面香,就把洪水退了,免除了她丈夫的苦役。刘氏把她做的梦讲给乡邻们听,从此以后,家家户户都会炒焦屑,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那时候,吃焦屑充饥当饱。炎热的夏天,人们下田劳作,在早上都会吃上两碗焦屑;我们上学住校,星期日下午返校时,书包中肯定会装上满满一罐母亲炒的焦屑。下晚自习后,焦屑便成了我们的“夜宵”,满宿舍飘香的味道至今回味起来仍令我咂舌。
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焦屑充饥已成了过往。但每当回味起焦屑浓郁的香味,我就会照着母亲的样子,炒上一锅。看着母亲和女儿津津有味地吃焦屑,香香的、绵绵的、暖暖的感觉便在心中蔓延,童年的记忆便在浓浓的麦香中一点点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