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问道 探寻高质量发展密码——跨省大21/2023-12-12/A02/32711702348631806.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湖州
以“一体化”刷新高质量发展辨识度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12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州
以“一体化”刷新高质量发展辨识度


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累计招引3亿元以上项目超30个。
当前,湖州正以“双碳”领跑者姿态阔步迈向更高形态的“绿色发展”3.0版。 图为位于西塞科学谷的国网新能源云碳中和创新中心。
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效果图。
湖州是“沪浙苏皖”四地联动的地理中心,面积约5820平方公里。
湖州市高质量发展辨识度鲜明,图为湖州城市航拍景。
余村正在向世界打响“美丽余村,美好生活向往地”的品牌。
全自动机器人正在高速运转,赶制新一代吉利帝豪车型。

    湖州概况

    坐标

    浙江省北部地级市,东邻嘉兴,南接杭州,北依苏锡常,西靠皖城,是“沪浙苏皖”四地联动的地理中心

    面积

    约5820平方公里

    人口

    常住人口341.3万人

    GDP

    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50亿元

    荣誉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幸福城市

    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绿色发展先行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承担先试先行的重任。近年来,湖州以生态环境优势筑基,并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机遇,蓄能勃发从长三角“地理C位”向“实力C位”迈进,当前正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努力成为美丽中国的集成之地、浓缩之地、经典之地。 

    作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在去年7月获国务院批复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这在浙江省和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中尚属唯一。其高质量发展的辨识度清晰可见。

    循着辨识度,带着求学心,跨越1500公里,记者走进湖州,希望通过观察这座因“向绿而生”“点绿成金”而名声在外的城市,了解它以绿色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成效、特色,给谋求在高质量发展中勇立潮头的江门带来启示和参考。

    出品:江门日报社

    出品人:张永源 黄创快

    总策划:谷江民 谢敏

    总统筹:王平强 曹乃付 谢礼鸣

    撰文:张茂盛 陈敏锐

    图片: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提供 张茂盛

    A

    观察: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

    透视:拥抱国家战略的机遇意识和志气格局

    “在协调机制作用下,湖州与周边关联城市每个季度碰一次面,大家错位招商发展,一起商量着来,推进速度很快……”9月初,在湖州市长兴县,该县有关负责人热情而骄傲地介绍了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建设进展。

    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以下简称“长合区”),是长三角产业合作区的先行启动区核心组成部分,位于一市三省毗邻区域,囊括“一地六县”。众所周知,跨省市的产业合作平台,往往会遇到行政壁垒、城市竞争等挑战,开展区域协同并不容易,长合区缘何能健康快速前行?这背后有一个关于机遇意识和志气格局的故事。

    2018年11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体化”将给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潜能和合作空间。深刻把握时与势,湖州把“一体化”作为高质量发展不容错过的绝佳战略机遇,明确“一体化之志”,坚定以主力定位、主角姿态积极融入和服务其中。

    以更大格局视野谋划工作,湖州坚持全域融合,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在规划、交通、产业、科创、平台、人才和公共服务等领域主动加强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各大城市全方位合作,重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努力打造长三角新势力城市。

    抢抓先手棋,找准突破口。湖州尤其注重将产业平台视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抓手,积极构建“2+8”高能级产业平台体系,迅速集聚赶超优势。记者此次参访的长合区,正是产业平台体系里的两个核心之一。自该合作区2021年11月6日正式获浙江省政府批复设立以来,湖州主动作为,积极探索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努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样本,成立以来已累计招引3亿元以上项目超30个,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正在形成集聚之势,也成为湖州实现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的重要引擎。

    视线拉回江门。当前的江门正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比较优势?江门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合作共赢,主动参与国家战略,主动加强与香港、澳门、深圳、中山等大湾区城市的创新协同、产业合作、平台共建,致力拓展发展空间和经济纵深,提升自身发展能级。尤其是在高能级产业平台建设方面,我市提出携手港澳在广海湾经济区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加强与香港特区政府合作,谋划建设港邑合作特色产业园,共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携手深圳在银湖湾滨海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江合作区,探索实现“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取得新突破。

    今年以来,市委书记陈岸明率队赴深圳市、广州市南沙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地考察交流,并访问香港、澳门,推动相关规划和项目加快落地见效。

    透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到江门立志向、定格局的机遇意识,以及抢先手、寻突破的担当作为。接下来的进展和成效,考验着我们是否有如湖州一般坚定的主动意识、自觉姿态、融合决心和执行力度。

    B

    观察:吉利集团长兴生产基地

    透视:以绿色智造为主线建设制造强市

    车辆在极具纵深感的厂房里缓缓前行,满目都是各种机械臂在忙碌焊接、组装,生产线上某些环节,1个工人与16个机器人搭档作业……这是记者参访吉利集团长兴生产基地生产车间时看到的场景。“目前我们的制造水平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平均1分钟可以造1辆车。”吉利集团长兴生产基地工作人员说。

    吉利集团长兴生产基地是工信部首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也是浙江省“未来工厂”的试点项目。项目总用地面积超93公顷,集合了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全价值链统一的智能数据平台。走进基地,也就走进了湖州推进制造强市的一角。

    制造强,则经济强。过去20年来,湖州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绿色智造为主线,高水平推进制造强市建设,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4倍,达到6703.6亿元,成为唯一以绿色智造为主题的全国试点示范城市,先后2次被国务院评为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7位、中国数字城市百强第39位。

    绿色智造有力推动了产业升级,也促进了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近5年来,湖州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56家、全省第2,建成省级“未来工厂”5家、全省第3。吉利集团长兴生产基地为我们呈现了绿色工厂、未来工厂的风采和中国智造的科技魅力。

    与此同时,湖州市积极布局产业赛道,重点瞄准数字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生命健康四大方向,不断构建起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亚太森博成功打造全球首款碳中和复印纸,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维达纸业获得广东省政府质量奖,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示范项目,代表着绿色发展的硅能源产业链在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近50%的高速增长,传统优势产业“名片”摩托车产业紧跟数字化变革、绿色化转型步伐,走上自主创新、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升级”之路,持续重塑共生共赢的工业互联网摩托车产业集群……当前的江门,正纵深推进“工业振兴”工程,勇当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坚持改革和创新,我市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食品、纺织、摩托车等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抢占硅能源、新型储能、盾构机、传感器、安全应急、电力装备等特色产业新赛道,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氢能源、深海装备等未来产业,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以绿色智造为主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江门与湖州有着类似的发力方向和路径,接下来,能否像湖州一样做到多项工作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培育或引进更多绿色工厂、未来工厂、超级工厂,我们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

    C

    观察:国网新能源云碳中和创新中心

    透视:坚决写好“双碳”文章

    “碳路先锋,腾云而上”,9月初,湖州市吴兴区,记者走进处在青山绿水间的国网新能源云碳中和创新中心,首先被这8个字吸引。

    当下,我国将“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让绿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的湖州,经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1.0版到发展绿色智造、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的2.0版的进阶后,当前又以“双碳”领跑者姿态阔步迈向更高形态的“绿色发展”3.0版。

    致力打通“绿色”“创新”双向发力转化通道,湖州依托优质山水资源,着力在“好风景”里布局“新经济”,在“好山水”中孕育“科技苗”,进行“生态+科技+产业”的创新实践。其中一个显著举措,就是在“好风景”中布局高端科创载体。湖州充分发挥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环太湖科创圈交汇叠加的战略优势,率先发展创谷经济。“十四五”以来,湖州启动实施“五谷丰登”计划,累计引进科创项目63个、集聚人才逾万名,其中的“首位谷”、定位为“绿色低碳创新策源地”的西塞科学谷,在湖州高铁枢纽66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了实验室、高校院所、创新街区和产业平台等,累计聚引科研项目28个,成为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国网新能源云碳中和创新中心正是西塞科学谷引入的国内6个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之一。该中心首创工业碳效评价体系,建成首个省级工业碳平台,打造了碳监测、碳效码、碳实测、碳金融、碳普惠等创新型应用,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减碳管理服务,成为湖州以数字化手段赋能绿色低碳发展的典型案例。

    围绕“双碳”主题,湖州在特色创新、推动转型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近两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绿色发展,也书写了精彩的“双碳”文章。江门双碳实验室自2021年12月7日挂牌成立以来,加快构建“1+10+3”政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新模式,当下已瞄准硅能源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技术,碳计量与碳资源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双碳”政策与系统设计等五大研究方向,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获批筹建省实验室。

    一批企业践行“双碳”理念,在可持续发展路子上走得越来越扎实。

    使用零碳氢能源物流专车实现运输过程零碳排放、将地源热泵应用于生产让碳排放可减少20%至60%,通过改良设计节省纸箱约10%原料……多年来,李锦记坚持“绿色营运”理念和模式,在产品的原材料、包装设计、运输、使用感受等方面持续更新及升级,致力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荣获“2023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奖”。

    海信视像江门工厂在能源利用、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等多个环节进行创新和改造,拥有净排放为零的碳排放表现,通过国际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T公式V南德意志集团审核,获得PAS2060碳中和达成宣告核证证书,成为国内电视行业首个且唯一一个“零碳工厂”。

    稳扎稳打写好“双碳”文章。接下来,我们更希望依托江门双碳实验室这一重大科研平台,引进培育国际一流创新科研团队,加速推进更多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全社会加速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D

    观察: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

    透视: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示范

    “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朴素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今天的余村人,对这一句话的感悟更深。

    “以前,我们的村民靠采矿发家致富,有很多万元户,但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安全事故频发,发展不可持续。后来,我们找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金光大道,村民日子越过越好,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在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民的话语中,不难听出骄傲和自豪。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正是在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如今的余村,不但走上了可持续的道路,而且正在向世界打响“美丽余村,美好生活向往地”的品牌。2022年,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5万元,村集体经济资产达2亿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6.4万元。

    从余村印象、零碳公园、矿山遗址公园等构成的15分钟健康运动生活圈,到乡里中心、共享书房、共享食堂等构成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从发展全域旅游与林下经济,让资源变资产,到建立“两入股三收益”机制,让村民变股民,在余村,记者沉浸式体验其生态之美、发展之美、治理之美,一路见闻与感受,仿佛都是在翻阅一本绿色低碳共富、城乡均衡发展的美文。

    从余村往外看,其实整个湖州都在书写这篇美文。

    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市域缩小城乡差距省级试点,湖州多年来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在“两山”理论转化路径上探索示范,从最初人居环境变革,到“景区+村庄”“公司+村+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从实施“千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到以组团式未来乡村为抓手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湖州正不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瓶颈问题,推动乡村朝着产业变革、价值重塑的方向发展,持续为全国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新样”。我们看到,湖州的乡村呈现出环境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生活美的“五美联动”,乡村振兴呈现“村村都有好风景”“处处孕育新经济”“人人参与微治理”“年年提升影响力”的显著特点,不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22年,湖州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65:1,是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最低的地市之一。

    当前,江门正全力奋战“百千万工程”,并明确要求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从余村到湖州,当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上的决心、坚持,在推动“两山”理论转化方面形成的模式、样本,让人深有体会。我们欣喜地看到,“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江门各县(市、区)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各尽其能、各展所长,放开手脚、敢闯敢干,在不同赛道上争先创优、比学赶超,尤其是在“两山”理论转化方面,也做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探索实践。比如开平市精准把握本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主动探索形成四种“两山”转化模式:“生态转化、农旅惠民”的大沙模式、“世遗活化、乡村振兴”的塘口模式、“古镇新生、文脉传承”的赤坎模式、“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的翠山湖模式。恩平市聚焦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建立“一库、一贷、一中心、N种转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初步取得成效,喜获广东省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其“资源—资产—资本”转化案例被列为省首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我们要带着这种勇于创新的劲头,不断建设更多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蹚出自己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路子,争取在侨乡大地书写一批让世界读懂中国生态故事的鲜活案例。

    E

    观察:“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名片

    透视:实干打造品牌才能自信亮出身姿

    坊间有一种说法是,以生态、宜居著称的湖州,一直以来有着偏“文秀”传统的形象,在过往像一个“不争不抢的乖孩子”,可如今,湖州变了。

    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和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湖州主动担当作为,持续做出了“走在前列”的成绩,正树立起更现代、更具活力和动感的新形象,并频频以自立自强自信的身姿,强势入场长三角城市品牌之争,彰显出全新的知名度、辨识度。

    湖州所亮出的最闪耀的名片是“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它自带“金流量”,如今已彻底在长三角浸润透出。的确,记者在湖州参访途中,从城市到乡村,平台到企业,无论是目之所及的广告牌,还是在跟政商人士和村民的交谈中,总能在不经意间听见这句话。

    值得深思的是,记者了解到,它不只出现在街头巷尾的广告牌上,还频繁出现在各类投资合作洽谈会、城市推介会上,更出现在湖州党委政府的主题实践中。

    当前,湖州正扎实开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加快打造实力、活力、品质、人文、美丽、幸福“六个新湖州”,努力在湖州看见“最中国”的党员干部、“最中国”的企业家、“最中国”的老百姓,为高质量发展势能的不断提升提供内生动力。

    显然,这张名片承载了丰富内涵:它既是湖州生态文明成果的自信呈现,更是湖州建设美丽中国的担当彰显,让人看到一个地方的生态之美、经济之美、人文之美,更看到当地干事创业之美,生动诠释了“高质量发展最关键在人”的道理。在吉利集团长兴生产基地采访途中,企业负责人介绍建设过程时说,从项目打桩开始,长兴县的干部晚上基本都在工作,就差睡在工地上。这应该是对“金名片”背后的担当实干内涵的有力印证。

    文秀著称、不争不抢、酒香不怕巷子深……江门也是一座风光秀美、奋进自强的城市,但是多年来,在谈及江门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时,前面这些词或多或少会冒出来,就和湖州之前被描述的那样。通过凝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名片,江门如何树立起自己辨识度清晰、知名度响亮尤其是内涵鲜明厚重的城市品牌形象?我们需要思考,更需要用行动和成绩来支撑。

    专家声音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

    坚定绿色发展理念

    因地制宜走好乡村致富路

    湖州在“两山”理念引领下,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从生态环境保护到经济发展,再到生活方式上,都彰显了绿色底色,是一座全国闻名的生态城市。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湖州较早开始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农村发展得很好,所以城市与乡村之间比较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到广东视察调研,要求广东重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这是全省的一道必答且必须答好的题。我们需要认识到,就新时期的广东农村,当前确实面临着发展的重大机遇,大湾区有8600多万人口,正致力建设旅游湾区、人文湾区,大量的人口需要去乡村、郊区旅游、休闲、消费,这将形成庞大的乡村旅游市场,各地都在牢牢抓住这个机会,全力做好“三农”工作。

    江门是一个有大量乡村的地方,山水田林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而且侨乡文化独具特色,当前也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百千万工程”。学习借鉴湖州经验,建议江门做好以下几件事:坚定生态保护意识、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探索“资源变资产”的致富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引领乡村致富;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广泛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一起来写好协调发展这篇文章。

    记者手记

    亲切感与紧迫感并存

    观察湖州,就像在审视另一个江门,共性加持让人备感亲切。两者均身处高能级城市群,同样面临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湖州是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正站在“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的舞台,而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正在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奋力搏击。在各自所属城市区域中,二者的区位、土地等比较优势相像,都有节点、腹地等属性,湖州是连接长三角南北两翼和东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市域开发强度18.6%,相比周边城市30%—50%的开发强度,承载项目的空间优势突出,是长三角沪、杭、宁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江门则是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粤西乃至大西南的重要枢纽门户,开发强度仅11.48%,具备超100平方公里可连片开发土地,是大湾区的腹地。经济体量方面,二者目前相近,2022年,湖州地区生产总值3850亿元,而江门地区生产总值为3773.41亿元……

    仔细探究湖州高质量发展思路、作为、特点,对比江门,不难看到值得学习借鉴的他山之石,让人产生学习对标先进的紧迫感。比如湖州坚持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为最大机遇,以主力担当、主角姿态积极融入和服务其中,其“一体化”志向之明确坚定、谋篇布局之前瞻系统、举措力度之扎实有效,令人为之叹服;湖州持续擦亮“两山”理念诞生地的金字招牌,“乘绿而上”走出的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并举之路,让人大开眼界;湖州久久为功深化“千万工程”,坚持“扬长补短、重在补短”,精彩书写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文章,让人细细品读之后回味无穷。

    当前的江门,正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朝着奋力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加速迈入万亿GDP城市行列的目标勇毅前行,并作出了以十大领域新突破带动全局跃升的部署安排。其中,提出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制造业当家、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江门样板等领域实现新突破,通过本次调研采访,深度观察、透视湖州探出的路径、积攒的经验、打造的样板、拼出的示范,相信江门能从中得到相应的启发和收获。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