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陈切 陈艺锋
淮山焖排骨、虾皮蒸水蛋、冬瓜玉米猪骨汤……中午时分,蓬江区长者饭堂银华站点里熙熙攘攘,几十位老人有序排队打饭,三五成群地围坐在饭桌前,吃着丰盛的饭菜,兴致勃勃地聊着天。
在江门,到长者饭堂约饭,正成为不少老年人追赶的新潮流。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江门市用心用情为老年人办实事,针对老年人特别是失能、独居、空巢等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把扎实推进长者饭堂建设作为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来抓,让“银发族”乐享美好“食”光,目前已累计建成长者饭堂114家(含助餐服务点),覆盖全市100%街道和约80%的乡镇。
聚焦“建得好”
扩大助餐服务覆盖面,让长者能来
江门市户籍60周岁以上人口约91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数比例超22%,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大。外出不便、做饭难、饭菜花样少、营养不足,一直是困扰老人健康饮食的一大难题。经过深入调研摸底,蓬江区构建了“中央厨房+服务站点+送餐”服务体系,由中央厨房统一制作饭餐,配送到社区服务站点、居家养老服务场所等助餐点。
“每天来用餐的长者近200人次。”蓬江区长者饭堂银华站点工作人员赵银英介绍,“对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负责送餐上门,比如我就每天要送5份午餐、2份晚餐。”
城区老年人居住比较密集便于集中用餐,农村地区老年人居住比较分散怎么办?
在鹤山市双合镇有这样一种风尚:长者饭堂厨工由村干部、热心村民担任,来吃饭的老人会主动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带饭,这份从饭堂散发出的温暖,在当地传为美谈。
一座城市、一个社区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体现着民生情怀,寄托着为民初心。江门把长者饭堂建设作为养老服务精品工程用心打造,除了集中配送、邻里互助等模式,还因地制宜采取自建厨房服务模式,利用社区养老服务站场地资源自建厨房,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提供助餐服务;或者借助资质齐全的餐饮资源,延伸助餐服务模式,引导养老机构将内部餐饮服务资源向周边老人开放,开展助餐服务,不断扩大长者饭堂的覆盖面。
聚焦“用得好”
提升助餐服务吸引力,让长者爱来
“我们这除了餐厅,还有阅读、曲艺、歌舞、心理辅导等多个功能分区,饭前饭后还为长者提供包括义剪、维修、义诊等生活服务、健康支持以及情感关怀。”新会区会城街道北门社区长者饭堂负责人林美嫦介绍,每天很多老人围坐在一起就餐聊天,参与各类活动,生活变得热闹丰富起来。
在不断提升老人助餐服务水平的同时,江门加强老年人需求调研,把长者饭堂和助餐点打造为镇(街)、村(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推动长者饭堂融入文化娱乐、康复保健、老年教育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为了让用餐老人吃得放心,江门对长者饭堂进行多方位、全链条监管,保证助餐配餐安全可靠、运营服务标准规范,全程把好质量关。
“饭热菜香,非常喜欢。而且环境干净整洁、菜品新鲜营养!”在蓬江区长者饭堂银华站点就餐的退休职工钟治平对长者饭堂的供给能力赞不绝口。
聚焦“办得久”
增强助餐服务可持续性,让长者常来
“台山城区的长者饭堂都由社工机构负责日常运营,可为长者饭堂建设提供专业化支撑,包括用餐需求调研、菜单设计、特殊老人建档等,还可提供心理辅导等多元服务,很好地推动长者饭堂后续运营。”台山市党群服务中心长者饭堂负责人赵骏鸿表示。
如何链接多方资源,壮大长者饭堂“朋友圈”,为养老服务赋能?江门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探索行之有效的公益慈善助老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助餐品牌,确保长者饭堂不仅办得起来,而且能长久运营下去。
“今天我用5元就吃了一顿午餐,三菜一汤,便宜又丰富。”在台山市党群服务中心长者饭堂用餐的75岁李婆婆表示。为何这么便宜?江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联动多方深化政企合作,探索“政府补助一点、企业让利一点、慈善捐助一点、个人缴纳一点”的“四个一”公益运营模式,实施就餐分类补贴,立足优先满足特殊困难老人助餐需求提供配餐服务,并逐步惠及所有有需要的老年群体。
维达纸业(广东)有限公司冠名资助的长者饭堂共14家,鹤山农商银行承诺连续5年每年捐赠20万元资助长者饭堂建设及助餐项目,江海区新业态党组织参与老年助餐送餐服务……江门大力发动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力量加入长者饭堂大家庭,坚持打造品牌强化示范引领,各县(市、区)从地方特色出发,创建了蓬江“益食堂”、江海“颐膳堂”、新会“维达老地方”、台山“颐养食堂”、开平“颐和食堂”、鹤山“鹤友”食堂、恩平“乐·食堂”等当地长者饭堂品牌,分别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统一标识,切实将长者饭堂打造成深入民心的民生服务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