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的一年,恩平教育惊艳启幕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4 年 1 月 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打造“艺术思政”大课堂
新的一年,恩平教育惊艳启幕

恩平市实验小学表演节目《我的中国梦,恩州情》。
恩平市华侨中学表演节目《石韵匠心·梦启恩州》。
恩平市成德小学表演节目《少年咏志 礼赞恩州》。
恩平市第一中学表演节目《年华铮铮如歌行》。

    “强国有我,未来我来!”1月4日至5日,2023年“电信杯”恩平市“中国梦·恩州情”中小学歌舞诗比赛在恩平市职教中心礼堂举行。全市46所学校轮番登台,紧扣“中国梦·恩州情”主题,通过“声乐+舞蹈+诗朗诵”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国爱乡情怀。舞台上,学子们倾情演绎,献上了一场艺术与精神的盛宴;舞台下,观众们凝神观赏,感受节目带来的心灵震撼。

    新年伊始,恩平市教育局以一场歌舞诗大赛,让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种子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打造艺术思政课教学的“恩平实践”,恩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在恩州学子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姿以及饱含激情的诗歌朗诵中徐徐展开。

    文/梁晓敏 谭锦波 (恩平市教育局供图)

    A

    1939名恩州学子登台 倾情演绎“中国梦·恩州情”

    “歌舞诗比赛是一堂兼具思想性、文化性与趣味性的艺术思政课,深度融合歌、舞、诗等元素,引导学生通过‘歌之咏之、舞之蹈之’传递和表达丰富而热烈的情感,在艺术氛围中体悟心灵之声,将爱国爱乡的情怀内化于心。”恩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梁素贞介绍,本次歌舞诗大赛参赛面广、阵容强大,来自全市46所学校的1939名学生参赛,共同打造了一场滋养精神的美育盛宴。

    舞台上,46个节目轮番上演。各所学校紧扣“中国梦·恩州情”主题,精心设计舞台,用心搭配演员的服饰妆容与表演道具,将“歌、舞、诗”元素串联、交融在一起。各个节目的创作题材可以说是“接地气、冒热气”:既有对烧饼、濑粉、簕菜等恩平特色美食与恩平茶坑石雕刻技艺、恩平裹粽制作技艺、簕菜茶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也有对锦江河、七星坑自然保护区、响水龙潭等恩平自然资源的赞美,更有对恩平本土历史文化、航空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与讴歌……1939名恩州学子站在聚光灯下,落落大方、自信从容地展示家乡文化,深情表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与决心。

    “今后,恐无人得知古恩州匠人之巧手,不识茶坑奇石之美。”“不慕往,不闵来,恩匠精神来日将有志士传承,此乃炎黄子孙生生不息之根源!”节目《石韵匠心·梦启恩州》中,恩平市华侨中学学生以恩平茶坑石雕刻技艺为创作题材,讲述了一代代恩州匠人以匠心赋予茶坑石全新的艺术生命,使之成为“恩州奇石”的故事,告诉大家,在新时代,青少年更要传承恩州匠人的匠心,以匠心雕刻中国梦。

    “走近恩州文物,感受古老时光,欢迎来到恩平博物馆。”节目《少年咏志 礼赞恩州》中,恩平市成德小学学生穿上华丽的“文物”造型服饰,通过精美的背景视频与道具,带领观众开启“千年之旅”,穿越“时光隧道”,探寻恩平文明脉络,领略恩平文化的魅力。

    《锦江弄潮,未来我来》节目中,恩平市第一中学(大槐校区)的歌者和朗诵者用豪迈且富有激情的嗓音阐述中国梦未来可期,舞者则化身恩州的弄潮儿,用极富张力的肢体语言演绎出锦江的磅礴大气,意为在梦想的星辰大海中乘风破浪,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慷慨前行。

    节目《家乡绘新景,强国有少年》中,那吉镇中心小学学生融入了说唱形式,展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将新时代少年的朝气蓬勃展露无遗,把红领巾的光荣与梦想化作对祖国、对家乡最深沉的热爱,在歌舞中描绘未来。

    舞台上,青少年们倾情演绎“中国梦·恩州情”,让观众深受感动。“每一个节目的主题都很鲜明,演出水平非常高。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大家把恩平的文化名片亮出来了,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恩平分公司总经理吴兆勇在现场观看演出后表示,本次比赛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赛邀请蓬江音乐名师担任专业评委。他们不仅对节目进行专业、公平、公正的评分,也为赛事举办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蓬—恩”教育协作交流,擦亮“蓬恩教育对话”品牌。江门市范罗冈小学校长肖兴波对本次歌舞诗大赛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表示,整场比赛组织有序,每一个节目都精心设计,歌舞诗元素贯穿于情境之中,亮点纷呈。肖兴波还建议恩平各校继续用好诗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

    B

    教育部门用心搭台 学校与学生共同唱好戏

    舞台上表演者的光芒,折射出整个团队的付出和努力。

    据了解,这是恩平市教育局第三次举办歌舞诗比赛,无论是办赛水平还是演出水准,较此前都有了很大提升。“无论是赛事的统筹、组织、推进,还是舞台的灯光、音响、设计,今年都有了很大提升,节目水平更是有了质的飞跃。”恩平市教育局德育与安全股负责人谭留珠说。她坦言,从学生的演绎中,她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据了解,为了给学生搭好展示才艺的舞台,恩平市教育局筹备了将近四个月时间,通过召开全市性的比赛筹备会议、专项工作推进会议,力求为学生打造最完美的舞台。

    为了唱好这出戏,恩平各所学校也铆足了劲。

    那吉镇中心小学地处偏远,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方面都与城区学校存在一定差距,然而这一次,该校的节目脱颖而出,名列前茅。“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回忆起筹备节目的点点滴滴,那吉镇中心小学校长冯英华仍然心潮澎湃。冯英华表示,乡村学生平时缺少参加大型演出的经验,上台时难免露怯。冯英华努力争取,让学生在比赛开始前,在那吉镇腊鸭菜心节、省实江门学校教育集团庆元旦活动上登台演出,帮助学生积累舞台经验。“参加歌舞诗比赛当天,学生们在舞台上满脸自信、豪情满怀。”那吉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夏婉桦说。

    “为了背景视频里的一张图,我们反复调整了一个晚上,就是为了呈现最好的舞台效果。”恩平市成德小学校长梁柳燕说。据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演绎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该校辅导团队专门到恩平市博物馆实地参观,深入了解源远流长的恩州文明,再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节目要表达的文化内涵渗透到小演员的心里。最终,小演员们不负期待,惟妙惟肖的演绎赢得了满堂喝彩。

    来自恩平市第一中学(大槐校区)的学生丁达鸿在《锦江弄潮,未来我来》中扮演了一名时代弄潮儿,他极具张力的舞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时常和学生说,你们要表现出铁血男儿的力量感!”节目指导老师林英南说。她和学生一道,反复排练、反复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她看到了学生们的蝶变,这让她深感欣慰。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次比赛中,还衍生了不少原创文艺作品,让人眼前一亮、记忆犹新。“天未光,起早床,睇见簕菜心怒放。你来搦,我来装,两抓三抓鲗鱼汤。”在恩平市实验小学的节目《我的中国梦,恩州情》中,学生们一边拿着簸箕“摘簕菜”,一边以恩平方言唱着童谣《搦簕菜》。这首原创恩平童谣出自恩平市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岑运洪之手,他用平实又接地气的话语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让人倍感亲切。“我是恩州奇石,我生于恩州,我跨越山海,为你而来;我是恩州奇石,我梦萦恩州,我穿过岁月,为你而来……”恩平市华侨中学音乐教师、恩平市音乐家协会会长李小凡的原创歌曲《为你而来》将茶坑石从一块石头变为“恩州奇石”的故事娓娓道来,展现恩州工匠精神。

    C

    “思政课+歌舞诗” 让爱国爱乡种子扎根学生心里

    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方能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

    “思政课+歌舞诗”,正是一次探索“艺术思政”大课堂的“恩平实践”。

    “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梁素贞认为,为学须先立志,树人首在立德,只有把思政课教育的基础打好了,才能保证教育不走样、不走偏。讲一百遍爱国爱乡,不如一次亲身体验。于是,便有了这次“中国梦·恩州情”中小学歌舞诗比赛,通过美育达到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目的。

    来自珠海市斗门区城南学校的音乐教师陈燕瑛去年8月到恩平市东成中学支教。在这次比赛中,她主动担任起该校节目的指导老师,在排练节目的同时,带领学生体验艺术带来的精神富足。“乡镇孩子和城区孩子的区别从来不在于学习能力,而在于眼界。他们没有过多地接受艺术熏陶,所以起步稍晚,而这次比赛是他们接受美育的一次机会。”在节目设计中,陈燕瑛把重点聚焦在“恩州情”,采用了大量恩平本土元素,确定轻松活泼的总基调,通过顺口溜的形式向外界推介恩平风貌。陈燕瑛说:“孩子们在比赛当天都发挥得很好,我在他们朝气蓬勃的脸上看到了文化自信。”

    恩平市第一中学学生冯莉桦在《年华铮铮如歌行》中深情朗诵百年学宫薪火相传的故事。走下舞台后,她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复。“历史是厚重的,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肩负起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重要使命。”冯莉桦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节目《中国梦·丰收梦》中,恩城街道办事处第四小学的诗歌朗诵者吴锦仪感情充沛、感染力强,收获了阵阵掌声。她表示,在一次次的节目排练中,自己对“中国梦·丰收梦”的理解愈发深刻,明白美好的未来必须靠自己的双手打拼。

    爱国爱乡的种子,正牢牢扎根在学生心里,亟待发芽、茁壮成长。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