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走!”1月15日清晨6:30,在江门市第一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江门一实”)游泳馆,随着教练的哨声响起,多位学生跃下跳台,双脚用力拍打水花,在池面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他们奋力挥动手臂,冲向终点,蹬腿、转身,每个动作都十分标准,力量感十足……他们是该校游泳队队员,正在积极备战2024年广东省中学生游泳锦标赛,为此,教练和队员们信心十足。
大家的信心来源于他们努力积攒的底气。江门一实游泳队从2022年9月成立至今,仅一年多时间,成功“游”出45枚市级以上游泳大赛金牌,50多枚银牌和铜牌。在前不久,队员李正麟还获得2023年中国中学生游泳锦标赛男子初中乙组50米仰泳铜牌,这是我市学子首次在全国中学生游泳比赛中获前三名。
江门一实着力打造游泳特色教育的初衷是什么?这支年轻的游泳队缘何能在一年多时间里“游”出如此耀眼的成绩?……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希望学生健“身”又健“脑”
初
衷
1月15日下午5:00,江门一实游泳馆开始热闹起来,40多名游泳队队员迈着轻快的脚步陆续走进馆内,通过观察大家从进馆到投入训练的过程,记者感受到,这是一支纪律严明、雷厉风行的队伍,无论是集合、更衣、热身等环节,丝毫不拖泥带水,完成效率十分高,在训练环节,大家更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江门一实游泳队共有43名队员,由初中部和高中部学生组成,其中16人已达到国家游泳二级运动员水平,1人达到一级运动员水平。奖项方面,学生们相继在江门市青少年游泳锦标赛等重要比赛中斩获45枚金牌。
看到游泳队如今的精神面貌以及所获得的成绩,江门一实党支部书记戴旌喜上眉梢,回忆打造游泳队的初衷,他滔滔不绝。“2020年,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从那时起,学校就深谋远虑规划了这个方向。学校希望通过一项既能健‘身’,又能健‘脑’的特色运动项目,培养一批全方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学生。经过多方调查和考量,最终把游泳选定为学校重要的特色运动项目。”戴旌表示,游泳队队员日常与其他学生一样,进行正常的文化课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游泳专项训练。
“双手都要抓,双手都要硬!合理分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与游泳训练!这就是江门一实倡导并贯彻实施的‘体教融合’。”戴旌强调。
江门一实游泳队主教练施洋潘星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是国家游泳一级运动员,曾担任宁夏队教练。在他看来,游泳是一项值得向学生推广的运动项目,而竞技体育领域较为残酷,并不适合多数学生。“我与学校的育人理念十分契合,我希望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接受到专业、系统的游泳训练,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提升身体素质和核心素养,同时保留通过游泳特长冲击全国高水平大学的希望。”施洋潘星告诉记者,江门一实游泳队队员未来冲击高水平大学的方式,主要包括单招和高水平运动队选拔两种。
在细节中寻找突破口
秘
诀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仅靠学生和教练的刻苦训练是很难在游泳成绩方面取得突破的,必须不断优化专业细节,在细节中寻找突破口,同时创新训练手段和理念。”谈及江门一实游泳队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突出成绩的秘诀,施洋潘星如是说。
现代体育的“科学智能化”在江门一实游泳队得到了体现,队内配备了专业的水下摄像设备,队员和教练可以通过这些设备提供的影像和数据进行分析。
细节决定成败。目前,所有队员都学会了水上和水下录像分析,这是他们每周的必修课,他们会在教练的指导下,结合各项数据,从科学角度出发,全方位分析自己的不足,同时有针对性地确定改进方案,提高各自的“专属水感”。
视频分析课仅仅是江门一实游泳队专业训练体系的一个缩影。施洋潘星还会针对不同队员的不同特点设计相应的训练动作,精准提升队员们的动作划频划幅、左右手功效等,改善出发、转身等动作细节,引导大家进行更加量化和科学的训练。“我希望把过往在专业运动队所积累的专业经验和训练模式真正带到校园里。”施洋潘星说。
训练计划方面,江门一实游泳队除每周一升旗外,每周二到周五的晨跑时间,都会进行专项晨练。而每天下午的自习课或体育锻炼时间,游泳队会开展专项训练,而每周日学生返校后的学苑特色课程时间,游泳队还会进行1次训练。
一方泳池承载青春热血,蓝色赛道激荡梦想浪花。“经过在游泳队的训练,我圆了自己的全国奖牌梦,达到了国家游泳二级运动员水平,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良好的自律性、时间管理能力以及身体素质,这一切都较好地助力了我的文化课学习,目前我的学习成绩也在持续提升,在年级靠前。”李正麟如是说。
“特色教育是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的必然方向。近年来,江海区鼓励全区中小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开设特色课程,发掘学生闪光点,形成了‘文艺双长,特色成才’的办学特色,江门一实游泳队能在短时间获得如此突出的成绩,并助力学生实现全方位的成长,无疑具有良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江海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