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中国共产党新会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后,全区各部门迅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以重担在肩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为建设更高水平的“一园三中心”,努力打造“强区强镇富民兴村”的高质量发展标杆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再启新程。
江门日报记者 冯瑶君 钟珍玲 黄胜 简家琳
新会区发展和改革局
持续扩投资、稳增长、促发展
新会区发展和改革局将锚定扩投资、稳增长、促发展的建设目标,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推动全会精神落地见效。
聚焦“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高位谋划深江经济合作区、粤港新型工业化合作示范区、纸业基地、职教城等方面建设,同时,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深化规则机制“软联通”,着力推动“心联通”。
坚持稳字当头,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发挥区重大项目指挥部与并联审批专班作用,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重点项目“加速跑”。在数字政府、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方面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大力推动新会民营经济发展。
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平台建设。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有序推进新型储能电站及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节能降碳等技术改造。依托江门双碳实验室,不断提升绿色低碳科技研发应用水平。积极参与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加快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推动绿色经济合作,探索粤澳合作发展新模式。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区镇经济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守牢安全底线,全面保障粮食能源安全。切实抓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新会区教育局
奋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新会区教育局将围绕“民生服务提质年”要求,肩负起责任,拿出闯劲、拼劲、干劲,奋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一是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特别是围绕破解区域均衡、城乡师资提质、公办民融合发展等难点、堵点进行思考,以广东省“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试点项目为推手,全面提高办园水平和质量。全力推进优质教育增效扩面,加大区内优质学校与四个“一体化发展区”结对共建力度。纵深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完善校长负责制,健全师徒结对机制,实施关心关爱工程,积极对接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全国师范类重点高等院校,高效推进“强师兴教”工程,年内设立“三名”工作室50个。
二是在融汇湾区上下功夫。加强教育与粤港澳交流合作,利用湾区资源,提升新会教育的质量。以“立足江门、汇聚湾区、面向国际”为定位,加快推进广州软件学院江门校区、广州华商学院江门校区、广东华文航空艺术职业学校、广东江门飞行职业学院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大湾区国际职教城。
三是在惠及民生上下功夫。用心用情谋划实施好“民生服务提质年”行动。立足教育民生实事,提升学校设施设备水平,增加学位供给,重点对枢纽新城2所学校等进行改扩建,年内新增公办学位1410个,优先解决新会大道以南片区学位紧张问题。
新会区科工商务局
建设更高水平的“一园三中心”
新会区科工商务局将拿出更大的闯劲拼劲干劲,在未来三年内主要围绕“三个行动、一个工程”(产业链提升行动、科创赋能和数字化转型行动、低效用地及低效企业效益提升行动、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紧紧抓住“大桥经济”,建设更高水平的“一园三中心”,在推动新会经济由量变到质变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统筹推进产业链提升行动和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提速提质,高水平建设深江合作“主平台”,加快构建“2+2+N”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出台《新会区提升产业链行动方案》。
强化创新发展动能,着力开展科创赋能和数字化转型行动。推进江门双碳实验室创建省实验室,实现高企存量55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26家。加快编制新会区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实施方案和推广方案,打造全区统一的“5G+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聚焦提效升级挖潜,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及低效企业效益提升行动。加快出台《关于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新会区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实施办法》,推进“个转企、小升规”等培育计划。
扩内需稳增长,善于激发消费潜能。巩固五金不锈钢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优势,推动健康食品转型升级基地获批,谋划纸制品转型升级基地申报,支持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发展跨境电商业务,大力推进夜经济发展。
新会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
新会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紧扣全会提出的四个“准确把握”和四个“全力推动”要求,抢抓机遇,稳中求进,全力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上实现新突破。
聚焦经济发展促稳定。推动房地产投资回暖。加大“问题楼盘”处置化解力度,全力以赴“保交楼”,争取2024年做到全面化解、持续稳控。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再优化、再提速,助力“交地即动工”。
聚焦城乡协调谋发展。着力推动3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7个续建、14个力争年内开工),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深化美丽圩镇建设,上半年完成“四沿”区域的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创建装配式农房试点,建成不少于1个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示范片或示范带。持续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组织发动不少于10个村落申报中国传统村落,推动活化利用、活态传承。
聚焦民生需求强保障。完善多元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加快公租房三期项目建设,力争2024年内新增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700套,满足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等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加快物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进程,深入推动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力争2024年成立比率达80%。加快推动星级小区评定,明确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等级及日常管理标准,推动企业优胜劣汰,提升物业小区服务水平和群众居住体验。
新会区交通运输局
搭建更高层次的立体交通网络
新会区交通运输局将根据全会报告要求,重点着眼推动内联畅达,强化项目谋划储备,研究激活“水运经济”,利用智能化手段搭建更高层次的立体交通网络。
积极扩大交通基础投资。持续发力稳固投,多方协作筹资金,加快完善“四纵四横”高快速骨架路网,力促银洲湖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工程新会段年内通车,推动南新高速年内动工,确保江门大道南(西)线双水段建成通车,全面铺开国道G240线会城至牛湾段建设。
织密深中通道、中开高速经国省道联系乡镇的“毛细血管”。推动银鹭大道东延线等一批干线公路的前期工作,配合推进深南高速、江门产业大道等高快速路前期研究工作,推动约40公里美丽农村路建设,为抢抓重大机遇提供多层次、成体系的交通支撑。
重点研究和发展“水运经济”,全面激活新会港。推动崖门出海航道三期工程前期工作,推动华津、三和、李锦记码头加快建设。重点配合两级国资办推进古井第一作业区公共码头建设,配合推动深江经济合作区3-5万吨级公共码头规划建设。
多措并举完善运输行业管理,着力培育壮大水陆路运输企业。打造上规模的货运中转、分拨中心,搭建各大园区生产单位与货运企业的沟通平台。逐步完善配套港口码头仓储、铁路枢纽对接多式联运的物流产业链体系,提升本地码头物流运输竞争力。创新开拓园区出行通、助学专线、站点巴士等定制客运发展新模式,盘活客运企业。
新会区卫生健康局
加速推进健康新会建设
新会区卫生健康局作为重点民生保障部门,在新的一年,将结合全会报告要求,站在新起点上,加速推进健康新会建设,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抓好能力提升。锚定构建“123+n”医疗发展新格局目标,着力建强区级医院、建好社区医院,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持续推进区人民医院创三甲,投用区人民医院传染病防治楼,支持区中医院申报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推动区妇幼保健院打造全生命周期体检中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推进村卫生站示范建设,加强乡村医生培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抓好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倍增”工程,聚焦院长培养、名医培育、高层次人才引进及柔性引才、人才定向培养、重点专科引育、优秀人才培养六大板块,推出对应措施,加大人才引育,为新会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抓好环境整治。全力以赴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深化卫生城镇创建行动,实现全部乡镇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镇。
抓好服务保障。强化“一老一小”普惠性服务保障,推动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医育结合”工作,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创建,推进儿童友好县区建设,让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江门市医疗保障局新会分局
落实落细医保惠民政策
展望新的一年,江门市医疗保障局新会分局将严格按照全会提出的工作目标和要求,踔厉奋发,守正创新,强化政治担当,坚持目标导向,用心用情谋划实施好“民生服务提质年”行动,为奋力推动新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医保力量。
强化医保基金监管。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和运行分析,开展基金监管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医疗保障领域欺诈骗保、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看病钱”“救命钱”。
落实落细医保惠民政策。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多维度加强对医保政策宣传,提高群众对医保政策的知晓率,重点强化医保改革风险舆情监测,做好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
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落实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抓实药品耗材集采工作,做好“双通道”、国谈药品落地使用,为群众就医购药减轻负担、提供便利。
持续开展全民参保扩面工作。进一步加大参保政策宣传力度,精准扩大参保宣传覆盖面,联合相关部门切实做好新业态群体和医疗救助对象的参保服务,实现应参尽参、应保尽保。
全力提升医保经办服务效能。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更多的医保经办业务“指尖办”。继续落实好医保经办服务下沉工作,逐步将医保经办服务网络延伸至各镇街村(居),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享受便捷高效的医保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