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深化育人关键环节,能更好地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育人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导向,探索与学生学情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学科素养。
本文将探究如何构建自主互助的高效课堂,使学生课堂中探究实践、健康成长,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质量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蓬江区杜阮镇信志学校 柯欣
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是师生在教学中共同缔造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数学学科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思维运转能力,然而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通过大量刷题,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趋于统一化,造成形成思维定式、缺乏师生思维碰撞等问题。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下,学生不论水平如何,都能在课堂学习中获益,既有利于教师进行专项性纠正,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创建一个自主互助的课堂,不仅能教会学生知识、方法,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只是载体,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是核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师要坚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学好,努力让数学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吸引力,让课堂动起来,并在课堂上营造紧迫感,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师生互动,带领学生用荧光笔或不同颜色的笔圈出知识点关键词,或者采用转换角色的方法,通过“小老师”和同学们互帮互助的方式,让优秀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板演,展示他们的课堂收获。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并有意识地发掘学生的内驱力,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享受数学课堂。
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理性精神渗透在数学教学整个过程。基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知识的积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实现自主互助探索,因学而立、顺学而教,让新知与旧知相互融合。探究式精神与教学实践相融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而然生成了有思维、有创新的课堂。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知识含量大,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数学“计算能力挑战赛”,以此增强学生的内驱力,通过竞赛感受学习的快乐,课堂中学会挑战自我,进一步增强了运算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目标意识等核心素养。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以下两点开展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选用合适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2)观察长方体框架并讨论:长方体的棱可以怎样分组?具体能够分成几组?
这个设计让学生在合作实践探索中理解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更加直观地展示长方体12条棱的重新组合、重新分配,进而为未来学习“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周长”作铺垫。在这个教学模式下,学生能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棱的本质,在动态想象中实现深层理解。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模式具有导向性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充分积累活动经验,在探索中学,在学中感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