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区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工作再获新成效。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确定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强县建设试点示范县的通知》发布,新会区(地理标志特色)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是全市唯一一个以地理标志类入选的县(区)。以此为契机,新会区知识产权强县建设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陈皮之乡”近年来已经成为新会区乃至江门市的一张重要城市名片,“一颗柑”“一块皮”撬动百亿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全国富民兴村产业标杆。新会陈皮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区战略的加成。近年来,新会区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转化、保护等多角度着手,不断加大企业知识产权培育促进工作,尤其是,立足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会柑、新会陈皮的资源禀赋,紧抓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机遇,不断强化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会柑”“新会陈皮”的管理和保护,示范带动效应明显。未来,新会区将从基础建设、强化管理、有效监督、规范市场、优化服务等多方面着手,持续维护和提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公共品牌形象,助力做大做强新会陈皮大产业,赋能“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文/图 钟珍玲 叶田
建章立制 数字赋能
地标管理提质增效
2015年,新会区获批为全省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保护区域内有“新会柑”“新会陈皮”2个保护产品。这是新会区强化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要资源禀赋。新会区从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使用、管理和保护三个方面着手,起草了《新会柑、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保护暂行办法》,并以区政府规范性文件方式印发施行;引导有关主体起草《新会陈皮干仓仓储管理规范》《新会柑(陈皮)庄园建设规范》《新会陈皮公共监管仓建设和管理规范》等多项团体标准。同时,研发并上线全市首个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核准使用电子受理平台“新会地理标志服务管理平台”及微信小程序,实现企业申请、部门初审和标识发放全程电子化,强化地标服务和管理,进一步保护和提升本地区域品牌。
截至目前,累计核准使用新会柑、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企业518家(其中新会柑151家,新会陈皮367家),发放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数量超1700万枚,用标企业数位居全省第一。去年5月,新会区受邀参加2023年中国品牌日暨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商标和地理标志品牌论坛,以“地理标志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为主题作典型案例推介,新会陈皮成为全省唯一在该论坛推介的地理标志。
监管有力 优化服务
护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会区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数量逐年稳步增长;2022年,新会陈皮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90亿元;2022年和2023年,“新会陈皮”连续两年荣居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第一位——这样的实绩,离不开背后强有力的监管和优质的服务。
根据业态的不断变化,新会区常态化组织开展新会陈皮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价格监测,同时,重点加强对电子商务平台、直播平台、自建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平台的监测,重点监测经营者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另外,成立新会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新会区华侨华人(知识产权)维权互助服务快速响应工作站和新会区陈皮行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在丽宫食品、新宝堂、陈皮村和泓达堂4家企业设立知识产权培育指导站和维权援助服务站,护航新会陈皮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新会区知识产权局加强与新会陈皮行业协会、新会区农学会等的沟通联系,探索利用律师团队等力量,依法做好新会区域外维权工作,常态化开展地理标志保护“进市场、进社区、进学校、进网络”等活动,形成社会共治氛围。
聚焦重点 深挖潜能
全面开花为发展添动能
新会区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报告上明确提出,持续做大做强新会陈皮这一富民兴村大产业。下一步,新会区将以全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地理标志特色)为抓手,深挖潜能,发挥地理标志品牌优势和引领作用,赋能“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培育方面,围绕具有独特品质的产品,采集特色质量、特殊工艺、人文历史、产地环境、地理范围、发展状况等基础信息数据及代表性实物资料,规范和完善待培育地理标志资源的文献记载。针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地理标志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培育梯队,按照“发现一个培育一个,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原则,加大指导支持力度,指导积极申报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制订更加严格的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同时,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经营者申请使用专用标志,鼓励和指导以地理标志注册的商标注册人开展商标授权许可和备案。
在强化品牌保护方面,加强市场巡查,组织开展专项行动执法检查,依法严厉打击地理标志侵权假冒行为;探索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新会陈皮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守信激励、失信约束的良好营商环境。
在促进产业融合方面,发挥龙头企业领军效应,推动形成“区域公共品牌+自主品牌”协同发展的农业品牌发展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等多元化产业链条。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开展地理标志文旅项目,延伸下游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