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贴上窗花过大年
流淌在时光中的年味
家乡年事
“鱼”说年味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4 年 2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鱼”说年味

    􀳂陆月如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

    别人的年味也许是煎堆碌碌,金银满屋。而我的年味,是一条曾经活跃在江门外海人心中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生恭鲤鱼”,是儿时与小伙伴舞动“生恭鲤鱼”拜年领红包的热闹与欢乐。

    曾经陪伴江门外海当地人长大、承载过无数欢乐回忆的“生恭鲤鱼”,是外海人用竹片和红纸按照鲤鱼的形态扎制而成的手工艺品,象征着丰收吉祥,寓意年年有余。久远之前的外海有农历新年把玩纸扎鲤鱼的风俗,那时每到新年前,外海百姓会为孩子自制或到市集买一条“生恭鲤鱼”,从大年初一到年初八,成群结队身穿新衣的孩子们就会举着“生恭鲤鱼”在各家各户的院子、里外堂屋跑一圈,边跑边唱“生恭鲤鱼,年年有余,好生好鲤,发财利事,鲤鱼嗡嗡腮,齐齐发大财”的祝福话语,接着主人家就以红包答谢。有趣的节俗不但让孩子们收获满满的欢乐,大人们也在这份趣味中图个吉利,让门庭更添生气。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美的外海“生恭鲤鱼”出于我舅舅的手,他做的“鲤鱼”不但在外海是抢手货,还销往中山、珠海、佛山等地。然而,制作这条“生恭鲤鱼”一点都不容易,首先要削好作为整条“鲤鱼”的支撑竹条,然后用工刀削出6条厚度、长度各不同的竹篾,扎成“鲤鱼”的躯干、肚子、鱼嘴,再把各个部位用韧性较强的麻纸按鲤鱼的形状绑扎出鲤鱼骨架,再用红纸剪出鱼身、鱼鳃、鱼鳍、鱼尾、鱼脊等部位,以自制的生粉浆糊涂贴到鱼骨架上,最后用金色墨画出金灿灿的鱼眼、鱼嘴、鱼鳞、鱼尾和独有的鱼须,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就完成了!火红的“鲤鱼”为新年的街头添上了喜庆的色彩,为百姓的生活点缀了期望,为孩子们过新年带来了乐趣。每年为了赶制交货,舅舅全家齐齐上阵,日以继夜制作,而自小寄养在舅舅家里的我不但成为了张贴、摆卖的小行家,还让儿时的我体会到辛勤劳作后丰收的喜悦。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人们生活水平直线提升,各家各户安装了木质的、铁质或不锈钢的大门,孩子们大多待在家里玩电子产品或与家长外出游玩。于是这条喜庆的“鲤鱼”便静静地沉寂在岁月长河深处,那一份独特的年味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越飘越远。年过古稀的舅舅每次看到挂在墙上褪了色的“鲤鱼”,浑浊的眼里就会涌动着无奈的泪花……

    也许是舅舅的执着,也许是曾经的制扎经历,让成年后的我固执地要把这条在人们心里或渐次模糊或记忆犹新的“鲤鱼”从岁月长河深处捞起来,借助传统文化发展的契机,追查根源、整理技艺、录制视频等,推动“生恭鲤鱼”成为了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一,创设了工艺传承协会,开展非遗传承培训班,重现“生恭鲤鱼”手艺。当那些不惑的、知命的、花甲的、古稀的、耄耋的甚至远在他乡的人们再次看到眼前那条红彤彤、金色鳞片的“鲤鱼”时,久违的喜悦充盈整个心间,记忆更如决堤的洪水,冲出了一幕幕儿时美好的回忆,挥发出积淀于内心深处挥之不去、割舍不下的家乡年味。

    如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和舅舅这两代“生恭鲤鱼”传承人在传承保育技艺中创新,推动“非遗+”系列发展,不但以研学传承,还创制如抱枕、茶杯、布袋、挂灯等 “生恭鲤鱼”文创或摆件,让这条在文化自信长河里一跃而起的“生恭鲤鱼”以全新的姿态把曾经浓浓的年味在新时代里迸发出来,洗涤人们浮躁的心,重新温暖每一个人的心房,让每一个“年”都过得更加美好和欢乐。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