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年味“食”足 美味团圆
市委组织部召开主题教育总结会议
“为更多家庭带去干净整洁”
让生态美增添更多江门韵味
见证“卖子抗敌”家国情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4 年 2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驻新加坡中华总领事发给郑潮炯的中西文证书
见证“卖子抗敌”家国情

驻新加坡中华总领事发给郑潮炯的中西文证书。

    策划:谷江民 统筹:王平强 王鼎强

    【文物名片】

    文物名称:

    年代:1947年

    来源:郑潮炯后人捐赠

    馆藏方:江门市博物馆

    馆藏地点: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实习生 王乐怡

    “你知道他为何要把自己的儿子卖了吗?听妈妈给你慢慢讲……”当前正值寒假,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馆”)成为不少家长和孩子的好去处。爱国华侨郑潮炯的相关展物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他们深入了解当中的故事。

    一件衣服,一个布袋,一张1940年的卖子契约书,一份1947年驻新加坡中华总领事发给郑潮炯的中西文证书,讲述着一位父亲、一位抗日义士感人肺腑的爱国故事,见证了其当年支援祖国抗日救亡的旷世义举,让许多游客听后流下了泪水。

    带动华侨捐款抗日救国

    在侨博馆,郑潮炯的事迹被放在第五篇章“铸就丰碑”区域的中心位置。展厅一角,一座生动传神的雕像重现了郑潮炯义卖瓜子筹救国款的瞬间。

    郑潮炯是广东江门新会人,自幼家贫,少年时往香港谋生后赴马来西亚,以摆卖小食度日,稍有积蓄,便回乡娶妻带往南洋生活。

    1937年,全面抗战拉开序幕,全世界华侨华人纷纷以不同形式参与抗日。在南洋地区,陈嘉庚领导发动华侨筹赈救国。

    “我的父亲只是略懂文字的小贩,既无超人的思想,也没有万贯家财,却有共赴国难的决心。身处异国他乡的父亲,热切希望为处于水深火热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国华侨郑潮炯第二子、新加坡侨领代表郑社心先生说。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潮炯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义卖瓜子筹款活动。 1937至1942年间,他背着装满瓜子的布袋,徒步走遍南洋,一边义卖瓜子,一边宣传抗日。

    后来,郑潮炯全额把义卖瓜子筹到的18万元巨款悉数捐给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总会”支援祖国抗日。“在吃一顿饭只需要0.2元的年代,这可是一笔巨款啊。”江门市博物馆副馆长张一知说,但是郑先生并没有为自己留下半分钱。

    当家乡新会传来噩耗,得知自己的老父亲被日军杀死后,国仇加上家恨,郑潮炯将自己刚出生40天的第四子郑社义,以80元卖给当时马来西亚的一位赵姓商人,并将这80元也全部捐给祖国抗日。

    “弟弟没有出生之前,父亲就和母亲说,这个孩子出生后要交给国家,是要为国家作贡献的。父亲在和赵家商议此事时,并不是说‘卖’,而是‘送’,对方给了父亲80元,父亲将这笔钱直接捐给南洋华侨筹赈总会。”郑社心说。

    当时,郑潮炯的妻子钟彩合难以接受。为此,郑潮炯不断对她说:“没有国,哪有家?救国要紧。自己养孩子和别人养孩子都一样,都是中国人。”

    这罕见的卖子救国的义举,轰动了当时南洋的华人社会,带动了华侨捐款抗日救国。

    祖孙三代坚守爱国家训

    走进侨博馆,我们可以看到,驻新加坡中华总领事颁发给郑潮炯的中西文证书等馆藏史料,以文字简单记载着卖子救国的事迹。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史料均是郑社心十多年来陆续捐赠的。

    “我们是听着爸爸讲爱国故事长大的,深受父亲爱国思想影响,爱国主义精神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父亲经常教导我们:先有国,才有家。我有不少兄弟姐妹,父亲为我们取名‘社群’‘社心’‘社明’‘社义’‘社立’,足见他满腔热血奉献社会的赤子之心。”郑社心告诉记者。

    郑社心回忆,其父亲在世时就讲过,这些物件十分珍贵,有的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来的,不能随便丢掉,要让后人知道前人的不容易。

    “之所以捐出来,一是因为当年家乡江门筹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探望我母亲,她很高兴家乡和祖国这么惦记、重视他们;二是希望家乡的年轻一代能够通过这些史料从中学到‘有国才有家’的含义。”郑社心激动地讲述捐赠文物的用意。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刘进介绍说,因为对儿子的思念,在抗战胜利后,郑潮炯夫妇开始到处探听、寻找儿子的下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郑社义后来改名赵超余。25年后,他在中国侨联帮助下与家人团聚,但他也曾一度向父母抱怨“为什么卖的偏偏是我”,直到去世前几年才慢慢打开心结,理解了父亲所说的“有国才有家”。

    近十年来,郑社义的儿子赵卫国一直生活在新会,但鲜少人知道。“我的名字是爷爷取的,寓意‘先有国再有家’。”赵卫国表示,希望爷爷的爱国思想能代代传承。

    华侨精神代代相传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指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

    五邑华侨华人是中国革命的有力支持者和参与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华侨在抗战期间捐款共13亿国币,其中,江门五邑地区华侨捐资达6.8亿国币,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侨博馆,我们首先、也必须向游客介绍郑潮炯的事迹和精神。郑潮炯的事迹,是江门华侨中最典型的爱国故事,很好地诠释了华侨爱国爱家的精神。他的文物、精神,都是我们侨博馆宝贵的财富。”张一知表示。

    尽管讲解了无数遍郑潮炯的事迹,张一知每次都忍不住眼眶湿润。在她看来,在国家危难之际,时代里的小小人物郑潮炯阐释了真正的家国情怀,向当代青年人展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如今,每年都会有大量从中国香港澳门、东南亚、北美来的孩子来博物馆参观,郑潮炯展物前面总是孩子最多、参观时间最长,让他们从小懂得“有国才有家”。

    “郑潮炯事迹让我深深感动,我们的幸福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热血、青春乃至生命换来的。”前来参观的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黄丙娣说,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

    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在这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岁月里,五邑华侨和苦难的祖国始终风雨同路,他们为家国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他们的碧血丹心将永远光照后人……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