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侨都·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深化“一件事”改革 打造“江门效率”品牌
粤剧发展要善于“圈粉”“破圈”
小心陷阱
建设韧性城市,江门大有可为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4 年 5 月 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韧性城市,江门大有可为

    最近,广东强对流天气频繁,暴雨连连,累计雨量突破同期历史极值,江门也受到强降雨影响,防汛工作深受关注。

    按照省、市的部署,各级必须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强化极限思维、底线思维,立足最不利情况,做足最充分准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然而,笔者认为,面对极端天气日益多发强发的态势,只有思想重视是不够的。我市在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中被确定为中等风险地区,高温、台风、强降雨、洪涝、地震、地质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隐患交织,应该考虑将韧性城市建设提上日程。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在面临自然和社会压力冲击,特别是遭受重大安全事故、极端天气、地震、洪涝、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时,能够凭借其动态平衡、冗余缓冲和自我修复等特性保持抗压、存续、适应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通俗地说,韧性城市就是城市像弹簧一样有张有弛。

    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意识到,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是现代城市建设管理中迫切需要研究并实施的重大课题。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在打造韧性城市上下足了功夫。笔者查阅新闻资料发现,这些在韧性城市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的城市,多是在先进软硬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探路试验。比如,上海建立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实现对城市运行风险的智能感知,用数字化方式辅助城市管理主体决策;深圳建成了新一代双偏振气象雷达、356米气象观测梯度塔等监测装置,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精细化水平达到百米级、5分钟。事实上,提升城市的“韧性”,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展现一个城市安全应急产业链的丰富度和延伸度。这方面,我们不需要羡慕别人,我市在安全应急产业方面本身就有基础和优势。

    早在3年前,我市就被广东省定位为发展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的核心城市。据统计,去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安全应急产业企业总营收达265.61亿元,其中安全应急产品营收139.45亿元,同比增长18.30%,涵盖了应急救援装备、应急通信、智能安全防护、监测预警设备、生命救护产品、安全应急前沿新材料等细分领域。但遗憾的是,在本土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安全应急类的“江门制造”还未能形成显著的品牌效应,数百亿元的安全应急产业规模效应还未完全发挥出作用。试想一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将其中5%的安全应急新产品的试验应用场景投放在江门各地,这个规模也是不得了的。因此笔者认为,建设韧性城市,江门大有可为;在江门乘着东风大力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只要提供合适的“土壤”,相信本地安全应急企业也必定大有用武之地。 叶晴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