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侨都·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四世同堂”共传工匠精神
“恕明”百年灼芳华 再续弦歌谱华章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 年 5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市技师学院4位昔日师生如今成同事
“四世同堂”共传工匠精神

师徒4人正在探讨专业知识。

    “他的老师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他的老师……”在江门市技师学院,有4位不同年龄的教师有着一脉相承的师生关系,他们都是优秀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回校任教。更巧的是,如今他们都在一个系部(先进制造系)任教。

    这种特殊的缘分,也让这个团队更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演绎着一段属于他们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四世同堂”动人故事。今年50岁的梁仕腾教过37岁的黄健球,37岁的黄健球教过32岁的吴恩来,32岁的吴恩来教过25岁的李德铭。4人中有3人是广东省技术能手,1人是全国技术能手(吴恩来),他们身体力行,共同传承工匠精神和学院“家校情怀,技能报国”的办学理念,被传为佳话。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一脉相承

    昔日师生成为同事

    说起这段“四世同堂”的缘分,梁仕腾最为感慨:“真的想不到,自己的一些教育理念和精神可以在一所学校里一代代传承,每每想到这,就觉得自己选择当老师是无比正确的决定。”

    1991年,梁仕腾入读江门市技工学校(江门市技师学院前身),他称得上是该校的第一代“竞赛能手”。“别看现在技能竞赛氛围如此浓厚,但在我上学的年代,技能竞赛的覆盖面很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技能竞赛是遥远的。”但当时的梁仕腾始终坚信,技能竞赛会成为他改变命运的平台。在校期间,他是为数不多的竞赛积极分子。

    梁仕腾的坚持得到了回报。在校期间,他获得省级技能竞赛第三名,是我市最早一批获省级技能竞赛奖项的学生。“备赛虽然艰辛,但我的眼界不断开阔,技能水平不断提升,也得以在更高的平台上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付出,逐步明白以赛促学的意义。”梁仕腾说。

    1997年,大学毕业的梁仕腾以优秀毕业生身份回校任教至今,如今担任先进制造系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

    黄健球是这个大家庭中的第二代,目前担任江门市技师学院先进制造系党支部副书记、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他是梁仕腾最引以为傲的学生之一。“我当年的中考成绩不错,可以上不错的高中,但结合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后,我决定放弃高中,走技能成才道路。”黄健球回忆道。

    入学不久,黄健球就展现出突出的学习热情和自律性。“他除了保质保量完成常规学习任务,节假日总是泡在实训室训练,经常到校外购买零部件回校进行加工制作。而且心理素质很强,遇到任何学习难题都能沉着应对,我当时就认定,这是一棵参加技能的好苗子,值得用心栽培。”梁仕腾表示,正是因为他曾经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改变了命运,他希望帮助更多学生通过技能竞赛改变命运。

    黄健球没有辜负梁仕腾的期望。在校期间,他获省级技能竞赛第一名,成为当届技能竞赛成绩最优秀的毕业生,2009年,黄健球从江门市技师学院(高级班)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

    亦师亦友 共进退创佳绩

    留校任教第二年,黄健球就遇上了自己至今仍感到无比骄傲的学生——吴恩来,那一年,吴恩来进入学院高级班学习,加入竞赛队后正式成为黄健球的学生,由于年龄接近,师生二人像兄弟,也像知己,吴恩来习惯称黄健球为“球哥”。

    “认识后不久,我就发现他拥有超乎本身年龄的成熟度,性格沉稳内敛,对待学习十分专注,我发自内心欣赏他,这也是我跟他之间亦师亦友的重要原因。”说起吴恩来,黄健球赞不绝口。

    面对恩师的赞赏,吴恩来表现得很谦虚:“我能沉下心来专注学习技能,很大程度在于老师们用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搭建了完善的技能竞赛训练体系,在实训室里,大家都被他们身上精益求精、执着专注、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所感染。”

    吴恩来记得,有一次在备赛时,模块组装的效率一直无法提升,遇到了技术瓶颈,但黄健球和梁仕腾没有想过放弃,没日没夜陪在他身边,想方设法突破瓶颈。“最终,我们实现了突破,淘汰了过去在设备上进行模块组装的方法,实现在设备下完成模块组装后,再实现模块与设备的链接。”吴恩来说,这次的技术突破助力他获得省级技能竞赛第一名。

    学而优则教的吴恩来留校担任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后,也迎来个人的发展巅峰期,在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获全国技能竞赛第二名,并相继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如今的他是江门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科组组长、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在技工教育领域,吴恩来还收获了大批“粉丝”,李德铭就是其中一位。“我之所以在中职学校毕业后来到江门市技师学院就读,很大程度是因为吴老师。”李德铭说。

    “学习技能必须与时俱进,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吴恩来经常向李德铭传递的思想。“还记得几年前参加全省技能竞赛时,在吴老师的指导下,我和队友在短短几个月内,一步一个脚印,从零开始学习编程,高强度备战,经常是一早就到实训室里逐项练习,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整个过程很艰辛却又收获满满。”李德铭回忆道。

    2020年,李德铭获得省级技能竞赛第一名,成为学院又一位获留校任教机会的优秀毕业生。“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批好苗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培养出第五代留校任教的优秀毕业生。”李德铭坚定地说。

    共享资源 建立微信群探讨业务

    如今,同在先进制造系任教的师徒4人都有各自明确的分工,平常,他们无条件分享教学资源,共同打磨各项技术。“今天这节课下来,感觉有个知识点讲得不是很顺畅,你们觉得应该怎么上。”“学生问的这个知识点,我有点把不准,你们给我把把关。”“最近,国家出了新政策,可能和技能竞赛息息相关。”……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他们4人专门建了微信群,以便随时交流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师徒4人之间温馨的教学氛围,让先进制造系的教学成绩不断取得突破,也感染着其他教师。“他们不但让大家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更把在校期间形成的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价值观传递给身边的同事和学生,让大家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江门市技师学院先进制造系教学副主任马琰谋认为,师徒4人的成长故事,是系部有代表性的学生和老师成长案例,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技能传承的魅力。

    “我院能在61年的办学历程中不断发展壮大,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技师人的努力与传承,而师生‘四代同堂’的案例就是其中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传承样本之一。”在江门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王戟看来,该案例传递出多重积极意义。“4人既是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又是学院的优秀教师,他们的身份和经历本身就具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意义,当他们将自己的技能经验、成长经历、职业发展故事、对学校文化的了解等分享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和职业发展追求,培养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又能进一步确保技能知识的连续性,有助于保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特色,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王戟说。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