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侨都·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医护团队助患者重获光明
为大湾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医疗服务
倡导新型婚育文化
“偷感”是种什么“感”?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4 年 6 月 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些网友自贴新标签“偷感人”
“偷感”是种什么“感”?

    在这个不少人渴望流量和关注的时代,有一种人却显得“格格不入”。他们不喜张扬,默默耕耘,还为自己贴上了“偷感人”的新标签。

    “我只想偷偷地,千万不要关注我”“想减肥、想考证,害怕没实现会很尴尬,只想悄悄进行”“买了件喜欢的新衣服穿出门,结果处处担心别人的目光”……当“突然发现自己偷感很重”等话题冲上热搜,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被这些“偷感人”的行径戳中,“终于有人说出了这种感觉”。

    那么,“偷感”究竟是种什么“感”?“偷感”是负面心理吗?成为热梗的“偷感”,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情绪?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朱嘉茵

    “偷感”究竟源于什么?

    “偷”有“暗地里做”的意思,因此“偷感”乍一看似乎带点贬义色彩。但事实上,“偷感”是一种不希望被人关注、默默做事的心理感受。

    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心理治疗师陈金鑫介绍,从生理与行为表现上来看,“偷感”与焦虑、尴尬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蕴含着更强烈的不想被关注和审视的个人感受与主观意愿,有着更为鲜明的自我表达色彩。

    梳理网友分享的“偷感人”的心路历程,大致有四种类型:偷偷努力,闷声干大事;偷偷“隐身”,害怕被审视;偷偷享受,不愿被打扰;偷偷观望,但不求互动。

    “‘偷感’的产生,源于个人害怕审视,隐藏自我的心理需求。”陈金鑫分析,可能是对自我的不自信,只想躲在角落做一个安静的“小透明”。或者对能力的不自信,让自己有很容易出错的预期。也可能缺乏稳定坚实的自我价值感,将评价或认同的权力完全交给了他人。

    另外,完美主义也可能是造成“偷感”的原因之一。对完美的过度追求使人时刻以高标准及假想中的社会规范要求自己,无法接纳自身的缺点或不完美。“做不到非常好那就是搞砸了”“出一点错那就是失败”等想法,让自己始终盯着可能出现或已出现的瑕疵,无法真正放松下来。

    “‘偷感’过重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偷感’并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于负面心理。”陈金鑫指出,正如适度紧张会提高身体兴奋性从而使个体状态更好一样,“偷感”心理也有一些积极成分。有“偷感”恰恰表明不满足于现状,有着更高的追求。

    有研究表明,更容易感到羞耻尴尬的人有更高的利他和亲社会倾向,有“偷感”的人可能也更容易理解他人的难堪,更愿意帮助别人。

    如何与“偷感”相处?

    成为热梗的“偷感”,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情绪?陈金鑫表示,这反映出对隐私及个人空间的需求。在当今高度城市化信息化社会,主动或被动的社交常见且频繁,不断地侵入个人空间。网络的极速发展让比较与评判逐渐渗入生活的肌理,越来越多人在竭尽全力地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自己的那些不足自然越来越刺眼,社交压力剧增。对能做真实自己宁静港湾的需求也愈发强烈,正所谓“偷得浮生半日闲”,“偷感”成为热梗正是年轻人对这种需求产生了共鸣。

    同时,“偷感”是年轻人一种幽默自嘲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极为积极而成熟的防御机制。既反映了个体对个人空间及自我表达的需求,也表明年轻人积极寻找群体认同共鸣的倾向,从而将自己从群体比较与竞争的焦虑中抽离出来。

    当然,无论“偷感”这种心理从何而来,“偷感人”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理解。每个人的性格和经历不同,对于社交方式的偏好也有所不同。那么,从“偷感行为”中可以提取哪些有益因子,从而寻求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陈金鑫建议如下:

    享受独处,但也能愉快社交。从忙碌的生活中透透气,享受放松与宁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或逃避社交,而是让自己有更多的能量与空间调整自我,辨明内心,从而更好地投入社交。

    体察他人,但也能自我认同。对他人敏感是“偷感人”的一大特点,这有利于理解照顾他人感受,但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将价值感建立在自身基础上。

    追求卓越,但也能接纳缺点。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类有追求卓越的倾向,人格正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想要一个更好的甚至完美的自己,有助于拥有充足的人格发展动力,但对自身缺点的不接纳却使个体倾向于否定自己、夸大困难,从而停滞不前。既能悦纳自身缺点,同时又不断追求卓越,才是积极健康的人格宣言与生活方式。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