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侨都·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湾区首家!
让考生远离“考后综合征”
焕然一新!
领略中医魅力!
再圆“结扎女性”妈妈梦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6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放松,别放纵!
让考生远离“考后综合征”

高考结束后,有人患上了“考后综合征”。

    高考已落下帷幕,莘莘学子终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但有些考生开始放飞自我、宅家睡觉,或者担心成绩,感觉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对此,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雷波指出,这是典型的“考后综合征”。现在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学生高考前的心理辅导,对高考后的心理辅导却关注不够。在许多人眼里,高考结束意味着身心的全面“解放”,可对于还要经历估分、查分、报志愿、等录取的考生而言,“后高考时代”的心理考验并不亚于考前。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曹昆恒

    A 高考后易出现“考后综合征”

    “考后综合征”是指考试结束后考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症状。常见的表现包括情绪波动、焦虑、失眠、食欲改变、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症状一般持续数天或数周。

    考生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紧张备考之后,各种心理需求在高考结束后“井喷”——即考生的心理状态和日常作息等与考前形成巨大变化与反差,同时在等待成绩、填报志愿和等候录取的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焦虑、迷茫和烦躁等心理、情绪以及行为的变化。

    高考过后,考生可能会经历一个心理上的“失重期”。比如会担心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哪道题没发挥好等,出现自责焦虑等情绪。

    雷波介绍,由于学习压力骤减,考生容易过度娱乐,使得生活作息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并且处于分数的公布、专业与学校的选择、等待录取等一系列应激事件中,考生的情绪容易出现起伏。

    从考试到录取的整个过程,考生的情绪犹如“过山车”。“考前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和压力之下,身体耗竭身心疲惫,考后因报复性补偿心理可能会出现过度娱乐行为,例如通宵看电影、打游戏、唱歌、暴饮暴食等,进而导致作息紊乱、胃肠不适等问题。”雷波进一步分析,不少考生在分数公布前一周,由于担心成绩不理想,容易过度焦虑、烦躁,睡眠质量差。查分时,若得知分数不尽如人意,极易沉浸在沮丧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出现自责、懊悔、抑郁等不良情绪。等待录取过程中,期待中夹杂着不少担忧,又会触发焦虑情绪。

    B 找到适合自己的考后生活

    “如果过度放纵自己,彻夜不归打游戏,对他的作息、身心还是有影响的,日常可以进行一些运动,培养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雷波表示。考试结束后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可以选择约朋友旅游、运动等户外活动,也可以选择在家看书、听音乐、上网等娱乐调整生活。无论是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要遵循一条原则,即每天都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饮食,不能通宵达旦,也不能暴饮暴食,生活一定要规律。

    此外,考生也可以对过去的生活和物品做一个整理,或许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也可以做做心理测评,了解自己的个性、智力方面的优势和爱好兴趣,制定目标和计划,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考个驾照,提升自己的生活技能。接下来,很快就要面临高考分数放榜,关于如何选学校问题,家长应和孩子做一个充分的沟通。如果成绩不理想的,家长一定不要去抱怨孩子,一次考试不成功不代表孩子将来都不好,相信将来还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考生还可以利用假期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提前做些准备,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一些与大学学习和生活相关的资料,再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补课’。”雷波表示,进入大学后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考生可以从主动参与家庭活动承担家庭义务开始,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短板和优势,为进入大学后有针对性地完善自我做铺垫。

    C 帮助孩子卸下心理包袱

    作为家长,首先要做到情绪稳定,适当关心孩子。无论孩子对成绩的主观感受如何,在等待成绩揭晓的日子里,家长既可适度关注,但又不要过度卷入,少问“能考多少分?”之类的问题,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焦虑比他还高,以免释放出“问题很严重”之类的信号。

    另外,家长应该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接纳。面对考试前的紧张备考,考试后成绩的不确定性,孩子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对父母的“关心”表现出不耐烦。建议父母要保持适度边界,多一些理解支持、接纳包容,少一些评价指责,帮助孩子回归平和的生活,恢复身心平衡。

    及时沟通,转移注意力。如果发现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应及时与孩子沟通。比如,多陪孩子聊聊天,安排一些家庭活动,在合适的时机坦率地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并主动参与孩子暑期计划的安排,给予建设性意见,尽可能抽时间陪同孩子一起去完成。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转移注意力,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同学朋友交流。如果孩子焦虑、抑郁的症状很严重,在较长的时间里都无法走出情绪低谷,要尽快寻求专业心理疏导、心理咨询,获得专业的建议和意见,以免延误干预时间,加重心理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