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拥抱“双通道” “桥”见新江门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共同把“大桥经济”这篇文章谋深做实
积极开展文化对接
让“势能”转化为“动能”
厚植“大桥经济”四大支撑
推动侨都江门跨越发展
江门文旅产业应借“大桥经济”扬帆
深化“三对接” 增强“软联通”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6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积极开展文化对接
让“势能”转化为“动能”


    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近日佳音频传,“双通道”通车脚步日益临近,“大桥经济”热度日渐攀升。

    深中通道通车后,江门与深圳的距离将进一步缩短。前者是传统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后者是新兴的文化之都,两者如何抓住“大桥经济”机遇,在文化事业发展上碰撞出火花呢?笔者以为,必须在文化的互补性、契合性、借鉴性上多下功夫,才能真正让“势能”转化为“动能”,进而促进我市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其一是互补性的“文化东渡”。这些年来,在各类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影响下,全国人民逐渐认识并接受岭南文化,形成“文化北上”之势。笔者近期在一次全国性的研讨会上,遇到来自宁波的朋友,他对广东的醒狮文化赞不绝口。他说,宁波当地本来没有舞狮的传统,受到黄飞鸿系列电影的影响,人们接受了醒狮文化,如今舞狮成为当地新的时尚。其实,除了“文化北上”,我们不妨乘着“双通道”通车的东风,来次“文化东渡”。江门与深圳相比,传统文化的底蕴相对较深,拥有很多独特的传统岭南文化,特别是醒狮文化、武术文化,底蕴均十分深厚,成长起不少有实力的醒狮馆、武馆。据笔者所知,江门已有个别群众文化团体到深圳布局,在深圳当地很受欢迎。接下来,可以鼓励更多有实力的队伍到深圳开拓,借助新兴文化之都的平台,进一步扩大江门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其二是契合性的文化合作。深圳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近期该市组织力量创作了舞剧《咏春》,被业界称作“舞剧的天花板”,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上均受到好评。事实上,我市也有类似的创作,比如新编粤剧《碉楼》、舞剧《侨批·家国》等也深受好评。接下来,我市不妨积极与深圳的相关方面对接,以一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姿态,探讨双方合作的契合点。比如,崖门是南宋灭亡地,留下了许多遗民文化,而近年在深圳则发现了南宋少帝赵昺之墓,包括江门赵氏宗族在内的各地赵氏宗亲每年都会在深圳聚首,举行拜祭仪式。两市其实可以就这个契合点,探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的转化,这有助于我市打造南宋遗民文化板块。

    其三是借鉴性的“文化西接”。近年来,深圳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成长起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团体,并集聚了很多全国知名的艺术家。我市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我们有很多较为原生态的景观,有独具魅力的民风民情。我们可以多邀请已在深圳扎根的艺术团体过来江门采风,甚至设立艺术实践基地,对于有意愿的名家大师,还可以设立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坊,让他们在江门安一个“家”,以此请他们多来走走,为本地的文化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比如,江门有上千座碉楼,其样态千姿百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江门开平,更是花大力气向华侨租借了一批碉楼。我们可以考虑筛选一些兼具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碉楼,以一定方式、一定机制邀请深圳的名家大师来安个“家”,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心态,让他们为江门的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江门、深圳的文化对接,我们既不应自惭形秽,也不要故步自封,而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寻求双方合作的出发点、合作的共赢点,在深中通道开通之际抢得“头啖汤”。

    宋旭民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