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高新区,又上“新”了——
不久前,一家企业闷声干大事:江门高新区与启迪之星(江门)众创空间合作共建江门高新区(深圳)协同创新中心,开启科创飞地“双城记”。
作为江门唯一国家高新区,江海区是全市重要的创新策源地、高端产业和高成长企业的集聚地。犹如一株生命力旺盛的大树,自2010年晋升为国家高新区之后,江门高新区一路“生长”,频发新“叶”:高企持续摸“高”,成为全市首个高企存量突破700家的县(市、区);载体超能“载”,在孵企业超300家;人才涌江海,科技人才超8700人……
深中通道通车在即,深海脉动愈发激情澎湃。江门高新区,正以全“新”的姿态,拥抱“黄金内湾”,驶向辽阔的深蓝。
统筹/胡晴晴
文/陈婵 胡晴晴 陈楠 图/邱昱
高企持续摸“高”
存量突破700家
“每三年换一张,放久了会老化。”4月23日,江门市征极光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林福周在朋友圈“晒”出一张证书,“高新技术企业”几个大字十分醒目。
“连续三年通过高企认定,还获评广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说起近年来发展成果,林福周如数家珍。
值得“晒一晒”的,还有江海区高企培育的“成绩单”:全区高企存量从2021年的519家发展到2023年的705家,占全市总量近四分之一,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是全市首个高企存量突破700家的县(市、区)。同时,全区高企工业总产值达460.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超亿元高企达106家。
江海区高企数量缘何实现跃升?这与企业被激发的主动性,以及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往深看,也离不开江海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土壤。
2015年,在深圳创业多年的林福周,决心带着自己的团队离开深圳,寻找新的落脚地,江海是其意向地区之一。“2016年,高新火炬大厦刚建好,江海区给我们提供了600多平方米的厂房,还免租两年。”落户江海后,成熟的产业配套、良好的资源迅速在这里聚集,让林福周更加坚信当初的选择。
2017年,林福周将深圳的公司注销了,将总部、研发团队全部转移到江海。“目前,企业的面积扩大到5000多平方米,营收比原来翻了6倍。”林福周补充道。
随着深中通道的即将开通,江海企业也“借梯登高”。今年,征极光兆在高新创智城租了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用于研发和办公,目前已经进入装修阶段。
“我们的供应链都在深圳,有很多江浙的客户、海外客户,深中通道开通后,往来的时间成本会降低,效率也会提高。”林福周表示。
载体超能“载”
在孵企业超300家
深中通道开通在即,江海区主动发起“攻势”,载体乘风而起,牵手“最大机遇”。
随着江门高新区(深圳)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启迪之星(江门)众创空间执行总经理张月强也开启了他的“双城记”:推介江门高新区投资及营商环境,并围绕项目市外落地、市场开拓、融资等相关发展需求与各项目方进行深入交流及对接。
种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张月强告诉记者,从今年3月份开始,他们就有布局深圳的打算,其间多次到深圳考察、交流。“现在已对接深圳创新项目共13个,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安全应急等产业领域,已有2个项目明确投资意向,目前正在进一步对接中”。
不止深圳,依托启迪之星、粤湾云谷、网商时代等国家级孵化载体的异地创新生态网络和基金纽带优势,江海区在北京、香港也建立了科创飞地。
截至目前,江海区已聚集各类孵化载体20家,基本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科技企业孵化链条,在孵企业超300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40家。
在孵化载体、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众多科创企业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借助孵化载体的平台和政策,征极光兆这位“深圳客”高歌猛进,一跃成为智能照明领域“小明星”。该公司的明星产品——智能灯具WiFi控制器销量在短短两年内增长10倍,在亚马逊平台占据90%以上的份额。
江门市得实计算机外部设备有限公司实现智能制证设备国产替代,连续两年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该公司深耕打印机业务30多年,在江门、深圳,以及德国、美国设有产品研发中心,江门研发中心约有200人,拥有约200项专属知识产权。“我们每年在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占据了利润的6%—10%。”该公司副总工厂长黄兆宁表示。
2021年,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域社会治理孵化中心、江门市市域社会智慧治理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市域社会智慧治理应用示范基地(即“两中心一基地”)落户江海。短短三年间,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应用示范基地已建成1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和5.3万平方米的加速器,其研发的“智慧网格信息服务仪”入选2023政法智能化建设技术装备及成果展智慧治理创新产品。
“目前服务仪已经升级为4.0版本,更加小巧,还安装一个新的系统,两个系统可以互相切换,既适合工作,也方便日常使用。”“两中心一基地”产业化发展的负责人曹德峰说,“今年我们还计划将硬件生产转移到江门,完成本地化生产。”
人才涌江海
科技人才超8700人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跑到江海创业?”2021年,南京大学有机化学博士谢志军选择在江海创业,成立了广东宸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生物酶创新研究,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
“创业不分年龄,积累,沉淀,是创业必不可少的阶段,我已经从事生物酶化学研究20多年。江海区创业氛围浓厚,也有政策扶持,我觉得很好。”谢志军说。
2021年,他申请了江门市一级高层次人才的认定,获得6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今年,广东宸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获得50万元的建站补贴。
相似的创业故事,还发生在广东因子生命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肖扬带领团队的侯燚博士和陈丽璇博士入驻江海区,“牵手”广东因子生命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干细胞项目研究。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是江海区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之一,江海区在平台建设和政策服务上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肖扬表示。
谈起选择落户江海区的原因,两个博士提到一个关键词:政策支持。
为了服务好“金凤凰”,江海区优化人才评价、奖励和激励机制,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在住房保障、职称评审、子女入学等方面做足功课,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让人才更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2021年,江海区出台《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加快集聚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对新设立并招收博士、博士后的博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50万元、30万元建站补贴;对承诺连续在江海区工作3年以上、40岁以下的博士和出站博士后,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分别一次性发放15万元和25万元生活补贴;对承诺在江海区连续工作5年以上并购房的博士和出站博士后,分别一次性发放30万元和50万元购房补贴。
在“真金白银”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江海:2021年至2023年,江海科技人才从6826人增加到8732人。
如今,借助深中通道的东风,“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生动故事持续在江海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