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的开通和暑假旅游旺季的到来,给位于开平市百合镇的“侨乡故事”民宿(以下简称“侨乡故事”)带来了更旺的人气,民宿主人张小明忙得不亦乐乎。
“暑假以来,我们周末基本都是满房状态,平日客房订单率也有八成左右。”张小明说,今年暑假以来“侨乡故事”的入住率同比增长约20%。
今年上半年,“侨乡故事”及其配套业态营业收入超过百万元,并按规定缴纳了税收。事实上,“侨乡故事”及其配套业态在2023年开业后,半年多时间就实现了升规入统,成为开平市第一家升规入统的民宿。
在不少民宿感叹日子难过的今天,“侨乡故事”的发展有着怎样的特色之道?连日来,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文/江门日报记者 严建广 李银换 李淑珩 实习生 吴铭栋
图/受访者提供(署名除外)
融入在地文化
讲好侨乡故事
走进“侨乡故事”游客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几排相框,相框里夹着一张张“老纸”。不少游客过来,都会到这里看一看,了解这些“老纸”的内容。
“这可不是普通的‘老纸’,可以说每一张都是有故事的。”张小明说,这些“老纸”有饱含华侨家国情怀的侨批,有当年开平人去海外务工的凭证,有反映过去家族经营之道的契约等。“这些都是侨乡历史的记载和见证。来这里的游客如果感兴趣,我都会把‘老纸’背后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通过这些故事,了解侨乡,了解华侨。”他说。
讲好侨乡故事,不仅在室内,还在室外。“侨乡故事”在地址选择上也有一番讲究——坚持开平侨乡特色,民宿与这里的碉楼、民居、村落、田园融为一体,向游客展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魅力。
广州游客李铮是一名旅游“发烧友”,每个月都会到一个地方旅游“蓄能”,选择一家温馨舒适的民宿住宿,深入体验当地人的生活,了解当地的故事。“‘侨乡故事’是一家有故事、有格调的民宿。”在这里体验过后,他说,“侨乡故事”不仅临近马降龙碉楼群,周围还有零零星星的碉楼,每天骑着自行车在村里转转总有收获,了解到很多侨乡故事,虽然这次旅行告一段落,但还有很多想要了解的开平故事、百合故事,未来还会再次下榻“侨乡故事”,去寻找和了解更多故事。
把民宿和在地文化相结合,逐渐成为江门民宿的发展趋势。
记者从江门市文广旅体局了解到,自2019年9月《广东省民宿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以来,全市民宿数量从2019年27家、2020年52家、2021年79家、2022年107家、2023年130家,增至2024年第一季度133家。这些民宿中,不乏像“侨乡故事”一样,因地制宜,围绕江门特有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特色体验,以在地乡村文化风格为主,融入民宿设计、装饰中,开发特色产品和体验项目,推进民宿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积极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村民宿。例如,展现乡村葵艺文化的新会区“石涧故事”民宿,以华侨文化等地方特色、从民宿向“文宿”转变的台山市“侨居文宿”“光大学校”,利用开平碉楼建筑特色建设的赤水“红楼”民宿等,无不体现鲜明的风格特色。
“民宿应该是一个有故事、讲故事的地方。”张小明说,江门有不少村落,特别是那些古老的村落,都是有故事的,一个村落都有一个故事,一个有故事的地方,都有自身的开发价值。
正如《经济日报》记者李彦臻在《乡村民宿应挖掘本土文化》一文中所言,民宿是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如果缺乏本土特色,就无法发挥其传承和弘扬文化的作用,甚至可能会对乡村文化造成负面影响。民宿产业要摈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对乡村生活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精心设计,对本土文化深入挖掘,才能真正打造出乡村的、本土的、特色的民宿体验服务,带动乡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与大环境同构
民宿发展“链”上发力
“‘侨乡故事’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民宿。”张小明说,“侨乡故事”是湾区(百合镇)两龙村研学基地(以下简称“两龙村研学基地”)的其中一部分,该基地还包括农场、露营地、博物馆等业态。
张小明介绍,有了这些业态,两龙村研学基地就形成了一条“链”,在这里可以组织研学活动,也可以开展团建活动,还可以举行户外婚礼,喜欢周边碉楼与村落、乡村生活的游客,可以通过骑行等去体会。
“两龙村研学基地自身是一条小的‘链’,它又融入周围的大环境中,把自己变成大‘链’上的一个点,为基地和民宿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张小明说。
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中,百合镇以茅冈圩、百合圩为节点,着力打造区域发展产业带。“我们不只是改造一个圩,而是以圩为核心,通过对圩的改造,完善圩的功能,来辐射、带动周边的村落、产业,起到连城带村的作用。”百合镇党委书记梁志伟说,通过这些圩的改造、完善,支撑起一个带(面)的发展。
梁志伟介绍,百合圩是百合镇着力改造、完善的节点之一,百合圩本身历史悠久,也有特色的餐饮业。百合镇以百合圩为核心,将该区域的产业带联动起来,包括圩上的餐饮服务、马降龙碉楼群,以及农业田园风光、乡村采摘等。“两龙村研学基地就在百合圩旁边,是以百合圩为核心的产业带上的一个点,它丰富了这个产业带的业态,补充了住宿方面的短板。”他说,产业带也弥补了民宿的不足,为这个点的发展提供了支撑。比如,游客可以到附近的百合圩解决餐饮问题,周边的马降龙碉楼群等也让游客来这里不仅是住宿,还可以就近游玩,拓展了活动空间。
在民宿运营中,张小明也在进行这样的探索。“我们这里不仅提供住宿,我们这里有一座碉楼,外地游客刚来这里不了解开平,通过这座碉楼可以对开平有个初步认识,如果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开平,因为我们和周边的景区有联动,可以推荐他们到这些地方进行深度游。”他说。
张小明介绍,“侨乡故事”也在积极延伸民宿产业链,希望通过丰富餐饮服务、创新开发民俗体验等项目,探索集“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模式。
打造特色IP
为民宿发展赋能
从开业到实现升规入统,“侨乡故事”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张小明表示,除了两龙村研学基地丰富的业态外,他本身还自带流量。“我来到这里,顾客也跟着我来到这里。”他说。
张小明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后,开平旅游热了起来。张小明经常载着游客到乡村拍照,他发现,游客遇到最多的问题是住宿问题,游客在乡村游览之后必须回到开平城区住宿。于是,张小明萌生了开民宿的主意。
当年,在民宿选址上,张小明经过实地考察,最终选择在赤坎古镇开起“碉民部落”民宿。“因为赤坎古镇距离各个碉楼景点比较近,有大量的骑楼被闲置。”他说。
“碉民部落”开业后,张小明通过自己拍摄开平人文自然景观、网络营销等方式,成功带动民宿生意,很多人循着他写的旅游攻略来到开平,选择在“碉民部落”住宿。后来,赤坎古镇进行改造,2018年,张小明将“碉民部落”搬迁至塘口镇,增加了“媒婆街”品牌。在塘口镇的“碉民部落”里,一楼一个面积800平方米的空间里,陈列着张小明10多年来收集的数千件乡村老物件,如缝纫机、旧时地契、煤油灯、算盘、木风车等。“到塘口后,我希望不仅给游客提供住宿,更重要的是展示当地人文历史,传播侨乡文化。”他说。
经营民宿多年,张小明的民宿品牌和本人鲜明的特点,得到了游客的认可。“有了这个新的民宿‘侨乡故事’,和‘碉民部落’不一样的感觉,也会吸引游客过来。”他说。
梁志伟表示,民宿姓“民”,不是精品酒店,一般规模不会很大,要想在市场上生存,就一定要有特色,有自己的IP。所谓民宿IP,就是通过独特的文化、艺术或个人品牌等形式,为民宿赋予独特的价值和特色。
开平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民宿要有自己的IP。“比如‘五十三度竹下’民宿,他的主理人是音乐‘发烧友’,民宿融入了音乐元素,受到游客的欢迎。”该负责人说。
在游客对张小明的评价中,可见一斑。在“侨乡故事”住宿期间,李铮除了喜欢到处转转,坐在房间的大落地窗前欣赏窗外的乡村风景或读上一本心仪的书外,他还十分喜欢和张小明喝茶聊天。“跟张老板交谈,不仅能够了解当地好玩好吃的地方,还能听到很多当地的历史和故事。他告诉我,曾经有几户华侨通过民宿成功寻亲、寻根,希望这里能够成为连接侨胞和家乡的桥梁,这让我觉得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格局、有故事的人。”李铮说。
“CCG+”模式
多方共赢的尝试
回首10余年的民宿经营经历,熟悉民宿产业发展情况的张小明认识到,多数民宿“寿命”不长,经营并不容易。
如何才能让民宿真正持久发展下去,在“侨乡故事”开办之初,张小明就有一个想法:探索一种模式,既可以复制,又可以持久发展。“要找一种政府能接受、企业能承受、游客能爱好的模式。”他说。
张小明介绍,“侨乡故事”初步探索的模式简称为“CCG+”模式。所谓“CCG”,即Village Collective(村集体)、Village Committee(村委会)、Local Government(当地政府);“+”则是这三个方面和相关方面的结合,比如“+企业”“+行业”等。“希望形成多方合力。”他说。
百合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这种模式主要有几方面内容。一是研学基地项目盘活了两龙村的闲置房屋和空地,通过项目开发,整体租赁两龙村宅基地超过2000平方米、空地约2公顷(30亩),开发特色碉楼民居两栋,提高村民和村小组集体收入。二是通过委托村委会统一整理收储周边地块,再统一出租给民宿项目方开发,获取适当溢价和服务差价,提高村集体收入。三是民宿定向宣传、定向对接百合圩餐饮商家,通过点对点配送方式,为游客提供当地特色、服务优质的餐饮,以此提高周边商家收入。四是项目实现升规入统后,缴纳一定税收。
“2023年升规入统后,我们当年缴纳了3万多元税。虽然不多,但也是对当地的一点贡献。”张小明说。
“这种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梁志伟表示,村民、村集体、镇、民宿经营者在多方共赢下,有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是要扶持这些本土的、带有成长性的企业。”他说。
在张小明看来,民宿和当地是主角和舞台的关系,主角要会“唱”,如果没有舞台,也唱不了戏。
张小明介绍,当初选择来百合镇开办“侨乡故事”,就是看好百合镇文旅的发展前景。“这里有底蕴深厚的华侨文化,有世界遗产文化所在地,自然风光也非常好,还有政府对我们的支持。”他说。
而在梁志伟看来,在这里开办民宿,符合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有产业,才有人。‘侨乡故事’补充了我们产业带上的点,能够为这里带来人流量,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哪里有产业,我们的服务就到哪里,有产业的地方,我们会支持它优先发展,比如两龙村的晒谷场、道路等,就是政府支持建设的。”他说。
中国策划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荣彪表示,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民宿产业已成为广东乡村发展的新赛道、新热点。
为推动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广东省乡村酒店(民宿)高质量发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深入开展专题调研的基础上,会同广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酒店(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促进乡村酒店(民宿)高质量发展的20项具体举措。同时,为加快创建乡村酒店(民宿)示范品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编制了《乡村民宿等级划分与评定》《乡村酒店等级划分与评定》两项团体标准,引导乡村旅游住宿场所向规划更合理、管理更规范、产品更丰富、特色更鲜明、带动消费能力更强的方向发展。
陈荣彪表示,从人文经济学的角度而言,民宿可以成为带动乡村经济新增长点的新动能,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农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载体。“民宿的出路在于要跳出民宿看民宿,跳出民宿做好民宿,巧妙地以民宿发展为纽带,参与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之中,强化自身核心专长和驱动力,力争成为示范带动的样板,主动融入到区域联动和平台推动之中,或可在此新的探索和实践里,获得突破的机会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他说。
“本身拥有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再加上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带来的机遇,我看好这里的发展前景,‘CCG+’这种模式也给了我信心和希望。”张小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