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4下一版  
为群众撑起“安全伞”
“新质”江门——老树发新芽
“振”奋人心
“洋”眉吐气
精诚团“接”
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15%
深圳市民7月在我市购房27套
“文化纳凉”成风景
未来几天持续高温
我市再添一所优质公办高中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8 月 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质”江门——老树发新芽

    □皇智尧

    很长一段时间,谈起新科技、高端化制造业等字眼,珠三角几座城市中广州、深圳、佛山、东莞首当其冲。提起百年工业老城江门,一些人脑海中要么没听过,要么就是停留在“传统密集型为主”“已经过气”的印象中。

    但随着去年江门一路突破“四个千亿”(即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新招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超2000亿元、工业投资超1000亿元成为全省第6个工业投资过千亿地市、新会区成为首个千亿GDP强区),这座粤港澳大湾区西岸风头正盛的城市,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很多人应该想象不到: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双碳”领域联合实验室,是在江门建立;单晶硅片、组件出货量均居全球前列,全球领先的光伏龙头企业隆基绿能的华南地区第一个制造基地、区域中心级项目,在江门;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综合类),江门仅用1年时间就推动高新区(江海区)成功以最高分创建……

    老树发新芽,让江门得以开启新的发展篇章。要说是什么促成了这一格局的改变,离不开近年来江门从科技产业等方面的前瞻谋划布局以及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深入推进。用现在最受关注的概念来说,就是创造条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从“低头拉车”到“抬头看路”

    回看江门工业发展历史,从20世纪江门造纸厂、江门甘蔗化工厂、江门造船厂等为代表的企业,到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摩托车、造纸、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侨乡实现了一次次“江门制造”的跨越。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江门都是“低头拉车”,在“抬头看路”引领行业变革这一块,略显逊色,这也是江门在珠三角几个兄弟城市当中,较难实现制造业大跨越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他山之石来看,无论是走在全国科技产业发展前沿的“创新之都”深圳,还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连续十年位居江苏第一的无锡,或是拥有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的成都,能实现城市能级的跃升,都离不开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要跨越,必须做出改变。

    三年前,江门开始酝酿一场变革,一场旨在“破局”的变革:全面实施“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全力构建江门高质量发展战略新格局,把“科技引领”工程放在首位,把“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跃升”作为五年奋斗目标之一。

    从宏观看,大胆布局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强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全力支持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院士誉为“世界上最具开拓性的实验室之一”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设,构建面向全球开放合作的国际科研平台;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获批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双碳”领域联合实验室……

    从微观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推动高企培育和树标提质,现有高企存量2805家,比2020年底(1845家)增长52.03%;大力推动关键技术攻关,海信空调牵头实施“空调防结霜超疏水纳米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立项,实现我市近5年省重点专项千万级项目零的突破;技术交易额大幅增长,2023年全市技术交易额达22.77亿元,比2021年(8.89亿元)增长156%,增速连续两年居珠三角第一……

    在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浪潮加速,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入局的背景下,江门不再是“低头拉车”,也注重“抬头看路”,逐渐进入大湾区核心科创领域的视野。

    三年走来,江门正积累量变,酝酿迸发质变的能量。

    因地制宜拿出“新”本事

    这几年,老牌工业城市江门,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示于世人面前。

    诞生全国首款碳中和复印纸,“江门造”中国首例大量应用镁合金轻量化材料的摩托车在广交会大放异彩,海信视像科技江门工厂成为国内电视行业首个且唯一一个“零碳工厂”……在传统产业领域,“老朋友”有了新面孔,出现了越来越多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深刻影响着行业格局。

    把视野放在各县(市、区),一批“从无到有”的特色产业新赛道正在生根发芽:在新会,新能源电池国内行业巨头中创新航在大湾区基地集群中的首个项目建成投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合计投资额超150亿元的多个关联项目落户;在鹤山,全球光伏龙头企业隆基绿能在华南地区的第一个制造基地、区域中心级项目正加快建设,以其为缩影的江门硅能源产业,保持着近30%的增长趋势;在高新区(江海区),率先在国内打造安全应急产业“五维一体”发展格局,成功跻身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类)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江门在做的,是着眼长远的产业变革,并且是一次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城市发展跃升的产业革命。

    三年前,江门提出“工业振兴”工程,对于自身基础尚可的传统优势产业,明确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生产”方式,巩固提升竞争力,并且结合国家、省战略布局,提出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工业跨越式发展新引擎。

    一方面,江门瞄准具有领先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加大培育力度,以食品产业为例,这些年江门依托位于蓬江区的全省唯一一家健康食品特色产业园,大力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瞄准行业新赛道推动预制菜产业成为食品产业新增长点,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并成功吸引国内乳业龙头企业君乐宝乳业集团在江门投资建设华南液态奶基地项目。

    另一方面,江门前瞻布局开辟了硅能源、新能源电池、新型储能、盾构机、传感器、安全应急等特色产业新赛道,中创新航、隆基绿能等一批超百亿重大项目相继落户。以硅能源产业为例,江门依托拥有全国唯一面向全欧洲的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平台——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引进行业龙头隆基绿能,加快打造国家硅能源产业发展基地和产品进出口基地,把硅能源产业链纳入市重点培育的15条产业链之一,硅能源产业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去年分别实现28.55%、32.4%的高速增长,为鹤山全力争创全国工业百强县提供了“新”的支撑。

    这三年,在“工业振兴”工程的蓝图之下,江门新旧产业同步“向新”,因地制宜拿出了“新”本事,为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加快迈向万亿工业强市奠定了产业基础。

    整合空间资源跨“桥”融“湾”

    今年上半年,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深中通道通车可谓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从“大江两岸”到“大桥两端”,长期以来更为发达的珠江口东岸城市的高级生产要素加速与西岸城市交融,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方面,深圳等东岸城市拥有更加显著的科技研发优势,但土地资源饱和,成为制约其落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因素,寻找更广阔的产业协作地,成为了东边的期望。

    另一方面,江门等西岸城市迫切需要更多科技含量更足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经济增长、城市能级跃升撑腰,向东跨“桥”融“湾”,成为西边的出路。

    而这几年,江门有了这样的新现象:来自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企业家越来越多地组团实地考察江门,江门正成为企业家寻找投资机遇的热土。

    要说原因,面积辽阔的工业“熟地”空间与有序规划,正是江门独特的后发优势。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陆地面积达9535平方公里,占大湾区1/6,超过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东莞、中山6个城市面积总和,开发强度不到12%,可利用建设用地空间在大湾区内数一数二。

    如何把空间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这道题江门在三年前做了一个长远的谋划布局:通过深入实施“园区再造”工程,谋划北、东、南三大组团,加快建设面积1395平方公里、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大型产业集聚区,打造大湾区制造业主战场。

    这几年,江门加快推进大型产业集聚区3个先行启动区建设,即蓬江—鹤山、高新区—三江睦洲、新会智造产业园,打造硅能源、新能源电池、安全应急等11个特色产业园,有针对性地统筹指导各县(市、区)差异发展、错位发展。2022年,江门在全省统计的18项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指标中,有10项指标全省第一,推动江门大型集聚区在“2022年度大型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中取得排名全省第一档的优异成绩。

    凭借承东启西的优越区位、空间广阔的发展潜力,江门在去年成为全省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之一。在“园区再造”工程的推动下,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通过遴选成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5个主平台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个,并且过半是可新增空间。

    特别是去年以来,江门提出深圳江门合作“在银湖湾滨海新区加快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加快推进“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深江产业协作越发密切,为两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创造了优势互补的新舞台。

    无论是在科技引领上做文章,亦或是从产业、平台上下功夫,三年走来,江门正用一种向“新”攀“高”的姿态,朝着奋力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的目标加速前行。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