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兆盛
有树,就有树荫。树越大,枝叶就越多,树荫就更宽阔。
有道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其实,抛开这句话的比喻义,就字面意思来说,这里的“乘凉”,应当是对夏天而言。一到炎热的夏日,树荫,自然成了人们不可多得的纳凉避暑之处。
一个人在烈日下的旷野上行走,如果没有伞或斗笠、草帽之类的遮阳物件,那最期盼的,就是脚下的路能够多被树荫遮蔽,这样就会少受一些暴晒之苦。同样,大热天,步行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谁都希望街上的行道树越多越好,树荫越宽越妙。如果一路上都是浓荫蔽日的行道树,那是最好的。
不用说,到了夏天,常绿树也好,落叶木也罢,都进入了一年中生命的鼎盛期。无论是大树,还是小树,每棵都是枝繁叶茂,都有着最浓密的树荫。这时候的树荫,不管宽窄,都在默默地为树下的生灵们遮挡着骄阳,奉献着清凉。
20多年前,老家县城街上的行道树都是清一色的水桶般粗的法国梧桐。茂密遒劲的树枝,从街道两边互相延伸过来,枝与枝相拥,叶与叶相叠。特别是进入初夏后,那一片片掌形的阔大的叶子,翠绿欲滴,与枝条一起,几乎全部遮挡住了树顶上火辣的阳光。一条条大街,看上去,就像是一条条绿色的隧道。人在“隧道”里行走,凉爽无比,舒服极了。
后来,举家搬迁到了现在生活的这个小城。街道两边的行道树多为四季常绿的樟树和桂花树。尽管它们的叶子都很细小,但却长得非常厚实、浓密,加上树冠庞大,故而树荫的遮阳效果也极好。
其实,在我看来,酷夏时节,最理想的避暑之地,不是在城市,而是在乡间、在山里。
我的老家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古老的小山村,村庄四围古木参天,绿树环抱,用孟浩然笔下的“绿树村边合”来形容,最为恰切。老家的树木,种类繁多,而尤以樟树、枫树、松树居多。其中不少古树的树干,需要两三个人才能合抱得住。这些古树的树荫,面积估摸大多在半亩以上。每一棵古树的树荫,都可以同时容纳几十个人乘凉。
村前,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河岸的一侧,是一个长满古树的小丘岗,每到夏天,树冠如盖,浓荫蔽日,凉风习习。村人午饭后,都喜欢到这里休息纳凉,或聊天,或打牌,或下棋,或做针线活……而树上时急时缓的阵阵蝉鸣,更给古树林平添了几分热闹。
我们这些娃娃们,常常一扔下饭碗,便先跑到小河里泡个澡,然后再到岸边的古树林里乘凉,待凉爽够了后,才到田地里帮大人们干活。
有了这片绿荫层叠的古树林的庇护,老家的夏天似乎不那么酷热难熬了。
树荫,让大地绿意盎然,给夏天带来凉快。漫漫长夏里,如若拥有一片树荫,就等于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清凉,就等于拥有了消解心中暑气的诗与远方。
树荫,无论何时何地,永远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都是一方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