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高医精,仁心仁术,亦如是也。
在江门市中心医院,1118名医生和全市医护人员一起,日夜守护着400多万名侨乡群众的健康。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德高医精 仁心仁术”的医魂,自首个华人女院长张肖白始,代代传承,虽栉风沐雨,但却历久弥新。跨进新时代,勇于担当的仁济人,正接过前辈高扬的旗帜,怀揣着对医学的无限热爱,坚定不移地奋力前行。
百年仁济,新质启航。站在第二个百年的奋斗节点上,江门市中心医院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推进新院区首期投入使用为契机,以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为构建“一体两翼多极”发展新格局,为再造一个现代化的“新仁济”而努力奋斗。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银换 邓榕 通讯员 余新立 廖欣 陈君
A
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
产科党支部,利用科室特色优势,打造了“爱婴坊”这一支部特色品牌,为经济困难的产妇免费提供通乳服务。
机关二党支部,则打造了“医院管理基层行动”这一支部特色品牌,定期为基层医院提供医院管理的帮扶。
心脏中心党支部,创立“心连心”技术帮扶志愿服务项目,被纳入广东省志愿者服务“益苗计划”。
……
在江门市中心医院,“一支部一特色”正激活医院党建业务融合发展“新引擎”,是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如何实现党建与医院业务发展深度融合,实现党建赋能增效,一直是摆在公立医院改革发展中的核心课题。江门市中心医院党委着力破解党建业务“两张皮”,持续推进党建工作引领,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使党建在医院执行重大决策、把握时代主题、解决突出问题上发挥作用,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把准方向。
江门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黄炎明表示,近年来,该院坚持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加强医院党的建设,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神经末梢。近年来,江门市中心医院党委按照“位置规模适当、业务联系紧密、便于日常管理”的原则,把“支部建在科室上”,使党建与业务实现深度融合。医院现有中共党员1038人,共设有38个在职党支部,实现党组织对所有科室全覆盖。
为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江门市中心医院党委严把党支部书记“选配关”,将政治坚定、熟悉党务工作、个人业务出众等综合素质高的人员选配为党支部书记。目前,全院各党支部书记均由医院内设机构负责人担任,让又红又专的党员专家干部队伍成为医院发展的中流砥柱,实现党组织从“有形”向“有效”转变。
2021年,江门市中心医院成功创建全省医院党建“四有”示范点。医院党委创造性地提出和打造了医院党建工作品牌——“党员主体意识激励工程”,进一步激活医院党员主体意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创先争优,在日常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建兴,则医院兴。而今,江门市中心医院的每一个党支部、每一个科室,都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为医院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B
高层次人才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
要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高层次人才是资源,也是基石。
“我将通过引入前沿的理念和技术,在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心电图等领域的研究、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发与创新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推动专科进步。”今年4月,谈及下一步计划,江门市中心医院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郭继鸿教授如是说道。
郭继鸿教授,是我国心电生理专科泰斗级学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中国心电学会主委。他的加入,将助力江门市中心医院在心脏电生理赛道上跑出“新优势”,跑出“加速度”。
本着“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柔性人才机制,2017年以来,江门市中心医院先后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知名专家教授,以及妇科、肿瘤科、心血管外科等领域共25名专家,进一步打开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打造临床专科发展“新高度”,为高水平医院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抓好人才“引育用留”,是夯实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根基。近年来,江门市中心医院以人才为帆,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搭建多层次人才发展平台,激发医学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拓宽渠道“引”人才。该院制定了《江门市中心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试行)》,只要能力超群堪当重任,就敢于打破地域、资历、年龄的限制,予以重用。为引进人才的待遇、安置、培养等提供制度保障,解除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
创新路径“育”人才。该院除了有计划地开展轮科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基三严”训练等业务培训和考核外,还启动人才培养“走出去”战略,陆续派出多名业务骨干到国内外先进医院学习深造,开阔视野。医院着力培养技术硬、重情怀、肯担当的人才队伍,让人才“动能”激活发展“潜能”,助力医院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人岗相适“用”人才。该院用好盘活原有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人才。通过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让机会吸引人、让环境留住人,努力做到用人所长、人尽其才。
优化环境“留”人才。该院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引进人才、育好人才,建设了一支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人才团队,把各类优秀人才凝聚到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事业中来。
在“人才强院”战略引领下,江门市中心医院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整体素质大幅提高。目前,该院拥有高级职称854人、医学博士94人、在站博士后1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5人、博士生导师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
心怀“国之大者”,筑梦医学高峰。这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仁济铁军”,正朝着高水平医院建设的目标而奋斗,在这家百年老院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C
高精尖技术实现高质效服务
6月6日,江门市中心医院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手术。手术中,借助5G通信技术,在千里之外的北京积水潭医院专家的实时协作下,该院四肢关节骨科的医生以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为辅助,成功为患者施行机器人辅助下骨盆骨折闭合复位内固术。
“5G通信+骨科手术机器人”,让北京顶级骨科专家跨区域、跨时空解决江门地区疑难病症成为现实。与此同时,这项高难度手术,是微创医学与精准医学的完美结合,为骨折病人的个体化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这是江门市中心医院应用新质生产力服务临床的生动体现。自2022年6月,天玑手术机器人在该院装机以来,已在65次手术中被应用,推动学科发展向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的骨科机器人时代迈进,让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健康服务。
不只是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江门市中心医院还引进了全市首台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可应用于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和胸外科等手术。这标志着该院外科手术进入更微创、更精准的“智能机器人微创手术时代”。
“我院是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重点建设单位,医疗技术是我院的核心和立身之本。”江门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阮晓红表示,该院将与时俱进,领跑行业,拥抱未来,致力于将高精尖技术融入医疗服务,以实现高质效服务。
精准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着创新与技术相结合的典范,也是高水平医院建设的重点。近年来,江门市中心医院瞄准高精尖技术,聚焦精准诊疗技术,展现高水平医院的“硬核实力”。比如,成立江门首家分子病理诊断中心、医学研究中心;顺利通过mNGS(病原体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室间质量评价;获得“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项目筹建资质,俗称“三代试管”(PGT),填补江门第三代试管婴儿的技术空白……这不仅提升了医院的诊疗水平,也为患者带来了更为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过硬的医疗技术是医院的“生命线”。在医疗技术水平方面,江门市中心医院实现了一次次“升级”。例如,独立完成珠中江地区首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手术,开展江门首例学龄前儿童经“人工心肺”ECMO救治成功,成功开展江门首例硬质支气管镜下气道肿瘤激光消融术,顺利完成江门市首例射频消融减胎术……一项项新技术、新突破正推动江门市中心医院向高水平医疗单位迈进。2023年,江门市中心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共115项,填补江门空白技术81项。
奋楫扬帆风正劲,勇立潮头逐浪高。未来,江门市中心医院将继续把高水平医院建设作为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仁济版“1310”发展新目标,为再造一个现代化的“新仁济”努力奋斗。
榜样力量
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师者,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江门市中心医院医生代表、团队代表,看他们如何诠释“医者仁心”,也向坚守在岗位上的医者致敬。
张群:争分夺秒,守护孕产妇健康
医生名片:从医34年,产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共党员,党龄4年。
医者仁说:医德为魂,医术为基,救死扶伤,济世安民。
下午5时30分,本是下班时间,当记者来到产科采访时,张群还在科室忙活。她说:“有个高危孕妇准备要生了,我们得在这候着,一有紧急情况马上抢救。”
产科是一个特殊的战场,随时的分娩,紧急的剖宫产,争分夺秒的抢救,让“24小时随叫随到”成为张群的日常。今年是张群从医的第34个年头,她依然保持这样的工作节奏。
8月2日,张群是轮休的日子,当天一早她就接到鹤山市一家医院的电话请求支援,一名产妇在顺产后大出血,考虑为羊水栓塞,需要支援。在向医院汇报后,张群立即驱车前往,一到医院就马不停蹄赶往手术室参与抢救。经过及时抢救,挽救了产妇的生命。
对于张群来说,“能守护孕产妇的生命,再苦再累也没关系,这也是当医生最大的收获。”
谈及从医初心,张群感慨道,妇产科有良好的传承,郭振仪、杨爱莲、陈建明、黄泳华等前辈德高医精、仁心仁术,在榜样的指引下,鞭策自己前行。如今,张群也在影响着年轻一代产科人。在产科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室发展势头良好,尤其在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产前诊断水平方面都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从穿上白大褂那天起,张群就把自己奉献给医学,始终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服务和耐心诠释着医者精神,一再拓宽生命的广度。
张鹏:随叫随到,当好生命“守门人”
医生名片:从医18年,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博士,中共党员,党龄1年。
医者仁说: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以后的路,一定繁花似锦。
张鹏出生在医学世家,学医的种子从小就种在他心里。大学毕业后,他成了一名医院里的“特种兵”——重症医学科(ICU)医生。
重症医学科,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做重症医学科医生以来,张鹏时刻处于待命状态,永远随叫随到。他坚信,只要有一线希望,医者就要全力以赴,正是这样的信念,他让无数个患者和家庭重获了新生。
2021年初,张鹏赴恩平市人民医院挂职ICU副主任。当时有1例儿童患者突发暴发性心肌炎,病情十分紧急。值班医生马上通知张鹏回院参与抢救,他一边迅速将患儿转入ICU治疗,一边联系江门市中心医院协调转院治疗,为患儿启动ECMO替代心肺功能。经过治疗,将患者从死亡线拉了回来。这也是江门市首例儿童ECMO植入救治成功的患者。张鹏表示,抢救往往很累,但看到病人能抢救过来,疲惫感瞬间就没了。
除了临床工作外,张鹏在科研领域也建树颇丰。今年7月,张鹏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Critical Care》发表原创性临床研究成果,IF影响因子高达8.8分(中科院1区TOP)。张鹏表示,医院技术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也要求医生医教研全面发展,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同时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今年,张鹏迎来新的挑战——神经外科ICU负责人,从临床医生到管理岗位,他将带领团队冲锋陷阵,加强神经外科专科ICU建设,惠及更多病患。
十八载坚守诠释医者仁心。未来,张鹏将继续坚守在抗击死神的一线,奏响一曲曲生命的乐章,用责任和爱心守护着“生命之门”。
朱英:守医者初心,担援疆使命
医生名片:从医22年,四肢关节骨科主任医师,中共党员,党龄24年。
医者仁说: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医者初心才是行远致稳之道。
从医22年,朱英始终不忘“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的从医初心。2018年受总院委托,朱英担任江门市中心医院江海分院骨科专科主任。接任之初,江海分院骨科基础薄弱,能开展的技术项目相当有限。在医院党委的支持下,朱英迎难而上,在他的带领下,江海分院骨科(四肢骨科、创伤骨科)诊疗水平不断提升,以前只能开展手外伤残端修整等一、二级手术,现在已经扩大至三、四级手术病种,并先后开展了江门首例Cronkhite—Canada综合征手术等。在团队共同努力下,江海分院的医疗技术与队伍服务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可以更好地守护江海人民的健康。
在结束“医联体”专科建设后,2023年4月,受组织委托,朱英又开启新的帮扶之旅——参加广东省第11批援疆工作队,奔赴新疆喀什地区开展援疆工作。在援疆中,他体验到边疆贫苦地区“缺医少药”的医疗现状,令他更加坚定了从医初心,更是把“治病救人”的理念升华到“为国守土”的历史责任。
从医22年,从一名“实习医生”到今天的“援疆医疗专家”,从一名“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到有了6年经验的“临床科室管理人才”,朱英心里满是“感谢”。“感谢医院、感谢组织对我的悉心栽培。”他坦言,从医最大的收获是收获了一颗“从容淡泊的心,以及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
无创心脏电生理团队:为心护航,守护生命
团队名片:2024年被授予“中国无创心脏电生理广东省培训中心”称号。
医者仁说:谨记“德高医精、仁心仁术”院训,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
今年5月,江门市中心医院被中国无创心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无创心脏电生理广东省培训中心”称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家授牌单位,也是今年全国唯一一家评议审核通过的单位,彰显出该院无创心脏电生理专业的实力。
2023年7月,江门市中心医院电生理科启动申报“中国无创心脏电生理培训中心”项目。对此,医院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建立组织架构,印发红头文件。最终,在多方努力下成功申报。
成功来之不易,荣誉的获得,既是医院党委统筹推进的结果,凝结着江门市中心医院心电生理人15年来的不懈追求与努力。电生理科自2008年起开展经食道无创心脏电生理技术,年检查数量约350例,累计诊治患者超5000例。通过打破医技与临床、无创与有创电生理的界限,不断积累对疑难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治经验。
今年7月,无创心脏电生理团队应用无创食道电生理技术,成功为一位91岁心悸胸闷的患者终止心动过速,还明确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该技术的成功实施,也刷新了江门无创电生理技术检查患者的年龄最高纪录。
“实践证明,无创心脏电生理技术实实在在地为患者解决问题。”电生理科副主任黄启祥坚定地说。
未来,该团队将以此为契机,通过规范化无创心脏电生理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帮助基层医院培养无创心脏电生理优秀专科人员,提升区域心律失常的诊治水平,助力高水平医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