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定期会来拔一次罐,尤其三伏天更是不可以错过。”50多岁的张叔有腰椎疼痛的老毛病,除了贴膏药,他还会定期拔罐,“每次拔完罐后,腰没那么疼了,身体舒服多了”。
拔罐不仅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在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国游泳运动员们背后的罐印也引发关注,不少网友笑称其为“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那么,拔罐到底有什么魔力,让游泳运动员们如此“上头”?到底能“拔”什么?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何雯意 通讯员 赵晓东 刘森
拔罐具有通经活络等作用
近日,记者走进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门诊七楼针灸科,候诊的患者中有不少是前来进行拔罐治疗的患者。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针灸科主治中医师张倩表示,入伏以来,前来进行拔罐的市民每日递增。
“三伏天期间,暑湿闷热,不少人会产生各种不适,如精神疲乏、肢体困重、肩背酸痛、消化不良、腹部闷胀、便溏等情况,我们习惯称之为‘湿困’,很多人会选择拔罐这种简单、便捷的方法进行治疗。”张倩介绍,所谓拔罐,就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中医疗法。拔罐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最早的文献记载出自《黄帝内经》,其中详细介绍了通过拔罐来调整人体气血平衡的方法。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和完善,拔罐技术在我国各地流传并发展。
张倩介绍,拔罐具有通经活络、祛风除湿、行气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解闭通结、清热降火、解毒泄浊、拔脓袪腐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常用于临床的病种已多达100多个,如感冒、发热、咽痛、鼻炎、咳嗽、支气管哮喘及其他肺部疾病;胃痛、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疾病;风湿痹痛,落枕,肩、臂、腰、腿、背、关节痛,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经络、肢体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疮疡、疔痈、痤疮、荨麻疹、带状疱疹等皮肤疾病。
拔罐时间通常不应超过十分钟
尽管广受欢迎,拔罐却并非适合所有人。张倩强调,在以下的特定情况下应避免进行拔罐治疗:
1、当个体处于极度紧张、醉酒状态、饥饿或饱腹、过度劳累、或是有抽搐发作时,不宜接受拔罐;
2、孕妇及正值月经期的女性,应避免在腹部和腰骶部进行拔罐;
3、对于患有急性严重疾病、接触性传染病的患者,如重度心脏疾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活动性肺结核等,拔罐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4、体质虚弱、全身消瘦、皮肤失去弹性,或是全身高度水肿的人不适合进行拔罐;
5、如果患有传染性皮肤病、局部皮肤溃烂或高度过敏、溃疡、水肿、大血管分布区域受损或外伤骨折,拔罐可能会加剧病情;
6、出血性疾病或存在出血倾向的患者,应谨慎对待拔罐治疗;
7、对于局部存在疝气(如脐疝、腹壁疝、腹股沟疝等)、静脉曲张、癌肿等问题的患者,拔罐可能不是合适的治疗方式;
8、五官孔窍部、前后二阴、心尖冲动处以及毛发浓密的部位,应避免拔罐;
9、在面部和儿童身上使用重手法是不被推荐的。
张倩特别提醒:“拔罐的时间并非越长越好,通常不应超过十分钟。”这是因为拔罐的主要机制在于形成负压,而非持续时间的长短。如果负压过大且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皮肤出现水疱,这不仅会伤害皮肤,还可能引起感染。
“拔罐后不宜立即洗澡,尤其是冷水澡。”张倩指出,虽然可以在洗澡后进行拔罐,但绝不能在拔罐后立即洗澡。因为拔罐后皮肤处于放松状态,此时的皮肤非常脆弱,洗澡容易导致皮肤损伤和发炎。如果是冷水,更易刺激皮肤,增加受凉的风险。张倩建议,拔罐后应避免直接吹空调、吹风、饮用冷饮等,而应多喝温水,保持饮食清淡,并注意休息,以增强治疗效果并防止风寒邪气再次侵袭身体。
张倩还讲述了一个根据罐印颜色判断身体状况的方法——起罐后,没有罐迹,或者虽有罐迹但立即消失,皮肤恢复如常,提示身体基本正常。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行经不畅有血瘀现象;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瘀症;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表示气滞血淤症;罐印鲜红而艳,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罐印红而暗,表示有热邪;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罐印呈青色,表明有寒症;出现大面积黑紫印迹,提示感受风寒;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罐体内壁有水汽,表示该部位有湿气;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
医学指导
张倩: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针灸科主治中医师,擅长将传统中医疗法(针刺、穴位贴敷、艾灸、刺络放血、拔罐等疗法)运用于治疗各类痛症、痹证、瘫证、脾胃病、更年期综合征、单纯性肥胖、失眠、妇儿调理、产后乳腺疏通、假性近视等。
延伸阅读
不同病症拔罐方法各有不同
对于缓解和治疗不同的病症,拔罐的部位和方式都是不同的,常见的拔罐方法有留罐、走罐、闪罐、刺络拔罐。应根据不同的病症、不同的拔罐部位,采用不同的拔罐手法。其中,操作手法的力度、频率、留罐的时间都有讲究。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背脊、腰臀、大腿等部位。
留针拔罐法是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适用于既需针刺又需拔罐的患者,如风湿痹证患者。
对于有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的患者,可采用闪罐法,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儿童、年轻女性的面部。
如果出现热证和瘀血的症状,如发烧、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热毒症状,可以选择刺血拔罐法来清热,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这种疗法还适用于皮肤疾患,如带状疱疹、皮炎、皮疹等血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