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的提升是生产力水平的体现,要靠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我们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化经济发展生态、优化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等方面着手,加快汇聚优质生产要素,提升经济发展能级,为GDP迈上万亿新台阶蓄势聚能。
一要推进新型工业化,筑牢万亿GDP的产业根基。二要优化经济发展生态,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三要优化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四要借助外力赋能江门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地位和能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强调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我市经济迈上更高台阶蓄势聚能。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
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生产力的不断跃升,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传统生产力对应于粗放型生产方式,发展动能已逐渐下降,新质生产力对应高质量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支撑的质量效益型(集约型)发展方式,正加速代替传统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内在统一、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动力支撑。新质生产力通过应用新技术、投入新要素、发展新产业、产生新模式等途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其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一方面,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越来越重要,应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应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等领域改革,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经济发展能级
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的提升是生产力水平的体现,要靠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如何推动江门GDP迈上更高台阶、进一步增强城市经济发展能级已成为新的紧迫课题。我们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化经济发展生态、优化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等方面着手,加快汇聚优质生产要素,提升经济发展能级,为GDP迈上万亿新台阶蓄势聚能。
一要推进新型工业化,筑牢万亿GDP的产业根基。新型工业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江门GDP迈上万亿新台阶的必由之路。工业是经济之基、立市之本,是提升经济规模和城市经济能级的主要动力。目前,从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城镇化率等关键指标来看,江门经济发展总体仍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低于佛山、东莞等城市,工业仍有较大发展潜力和空间。我们应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不动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化产业发展平台,提升产业承接能力,通过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三线并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提升经济规模筑牢产业基石。
二要优化经济发展生态,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第一,要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江门应从构建四大创新体系着手,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四大创新体系即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人才队伍体系、创新平台体系、创新投资体系。第二,要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江门应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服务效能,主动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和标准,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城市吸引力、竞争力;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治理体系,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和人才的创新活力;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完善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人才及知识、技术的市场价值。第三,要加快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江门要发挥土地空间优势,建设产业大平台,提高产业、项目等的承接能力,应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安全应急等重点产业,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深水港,打通海上物流堵点,加快发展海上风电、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牧场、海洋旅游等产业,推动“海上风电”与其他能源融合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基地,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蓝色动力”;发挥文化、生态资源优势,促进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丰富拓展文旅业态、产品,进一步提升城市魅力和吸引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提升文旅消费能级;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擦亮“中国侨都”品牌,打造全球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文化乐园、投资热土。
三要优化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者是知识、技能等要素的载体,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技能,推动劳动生产率提升,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因此,应加强高素质劳动者引育,建设一支与形成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推动整体劳动生产率提升;发挥本地高校、职业院校等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加大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更多高素质劳动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引导鼓励企业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制定长期培训计划,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加强对员工队伍的常态化培训,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对政府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同时,加快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推动新生产要素聚集,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算力等新生产要素赋能劳动者、土地、厂房、设备等传统生产要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四要借助外力赋能江门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地位和能级。一方面,要积极融入深圳经济圈,提升江门经济发展地位。深中通道通车使江门进入“深圳一小时经济圈”,我们应抢抓“大桥经济”机遇,深化与深圳的全面合作,加快吸引深圳资源辐射转移,合作共建高水平产业园区,促进优质生产要素聚集,巩固提升江门珠西交通枢纽与经济增长极地位,提升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地位和竞争力,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创新等方面加强与深圳、香港等中心城市合作,共建深中通道沿线科创走廊和珠江口西岸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同时,充分利用深圳、香港在创新方面对珠江口西岸的外溢效应,吸引中心城市科研机构在江门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建立研发飞地、产业飞地,与深圳、香港等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和孵化器,探索“深港总部+江门基地”“深港孵化+江门转化”“深港研发+江门生产”等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卫中旗,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