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程标准》亦有规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身为教师,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为关键的是教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哪些行之有效的策略来达成这一目标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江门市范罗冈小学 谭倩怡
课前:
引领学生做好预习
教导学生进行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在预习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先默读课文,初步领会内容,接着依据课文前后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精读,在文中找寻答案并做好标记,对于存疑或未弄懂之处打上小问号。自主的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认知,同时也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并提出疑问。例如:在教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穷人》时,我先让学生依照上述方法预习。上课时,同学们不但迅速解决了课文预设的问题,还提出了众多拓展思维的问题:既然文章旨在凸显安娜的善良,作者为何还要描写她把孤儿抱回家后的忐忑不安呢?参照现实,安娜一家究竟贫困到何种程度?安娜一家有可能养活那个孤儿吗?……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作者的写作手法、现实考量以及故事后续等方面提出诸多问题,这些都是学生真心渴望了解的内容。问题提出后,其他同学也会积极思考并帮忙解答。整堂课上,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课中: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学生发散思维,从多维度进行思考。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在小组中,每位同学都能表达自身观点,锻炼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更多地聆听其他同学的见解,拓展思考方向,增强思维的全面性。在教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我提出:“被捕时,为何李大钊还能如此镇定自若?”这一问题,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群策群力,从李大钊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再到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以及身为人父不想孩子过于担心这三个方向,完美诠释了该问题的答案。自主学习重在学生的自主性,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思考、主动表达、倾听整合、完善解答的空间,教师要善于运用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课后:
激励学生自主深入探究
自主探究突出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因此,探究活动不应局限于课堂,不应受教师的管辖束缚,而应向课堂之外延展,教师应大力激励学生进行拓展性、创造性的探究。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收尾阶段,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成效,拓展课程内容,并通过留白、质疑、设置分享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的收尾环节,我引导同学们结合现实谈谈“你还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哪些真理”,班上同学踊跃发言。接着我又问:“那你知道这些真理是如何被发现的吗?”此次无人能够回答。于是我鼓励同学们回家认真探究,次日以讲故事的形式与大家分享探究成果。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会就能激励孩子们认真探究,同时故事会的形式也能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真理诞生的过程,更深刻地领会课文中所描述的“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有可能发现真理”这一中心思想。
自学能力的形成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掌握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