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时间带孩子、担心孩子安全、暑假没有收获……这种种的问题几乎是每位家长“暑期焦虑症”的“病症”起因。
这个暑期,圣堂镇与暨南大学深圳校区赤脚公益组织(以下简称“暨大公益组织”)在歇马村合作创办了“风花的邀约”夏令营,12名大学生志愿者下乡驻村,在村里策划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娱乐教学活动,吸引了该镇48名学生报名参加。
“风花的邀约”夏令营不仅“卸下”了家长们的思想负担,孩子们还有机会与大学生们相处交流,学习课外知识,增广见闻,扩展“朋友圈”,给平凡的暑假点缀精彩。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周晓营 谭锦波
为侨童
“私人订制”课程
“有哪位小朋友知道什么是‘漆扇’或者见过的请举手。”在歇马村歇马学院里,暨大公益组织学生梁彩微、张日娜作为主讲人以亲切的话语打开了课堂的“话匣子”,这一堂课的内容是“漆扇讲解与制作”,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歇马学院是本次“风花的邀约”夏令营的主阵地,夏令营每日上课时间从上午8点30分开始到下午5点结束,孩子们的午饭、午休都在歇马学院里解决,家长们可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暨大公益组织的学生们照顾。“暑假期间,我有尝试过在镇上给孩子报兴趣班,但来回距离太远了,现在隔壁歇马村就有夏令营,这可太方便了。”尚和塘村村民梁华华说。
夏令营安排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不只有历史、音乐等校园内的常规课程,也有培养动手能力的扎染、漆扇、剪纸、脸谱涂色等手工艺课,更有八段锦教学,增强孩子体魄。在课程以外还设置游戏活动,增添夏令营的趣味性。“这些课程可加深侨童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暨大公益组织负责人傅忆华表示,此次报名夏令营的48名孩子中有18名是华侨子女,因此本次夏令营活动的课程是经过精心策划,目的就是为了让侨童们以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操形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另外夏令营选址在歇马村也是别出心裁,歇马村是恩平市的历史名村,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在明清时期,村子里考取科举的功名人士有680多位,因此被称为“歇马举人村”,近年来更被授予“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广东最美丽乡村”等荣誉。
该村秉承着“竹筒量米也要教子读书”的朴实祖训,推崇励学文化,从而成为诸多学子祈求学业有成的旅游目的地。
“这里有岭南古村落的宁静、历史的沉淀、乡村的纯善,在歇马村举办夏令营活动真的很幸福。”傅忆华说。
吸引更多大学生
到乡村实践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吸引更多大学生、年轻力量到乡村实践,不仅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同样也可能给乡村带来新思路、新业态。
“通过这次夏令营我们可以看到原来有这么多的家长是乐意把孩子安排过来,从而也打开了我们服务群众,发展夏令营业态的新思路。”驻歇马村第一书记赵尉强说。
在夏令营成功举办的背后,江门共青团和圣堂镇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早在暑假开始之前,圣堂镇政府就提前谋划夏令营,通过调研了解了群众需求。
在江门共青团搭桥引线之下于今年7月与成功暨大公益组织对接,并就此达成共同开办夏令营的计划。
近年来,江门共青团建立起“县镇出题、高校揭榜、长期结对、考核实绩”的“高校+县域”合作模式,助力实现将“产学研”成果转化为县镇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并充分利用团省委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校地通对接平台,组织动员全江门市县镇村结合自身高质量发展定位,挖掘提出希望高校团队提供技术支持的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化地开展校地项目对接,并以高校团委与县域合作为基础,推动高校与县镇村基层形成一对一式、订单式、包干式等多种形式结对模式,引领更多青年大学生到乡村实践。
这次夏令营对圣堂镇与歇马村来说是一次人才振兴的“邂逅”,对暨大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大学生来说则是一次宝贵的支教经历。
“我们与歇马举人村的缘分不会结束。”傅忆华表示,经过多日的夏令营活动,歇马村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结合所学的电子商务专业,傅忆华也对歇马村如何打造文旅产业提出了个人见解。“我认为歇马村现在重要的是做好‘用户画像’,如今非常重要一点是网络营销要跟上,歇马举人村有浓厚的励学文化根基,可尽量制造几个小的出圈点,起步时重点面向广东和港澳地区推广,再逐步推向全国,甚至国外的华侨华人圈从而打响招牌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