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在恩平有着重要的意义。9月新学期开学前,恩平各姓氏宗族奖学活动陆续开展,优秀学子从宗亲手上接过奖学金,极具恩平特色的奖学金制度引来广泛热议。
如今,恩平各姓氏宗族的奖学金制度在新时期焕发新活力,为恩平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吴健争
各宗族良性竞争
推动自家出“猛人”
恩平各姓氏宗族的奖学金十分可观。去年考上北京大学的陈文逸,是恩平时隔16年再度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获得宗族丰厚的奖学金;今年考上北京大学的莫嘉怡也获得莫氏宗亲的丰厚奖学金。今年筹得28万元奖学金的恩平冯氏相关人员表示,明年将大力发动捐款,争取奖学金有更大突破。
奖学金制度彰显恩平各姓氏宗族之间的良性竞争,大家比贡献,比成绩。不少宗亲表示,希望通过这种奖励方式,推动自家宗族出现更多“猛人”(恩平话,即在各领域的优秀人才),你考上清华大学,我争取考北京大学,你考上重本10人,我力争考20人……让崇文重教的传统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为恩平教育事业发展带来新气象。
恩平奖学金制度可追溯到约600年前。“笔筒量米也要教子读书。”这是出自恩平市圣堂镇歇马举人村的名言,也是当地励学制度背后的支撑。歇马村励学制起源于明代,又称“学谷制”。按照规定,从公田的地租收入中拨出经费,设为“学谷”,这是歇马村人鼓励学子立志进取、读书求功名而创立的奖学制度,考取秀才每年还能拿到“学谷”12箩,考取举人增加到24箩,并且可以享受终身。
重奖激发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在明、清两代,歇马村学子考取功名或有官职的有670多人,从九品至二品的官员有430多人,其中获举人以上功名的有285人,当上二品官员的有5人,歇马村因此被人们尊称为“举人村”。科举制度废除后,新学制出现,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仍可享受“学谷”。直到1949年土地改革,这项制度才被废除。
恩平的奖学金活动曾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数年前,恩平一则重奖消息轰动全国——恩平籍学生若考上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可获赠100万元奖学金和一套洋房,该奖项由恩平杰出乡亲冯活灵独自出资设立。可惜的是,兑奖期限内,恩平市并未出现考上清华北大的考生,但此举仍推动恩平学子力争上游、力创佳绩。
宗族文化源远流长
同姓宗亲互相扶持
恩平同姓聚居的情况十分常见,例如,梁姓主要分布在圣堂镇歇马村及周边,冯姓主要分布在牛江、圣堂、良西镇,郑氏主要分布在君堂镇,岑氏主要分布在君堂镇江洲圩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姓氏开枝散叶,分布较以前广泛。
在生产力低下、物资短缺的时候,恩平的同姓宗亲之间相互扶持、抱团取暖,使得宗族取得了长足发展,进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宗族观念。如今,这种观念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设立奖学金制度。
以宗族为界设立的奖学金制度,并非狭隘的心理,而是对家族后辈的关爱。奖学金是祖辈给后辈的一个礼物,既帮助家庭减轻读书负担,又传递了宗族爱心。通过这种交流,让宗族后代了解根之所在。在宗族的奖学金制度下,家族历史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宗族意识、乡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下去。
恩平大手笔大投入
践行崇文重教传统
与恩平各姓氏宗族对教育同样关心关注的还有恩平市委、市政府。即将投入使用的职教园区,目前正在加快推进设备搬迁、安装调试等工作,该工程总投资8.9亿元。恩平城区新投入使用的鳌峰中学、鳌峰小学,进一步满足了周边群众的学位需求。这是恩平教育发展的一个个缩影。
近三年来,恩平市大决心、大手笔、大投入,以实际行动践行崇文重教传统,“十四五”时期,25个教育项目总投资35亿元,是“十三五”期间的7倍。同时,恩平市将每年600万元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到800万元,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在扩大学位供给上,近三年来,恩平市新建实验小学、新(改、扩)建9所公办幼儿园,建设人才培训基地(恩平一中大槐校区)、人才实践基地(冯如小学大槐分校)等12个项目,公办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得到大大缓解,义务教育结构持续优化调整。此外,恩平市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推动与珠海、江门蓬江开展集团化办学,先后成立16个市内教育集团、18个跨区域教育集团,开展交流活动50多场,推动4所县级中学与江门市域学校建立帮扶机制,分层次、分区域成立18个教学联盟,加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恩平大量的城区、乡镇学校从发达地区的教学模式、经验中汲取养分,推动地方教育发展取得明显进步。
恩平教育蓬勃向上,社会力量也在汇聚合力。近三年,恩平市“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中,不少善款定向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其中,2022年热心人士定向捐款2000多万元;2023年,募集支持教育事业捐款3300多万元;今年,有企业现场追加50万元善款,奖励恩平高三优秀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