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财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近七成上市江企实现盈利
“政银担”携手“浇灌”县域经济
让更多江门人爱上本地农产品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2024 年 9 月 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更多江门人爱上本地农产品

    侨乡九月,瓜果飘香。不久前,首家“江门优品”形象店在蓬江区仓后路正式开业,持续提升江门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助力“百千万工程”。

    江门五邑土地肥沃,物华天宝,特别适合农作物生长,是广东省农业大市,常年粮食、水产品、肉类、蔬菜等农产品产量分别约为99万吨、85万吨、35万吨和200万吨,约占大湾区的1/3、1/4、1/5和1/8,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海鲜铺子”,已然形成陈皮、大米、鳗鱼、马冈鹅、茶叶、禽蛋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以及“新会陈皮”“台山大米”“马冈鹅”等众多农业品牌。截至去年底,我市培育有机产品37个、绿色食品3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6个、“粤字号”农业品牌113个,培育省级以上名特优新农产品49个,整体数量位列全省前列,本地农产品家底雄厚,质优物美。

    在市场中,再好的产品,只有搭建起多元化的销售渠道,才能及时销售出去,从而实现产销两旺的良性循环。农产品市场亦是如此,新会陈皮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我们来看看农产品不同销售渠道的优劣。一是通过农户自产自销,在田间地头卖给下乡游客,在乡镇集市卖给当地居民,这种方式比较零散,规模不大;二是通过中间商以批发价收购,用大货车拉走,这种方式对农户来说,出货快,但售价不高;三是通过供销社系统的流通网络、有关国企的平台资源,服务城镇居民,这种方式对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有一定效果,近年来也在积极落地;四是通过电商平台、助农主播或是农户自己的直播带货,以线上零售的方式销往全国各地,这种方式更直接地向全国网友推介本地农产品,容易形成网红农产品;五是通过本地大中型商超的农产品区域,卖给城市居民,这种方式目前还有所欠缺,发展空间值得期待。毕竟,大型商超有成熟的销售渠道、现成的客流量,只要他们愿意大力推销本地农产品,效果不会差。

    吾家虽不阔,敝帚亦自珍。笔者虽是外地人,但在江门生活多年,也热爱这片土地,经常行走侨乡,为这里的风物、特产而赞叹,并自发宣传。遗憾的是,当笔者走进江门的一些大中型商超,除了看到新会陈皮、台山大米等本地农产品外,其他农产品则并不多见,反倒是外地农产品还挺多的。

    难道说,江门本地农产品不香吗?事实并非如此。更大可能,是人们心理在作怪。这里的人们,既包括本地消费者,也包括商家。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笔者想起小时候,在家里吃父母做的菜,就感觉没有亲戚家的菜好吃。除夕,明明在自家吃过饭了,到邻居家玩,也忍不住吃上几口,感觉邻居家的饭菜就是香。本地人对于本地农产品的态度,也许就类似于这种心理吧?

    市场经济是开放的,商家进什么货是商家的自由,因此,“破局”的关键也在于商家。本地商超销售本地农产品,产品源头可靠,物流成本低,新鲜度有保证,值得尝试。在此建议江门商超,在保持原有外地农产品进货的基础上,主动与本地农产品源头对接,增加本地农产品进货的种类与数量,设立专柜或开展一些优惠促销活动予以推介。

    大中型商超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其引导作用不容小觑。商超可根据市场反响,对本地农产品生产者就农产品质量、深加工、形象包装等方面提出建议;与本地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供销社、国企平台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为本地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包括本地农产品在内的产品选择、本地源头参观体验活动,加强市民消费习惯的培养,让更多江门人爱上本地农产品。

    农产品等生鲜生意是电商所不能完全替代的,也是大中型商超的优势所在,本地农产品是大中型商超本土化、特色化的重要筹码。相信只要多方同心合力,本地农产品一定能打开一条新的销路,而本地农户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也是对当地最好的回报。商家做生意,共赢是最好的局面。成人又达己,何乐而不为?(吕胜根)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