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谷江民 统筹:王平强 王鼎强
【文物名片】
文物名称:《古巴华侨银信——李云宏宗族家书》
年代:民国时期
来源:家庭传承
馆藏方:台山市三益银信博物馆
馆藏地点:台山市三益银信博物馆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朱磊磊
“敬禀者,料必大人平安到家,与家人之乐事也,伏望大人玉体双安,不胜欣喜,惟愿为慰……”这封1925年由古巴寄往台山温边村的书信,是台山银信收藏家李柏达收藏的最早的一封古巴家书,“书信作者李维亮是我的二祖父,收信人是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家书主要内容是讲述1925年曾祖父衣锦还乡后古巴的情况。”
在过去,因交通不便,旅居在海外各地的华侨华人往往通过寄送钱财及家书,与家乡亲人保持情感联系,侨批(银信)成了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交流载体。在李柏达家中,便收藏着数封其二祖父李维亮从古巴寄往台山家中的信件。
纸短越山海 家书抵万金
在台山三益银信博物馆里珍藏着数十封古巴华侨代表李云宏宗族的家书,静静地躺在一个个透明的相框里,李柏达将其按照年份顺序依次整理排列。这些家书记录了一个家族走世界的百年激荡,记录了李氏家族闯世界的点点滴滴,作为与家人维系感情的纽带以及提供经济支援的重要途径,在那个年代,也承载了一份特殊的“山海情”。
1865年,李柏达的高祖父李俊衍跟随其五叔父秀广一起去美国修筑铁路,成为铁路华工。在太平洋铁路建成后,李俊衍留在了美国,用积累多年的血汗钱在旧金山唐人街开了一间杂货店。多年后,在去美国之路行不通的情况下,李俊衍选择将长子李云宏移民古巴。之后,李云宏的弟弟、二儿子等也陆续前往古巴谋生。
出国期间,写家书便是维系国内外亲人间情感的唯一纽带,有着极其重要的分量。“从我高祖父开始,我们家族就开始了海外谋生奋斗,那时候,一封信要寄几个月,真的很慢。”提及这些老信件,李柏达倍感亲切,几乎每一封他都仔细看过,“2003年,在一次参观亚洲集邮展览时,我无意中发现了一些红条信封,一看,竟然是来自家乡的,我想起家里也有不少这样的信。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关注、收藏、研究这些银信。”
灯光下手写家书的温情,特别是熟悉的笔体、思念的泪迹,产生的恒久不失的情感是不会消逝的。此外,侨批帮助身在异乡的侨胞赡养了留在故乡的父母、妻儿,成了侨眷的生命线。
在过往的岁月中,海外华侨身在异国,但依旧心系故乡,稍有积蓄便寄钱回家,赡养父母、妻儿,甚至仅一元钱也要掰成两半,一半生活,一半养家。当时,信中往往很少提及在外打拼的辛酸,却常常寄钱,问好报平安,比如,“启者,付上美纸一张,申银伍拾元,祈查照收,与应家用得。接此信早日回音,免至相望”,在李维亮寄回的家书中,便附上了五十元。
“那时我们家族有好几个人都在古巴谋生,彼此间也有个照应,平时逢年过节都会寄一封银信回家,向家里报个平安,并随信附上一些钱款,用侨汇支撑一家生计。”李柏达介绍,收到银信后,家族里的人都会聚集在一起,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一位长者负责诵读信件,并且为每家分发钱款。“通过银信传达,家里人就知道亲人如今在海外的一些情况,特别是收到了寄来的钱款,便能放心。”李柏达说。
满纸家国情 拳拳中国心
细品每一封家书,尽管里面可能是只言片语,然而你会发现,每封侨批背后的故事平凡而琐碎,却将海外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都是对故乡及亲人的思恋。
“弟观今祖国境况到处凌乱……今时不比往日,世界新潮流之进化,环球各国竞争之思想,乃系青年之要感为重。”1948年6月16日,李维亮寄了100美元回家,作为后辈读书的费用,同时在信中语重心长地教育后辈,当今世界新潮滚滚,世界各国竞争非常激烈,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感到责任重大,择善而从,立定志向,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而一些侨批背后的秘密,更令人唏嘘。
“那个时代的侨批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报喜不报忧,就是为了让家里人放心,让亲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在李柏达收藏的另一封信中,李维亮这样写道:“说及长叔(即李云宾)之事,实早两三年身故,但因佢子女年幼,故所以未见寄字回家说及。若佢家人吾(唔)知此事,切不可讲及实事,总至(之)讲及佢在外平安可也。”
根据李柏达事后搜集资料推测,四曾祖父李云宾在1927年左右于古巴溺水身亡,为避免家乡亲友担心,与李云宾一起在古巴谋生的其他亲人在来信中并没有提及这件事,并且为了不让李云宾家人起疑心,几人每年都会一起凑钱,代替李云宾往家里寄钱款,给他的妻儿补贴家用。“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多年,直到20世纪40年代,等到李云宾的子女都长大成人,家人才把李云宾去世的消息告诉其妻儿。”李柏达说。
从信件中除了可以看到李维亮对家人的思念与关爱、对家乡的热爱外,更能从字里行间一窥当时海外侨胞对祖国的思念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望。
在1948年12月13日从古巴寄往台山的信中,李维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但弟及各人虽居海外,亦知祖国紊乱,困难居民不堪设想。总而言之,乃望国内和平,可能产生良好政府,安民保国,提振国民,研究泰西科学,培养人才,定必图强,促进国教之愿望也。”
纸短情长,单薄的侨批中,浸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家乡、家人的责任感。侨批文字真实记录了中国海外移民艰辛奋斗的心路历程,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开拓进取又不忘根脉、身处异地仍心系家国的深厚情怀。
“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保护现存的银信,这不仅是海外华侨对家乡亲人的一份牵挂,更刻录着越洋鸿雁曲折的海外邮路,记载着海外华侨艰难的奋斗史,诉说着异乡游子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见证着侨乡社会的历史变迁,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侨乡社会历史的印记。”李柏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