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秋非遗之旅,来鹤山吃好玩好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4 年 9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秋非遗之旅,来鹤山吃好玩好

陈山村的“陈山火龙馆”中陈列着去年舞火龙活动中用的火龙。
在月饼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进行月饼包装。
师傅将月饼送入烤炉中,经过20分钟260℃高温烘烤后,一盘盘香喷喷的“牛屎饼”出炉了。欧蕊荣 摄

    各地龙腾庆佳节

    乡亲宾客热闹欢聚

    鼓乐齐鸣,火龙腾飞;共度中秋,喜迎国庆。9月16日至10月2日,鹤山市将举行“龙腾非遗文化月”活动,在初秋时节的夜晚,沙坪街道、雅瑶镇各村的香火龙以及桃源镇钱塘村彩龙将热闹开舞。舞火龙活动寄托了乡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起海内外乡情,也成为鹤山市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这个中秋假期,不妨来到鹤山“打卡”各具特色的“龙”,领略非遗魅力。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泽彬

    A

    陈山香火龙气势恢宏

    陈山村舞火龙活动源于陈山李氏对先祖的纪念。相传唐德宗建中年间,朱泚谋反,名将李晟带领军队前去平叛,通过“火龙阵”提振士气,最终打败朱泚,光复长安。作为李晟的后人,陈山李氏通过舞火龙活动纪念先祖的丰功伟绩。

    传承数百年,陈山香火龙习俗活动形成了从造龙到起龙、大巡游、盘龙、收龙、饮龙酒等固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称谓、礼仪、程序和寓意,仪式丰富严谨。除此以外,陈山香火龙还有一个明显特征——体积庞大,造型恢宏。陈山香火龙的龙头长约5米,重量约150公斤,插香3500支;龙尾长约6米,宽约2米,插香1500支;龙身长约120-160米。陈山村的“陈山火龙馆”中陈列着去年舞火龙活动中用的火龙,让前来的参观者可以亲眼感受陈山香火龙的气势。

    龙头里、龙门里、龙怀里、见龙里、龙湾里、蟠龙(松园)里、回龙里……从鹤山市雅瑶镇陈山村委会下属七个的自然村的村名就能感受到“龙”的气息。陈山村广大村民通过老中青三代口传身授的方式集体传承,使舞火龙这一传统民间信仰习俗长盛不衰,从三年一次发展为一年一次。每年农历八月下旬,陈山村都会举行舞火龙活动,至今已延续超过750年。

    2007年,陈山香火龙习俗入选鹤山市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2009年入选江门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2013年入选广东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陈山村没有固定的一条火龙,因此在每一年舞火龙前,村民都会提前造一条新的龙。”陈山香火龙传承人李坤介绍,造龙首先是要制作龙头、龙尾,陈山村民使用大竹筒扎出龙头、龙身骨架,再用山草和蕉树皮等进行包扎,在舞火龙前两天制作完成;龙身则是由麻绳、铁丝缠绕作为“龙筋”,用树叶、蕉树皮、山草等包扎,每隔1.5米分成一节,于舞火龙当天早上制作完成。火龙身上插的香亦有讲究,李坤介绍:“陈山香火龙插的香须为一尺二长,这样才能足够燃烧到舞龙结束。”

    陈山村舞火龙活动连续举行三晚。首晚8点在村中仲华李公祠前举行“起龙”仪式,村中长者发出“香火汇龙”信号,村民将手中香支点燃均匀插满长龙身上,祈求神灵保佑,俗称“沾龙气”。起龙后,龙头对祠堂三拜,随后巡游村中的龙门里、龙头里、松园里、回龙里、龙湾里、龙怀里、见龙里等地,巡游的时长约为一小时。

    舞龙的队伍浩浩荡荡,队伍前面是百余名儿童组成的彩灯队伍,接着是龙鼓队和手持龙珠的引龙人在前引导。随后是身插1万余支香火的巨龙,巨大的龙头、龙尾需要十余人轮番舞动,每节龙身由一人舞动。比舞龙队伍更庞大的是围观村民的队伍,村民们在观赏火龙的同时,还会“钻龙底”祈求好运。

    在三晚的舞龙活动中,龙身每晚延长10多米,象征“龙气”不断增长。第三晚巡游后,在操场上进行“盘龙”表演,最后将香火龙浸入鱼塘“收龙”,又称“放龙入海”“龙归大海”。

    舞火龙结束后,全村乡亲团聚“饮龙酒”,场面热闹。“在‘饮龙酒’环节,在主会场设有300围,全村加起来超过600围。”李坤还提到,“芋头煮牛肉”这个菜品备受欢迎,是陈山村“饮龙酒”时必不可少的特色美食。

    参加这场盛会的不仅有在陈山村中居住的村民,临近中秋节,海内外乡亲都会回到陈山村与家人团聚,在香火龙旁、锣鼓声中,大家其乐融融。

    B

    圣堂香火龙舞动精彩

    圣堂村是鹤山市雅瑶镇雅瑶村委会的一条自然村,每年中秋、国庆节期间是该村的火龙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该村已有超过100年历史。2017年,圣堂香火龙入选鹤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舞火龙,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幸福安康。圣堂香火龙的龙头高约3米,通常总长约80米,可根据舞龙人数多少增减节数,整个舞龙的队伍约有200人。

    “这就是今年要用到的龙头、龙尾,已经沿用了十几年了,依然很结实。”冯叔是圣堂村的村民,也是圣堂香火龙龙头的制作人。他介绍:“我们村里这条龙叫‘团结龙’,只有全村人齐心协力才能舞动这条香火龙,可以起到团结村民、增进邻里情感的效果。”

    圣堂香火龙的最大特色是舞龙之前要“烧关塔”。关塔又称番塔、瓦塔,是用规格相同的红砖搭建成类似单筒烟囱的形状,以作烧柴火、放鞭炮和烟花之用。2008年之前,圣堂村的关塔主要使用瓦片搭建而成,直径约60-70厘米,高约1米;2008年后,改用红砖搭建,同时尺寸有所增加,直径约2米,高约3.8米。舞龙前两周左右,村民就开始准备红砖、柴火等,开始搭建关塔。圣堂村舞火龙活动一共持续两晚,在第一晚过后,村民会将关塔打开,重新添置柴火。

    舞龙当晚,村里以及外出的乡亲都会回到圣堂村,共同参加这一盛会。香火龙从圣堂村的中心公园出发,绕村道,环后山,再到公园进行盘龙。整个过程热闹非凡。到第二天盘龙完成后,村民们抬着龙头和龙尾,放进广场边的小池塘里“放龙入海”,结束两晚的舞龙盛会。

    ★相关链接

    “龙腾非遗文化月”活动精彩丰富

    “桃源钱塘彩龙”:9月16日至18日

    “沙坪楼冲香火龙”:9月17日至18日

    “雅瑶隔朗香火龙”:9月17日至18日

    “雅瑶陈山香火龙”:9月20日至22日

    “雅瑶那要村香火龙”:9月30日至10月1日

    “雅瑶安宁村香火龙”:9月30日至10月1日

    “雅瑶圣堂村香火龙”:10月1日至2日

    双合“牛屎饼”香飘海内外

    品尝家乡的味道

    鹤山人过中秋,最怀念那一口“牛屎”月饼,这几乎是每一位鹤山人儿时的记忆。近日,在鹤山拥有良好口碑的双合“牛屎饼”受到了海内外乡亲的追捧。在月饼生产车间,师傅们正在制作传统的豆沙月饼,他们分工协作,有的在制作,有的在烘烤,有的在打包,现场一派忙碌景象。

    这种月饼为何被称为“牛屎饼”?它是怎么制作的?为何受到海内外乡亲的追捧?循着月饼的香味,记者来到鹤山市双合镇泗合村,采访了当地“牛屎饼”制作传承人麦连兴和麦炜根,听他们讲述传统豆沙月饼的制作技艺和非遗传承故事。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佩筠(署名除外)

    非遗传承

    留住家乡味道

    双合“牛屎饼”,是鹤山传统的广式豆沙月饼,“牛屎饼”以其独特的名字而闻名,但其背后承载的却是老一辈人对艰苦岁月的记忆。过去,由于物资匮乏,当地的月饼少油少糖,豆沙馅料也较为粗糙且颜色暗黑,类似农村水牛的粪便,因此,这种馅料的月饼也被形象地称为“牛屎饼”。

    双合“牛屎饼”,最早诞生于1930年,是由双合联香食品有限公司(前身为双合联香饼家)生产的豆沙月饼。1989年,双合“牛屎饼”第二代传承人麦连兴接手联香饼家,后来,麦连兴将月饼制作技艺传给其侄子麦炜根,在叔侄俩多年的努力下,双合“牛屎饼”品牌逐渐被人们所熟悉。2023年,双合“牛屎饼”(双合牛史饼)制作技艺成功入选鹤山市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双合“牛屎饼”的制作十分考究,制作一个月饼要经过十多道工序,从原材料挑选、洗豆、浸豆、煮豆、磨浆、炒豆……再到烘烤、包装,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我们选用的都是纯天然材料,比如选用优质的竹豆,相比于红豆,竹豆制作的黑豆沙口感更细腻软滑,还需添加用本地新鲜花生压榨而成的花生油,从原材料上保证月饼质量。”麦炜根介绍。

    谈起自家月饼的特色,麦炜根表示柴火熬煮豆沙便是他们的“秘籍”。“用柴火熬煮豆沙,控制火候和豆沙的软硬度是关键。”竹豆要经过两个小时的浸泡,再用柴火熬煮两个小时,煮好的豆沙控干水分后研磨成浆,接着是两三个小时的炒豆沙。“炒豆沙是制作月饼最辛苦的一道工序,过去我们手工炒豆沙,要几个人轮流换班,将煮好的竹豆放入锅中,加入白砂糖、花生油及少量面粉反复干炒,炒的过程中要不断用锅铲翻动,不能停,否则容易炒焦。”麦炜根回忆道。

    记者在月饼制作间看到,师傅将制作好的月饼放入一个个不锈钢托盘里摆好,随后给月饼刷上一层蛋液,再将月饼送入烤炉中,经过20分钟260℃的高温烘烤后,一盘盘香喷喷的“牛屎饼”出炉了。刚出炉的月饼,表面金黄、外层酥脆,掰开尝一口,香甜味道伴随着豆沙清香充斥着舌尖和味蕾。“豆沙月饼皮薄松软、清香不油腻,全程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添加剂等化学物质。让大家在每年的中秋节都能品尝到小时候家乡月饼的味道,这是我们一直传承制作双合‘牛屎饼’的初心。”麦炜根说。

    麦炜根表示,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延续老一辈的制作技艺的同时,还要注重技艺上的创新。“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健康饮食理念,我们在保持传统技艺基础上改良配方比例,比如适当降低馅料的甜度,让月饼好吃又健康。”麦炜根说。

    香飘海外

    传递浓浓乡情

    “我是这里的老顾客了,双合‘牛屎饼’味道正宗,还是记忆中小时候的味道。”来自佛山高明的顾客陈娇连说道。

    作为鹤山传统月饼的代表,双合“牛屎饼”受到海内外乡亲的认可。随着中秋节的临近,月饼订单量逐渐增加,麦连兴表示,今年订单数量达20万单,这些订单主要来自珠三角地区,以及粤西的多个城市。还有不少海外华侨华人通过线上下单,将家乡味道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香甜绵软的豆沙月饼寄托着海外乡亲对家乡的思念,寄托着人们月至中秋、国泰民安、阖家团圆的美好祝愿。

    今年,麦连兴与一名泰国华侨在泰国合作开设了一家生产传统豆沙月饼的工厂,取名为兴唐饼家。“我们是通过线上认识的,前年,这位泰国华侨通过网络渠道向我购买豆沙月饼,他吃过后表示品尝到了家乡的味道,于是提出合作开厂。”麦连兴回忆道。为了满足更多海外华侨华人中秋节对月饼的需求,为他们带去家乡的味道,麦连兴与这位泰国华侨一拍即合,随即展开深入合作。

    “我们不仅负责提供技术和工艺支持,就连制作月饼的原材料都是在国内采购邮寄过去的,保证海外市场的月饼与国内月饼的品质、味道保持一致,同时,我们一直坚持做无添加的健康月饼。当地的老华侨品尝过后,都十分认可我们月饼的品质和味道。”麦连兴说。

    “对于众多在异国他乡打拼的华侨华人而言,一口来自家乡的美食不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一份情感上的慰藉。”麦连兴说。今年9月,兴唐饼家正式开始生产并销售豆沙月饼,双合“牛屎饼”成为当地热销的产品。

    文旅融合

    推动非遗研学

    近年来,双合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不少佛山、广州等周边城市的游客,为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麦连兴在门店旁设置了一个房间,专门让游客体验手工月饼的制作。记者看到,房间的中央放置了一张不锈钢桌,墙壁上悬挂着月饼制作的步骤图。

    “月饼寓意着团圆幸福,对于很多人来说,中秋节都会吃月饼,但亲手做月饼却是未曾有的体验,顾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亲手制作月饼,还可以带回去送给家人、朋友,让美好祝福融入每一个月饼中,传递浓浓的幸福感。”麦连兴说道。

    此外,双合联香食品有限公司还联合双好茶韵农耕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双合“牛屎饼”非遗项目的旅游研学体验活动,吸引许多亲子团前来参加,麦连兴和麦炜根经常到现场指导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制作月饼,让孩子们从原材料、制作工艺等全方位了解月饼,明白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不仅能有助于青少年加深对传统非遗的了解,也进一步推动了非遗和乡村游的融合发展。

    双合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双合镇将持续推出双合“牛屎饼”非遗项目的旅游研学体验活动,探索“非遗+研学旅游”新模式,同时,加强宣传,推动茶文化与非遗深度融合发展,将双合“牛屎饼”非遗项目打造成为双合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