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我们的节日 欢度中秋
上一版3  
月满中秋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4 年 9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月满中秋

    中秋月圆人团圆

    􀳂管淑平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民间自古便有拜月、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中秋节又以月亮之圆预兆人间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期盼丰收和幸福之意。中秋,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承载着无数的美好记忆与深情思念。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农作物次第成熟,瓜果飘香,梨桃清甜,高粱挂穗儿,晚稻笑弯了腰,广袤的大地上一派欣欣向荣的丰收之景。市面上,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带馅儿的,带桂花瓣儿图案的,大月饼,小月饼,一应俱全。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每每节日到来,更有不少与之相关的活动开展,大街小巷一派热闹景象。

    记得小时候,中秋节最让我盼望的就是那一块小小的圆圆的月饼。酥皮的五仁月饼,甜而不腻,每一层皮儿都薄如蝉翼。饼内,果仁丰富多样,仿佛把秋天的果实都凝聚在了这小小的月饼里。童年时光里,我只吃到过一次,还是在省城打拼的父亲中秋回乡带回来的。

    不过,那时农村的交通不便利,中秋节村里的孩子没几个能吃到城里的月饼。但母亲总会有办法,她看着我期盼的眼神,对我说:“今儿中秋节,咱们自己做月饼吃。”说罢,母亲就背着背篓,下山去集镇,购得食用油、白糖,以及我爱吃的一些小零食。

    回家后,母亲从橱柜里取出一些薯粉倒入盆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水,把薯粉和成面团。接着,她又将一整个面团分成若干的小剂子。将小剂子捏成饼状,涂抹上一层油,撒下一些白糖。那时家里没有烤箱,母亲就直接把这些饼胚子放入蒸笼里蒸。蒸出来的饼子其貌不扬,但软糯香甜,很好吃,细品还夹杂着一股淡淡的薯香味儿,让人吃了还想吃。母亲把月饼端上桌,奶奶舒展着脸上的皱纹,给我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那一刻,整个家都暖融融的。

    长大后,离开家乡,求学直至工作,中秋节不再只是月饼和故事,而是多了一缕淡淡的乡愁,一缕深深的期望,也终于懂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寓意。于是,离乡的日子里,望着异乡的明月,心中涌起对家乡的无限眷恋。那一轮圆月,仿佛成了连接我与故乡的桥梁。

    记得有一年中秋节,我在外地工作,无法回家,独自一人在月光下散步,耳边传来一阵欢笑声,抬眼间,一个幸福的家庭在这月色溶溶下散步,顷刻间,我的心中不禁泛起一丝酸楚。这时,我口袋里的手机铃声响了,是父母打来的电话。他们在电话那头说:“儿子,虽然你不在家,但是我们的心里一直挂念着你。今晚的月亮很圆,你也要吃月饼啊,别忘了跟月亮说说话。”简单的话语,却让我湿了眼眶。那一刻,我深切体会到,无论身在何方,家人永远是心中最温暖的慰藉和精神支柱。

    中秋节,不仅是对亲情的思念,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这天,人们总会祈愿家人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国家繁荣昌盛。天空中的月缺月圆的变化,象征着世间的悲欢离合,但无论如何,人们始终相信,团圆和幸福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于是,我在心里早早地作了打算:今年的中秋,我要回到家乡,与父母共度佳节。想象着,在熟悉的庄稼田上,看着逐渐饱满的玉米;想象着,穿过被草木萦绕的小路,闻着空气中弥漫的桂花香,心中倍感亲切;想象着,月圆之夜,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品着月饼,赏着圆月,聊着家常,欢声笑语。那一刻,我似乎又回到了童年。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是文化的传承,是情感的寄托。这一天,心里也更加懂得感恩。中秋教会我们的,是珍惜身边的家人亲朋,是在艰难的生活中保持一份乐观和期望。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漫长,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中秋之夜与家人共赏明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年中秋,仰望天空,月亮如同玉盘,挂在高高的夜空,它用晶莹的光亮照着山河大地,温柔而静谧。月圆人团圆,有家的地方,心灵才会有归属。

    不一样的月光

    􀳂麦秀芳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没有翘首以盼的期待,没有望穿秋水的等候,中秋佳节已在悄然无声间翩跹而至。

    中秋之夜,二弟家那个23层高的楼顶,自然成为我们一大家子的赏月佳处。晚饭后,众人齐聚。这时,皓月已当空。那轮圆月,仿佛用猪油捏成似的,嫩嫩的,白白的,柔柔的。微云如轻纱,如蝉翼,如炊烟,一丝丝、一片片、一缕缕,在月亮四周飘飖。鸟瞰侨都,犹如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城市的独特魅力尽收眼底。看,高楼上的霓虹灯全亮起来了,像五彩缤纷的焰火在熊熊燃烧。每个单元如一个个宝盒,藏着万家灯火夜、人月两团圆的图景。

    我们在楼顶中央摆设香案,上面摆上各种供品,诸如金九大月饼、百年老字号的联香月饼、水晶梨、青提、红苹果,还有紫苏味直飘鼻尖的炒螺等等。万事俱备,母亲便焚香点烛,虔诚祭拜月神,祈求风调雨顺。我们也面向月亮升起的地方叩头作揖。祭毕,一群小孩子有的放烟火,有的烧烤,有的玩游戏;大人则团坐一起,饮筵赏月。母亲触景生怀,感叹道:“今时不同往日,以前的人盼着过时过节,无非是借节求食。”

    “唉,以前就算时节,有什么吃?三五个月饼就搞定一个八月十五了……”父亲也感慨道。

    父母的感叹,让我想起儿时在乡下过中秋节的情景。

    家乡有谚:“七月买个鸭仔做田了,八月濑粉条还条。”意思是人们经过夏收一个多月的艰苦劳作,洗脚上田了,故农历七月有田了节,到了中秋,家家户户做长长的濑粉庆祝。母亲是做濑粉的好手。制作时,将水煮沸,放进粘米粉煮熟,在搓粉的盆里撒些生粉,母亲反复搓粉团。待粉团平滑后,我把凉开水徐徐加入其中,母亲轻轻搅拌,粉团慢慢变成粉浆。这粉浆的稀与稠决定濑粉的爽、滑、韧,所以要反复调粉。终于,到“濑”这个高潮了,姐姐去弄葱、蒜、姜、花生等配料,我负责烧火,其余三个弟妹则都围在锅边看母亲濑粉。水烧到起“黄鳝眼”欲沸未沸时,母亲双手拿着粉升(口阔底小的七孔粉瓯)在离锅口一尺来高处回环濑,粉浆从洞眼里钻出来,豆芽般粗细,或长或短,洋洋洒洒地散入锅里。“看,浮起来了!”随着锅边几只“小馋猫”的呼叫,濑粉可以出锅了。晚餐,自然是濑粉当道。舀上一碗,莲藕猪骨汤一淋,花生米一撒,蒜蓉、葱、姜花一撒,酱油、生油一泼,色香味俱全。两个弟弟只顾埋头噜噜噜地嗦粉,全然不顾满额的汗水。母亲笑道:“你俩用汗做汤更有味吧。”顿时,笑声满屋。

    终于盼到了赏月的时刻。那时家乡的月饼,只有双合联香一家的饼。月饼的包装简单朴素,薄薄的一层油纸包,上面打上了嫦娥奔月的图案。打开油纸,月饼就露了出来,金灿灿的,特别是那筒“牛屎饼”(本地的一种豆沙月饼,也称“牛史饼”)可诱人了。父亲给我们姐弟五个发“牛屎饼”,一个月饼切成五六块,每人一块。“牛屎饼”是我最爱吃的月饼,咬一口,甜润润的感觉一点点地漫开来,心里便横生出无限的满足。这时,母亲一边剥着生涩的柚子,一边给我们讲她的故事:1958年,母亲14岁,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外公便送她到宅梧镇的宅甸村帮亲戚带孩子。中秋那天,母亲正在亲戚家吃濑粉,忽然看到门外一个身影跌跌撞撞地闪进来。脸浮肿,发蓬乱,脚步摇晃,他正是我的外公。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后来亲戚给了外公三升米、两包花生、一篮番石榴。当母亲送外公至村口,望着外公摇摇晃晃地离开时,她躲进竹林,就这么呆呆地望着那轮明月,任凭泪水潸潸而下。

    收回思忆,几个小侄子已经把烤好的生蚝、大虾等捧到桌前,叫大人趁热吃。彼时,夜已深沉,月亮很圆,没有缝隙;月光很透,没有瑕玷。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变换的是万事景致。

    那记忆中 月圆的味道

    􀳂李钊

    雨下了一阵,如母亲所说的那样,很快就停了。被雨洗刷过的天空明亮如镜,太阳也露出了澄亮的颜色。我小心翼翼地将凳子搬在陈姨理发店的门口,铺上门板,又将月饼一一摆开,望向街道连接乡道的方向。母亲的小店铺开在街道的另一头,每年中秋是小店必须好好把握住的节日。10岁的我也被母亲委以重任,在街道的另一头,摆上一个小摊,卖些月饼、冬瓜糖、生姜汤之类的应节吃食。

    乡人对中秋节有特别的亲近感,这与乡间流传已久的月神传说紧密相关,也与中秋蕴含的团圆意味不可分割。即便秋收已将农人的精力消耗许多,但到中秋这天,人们还是会上街买些酒和肉,买一两个月饼,一家人聚在一起好好吃上一顿。在糖果并不多见的乡里,平常难以见到和吃到的月饼,就像挂在孩子心里的一轮圆月。每当临近中秋,孩子们都要掰着手指数日子,期待佳节到来。

    乡人手里的余钱不多,我守着的小摊只卖两种最朴素的月饼:黑豆沙月和花生仁月,都是从县里进的货,只用油纸进行了简单包装,上面印着“中秋月饼”四字,但味道不错,价格也便宜。年年月月,这两种月饼的味道已经浸透乡人的骨血里,吃上一口,哪怕在外务工的家人未能赶回,口腔里迸发的满足感总能给他们心里带来几分慰藉。

    当母亲将几十个月饼和一把零钱塞给我,让我到街道一头摆摊时,我的内心是抗拒的,直到臆想着月饼卖不掉,全部会属于我时,才痛快答应下来。月饼摊如期开张,雨后的街道变得干爽,山路的泥泞也未挡住乡人的热情,街道上来往的乡人越来越多,小摊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眼见着一个个散发着诱人香味的月饼被领着孩子的乡人买走,我心里那“卖不掉就全部归我”的小心思慢慢被冲淡,内心转而被另一种成就感占据。

    父亲在乡政府工作,经常下乡,在家的时间不多,平日里由母亲守着家里的小店铺,带着在乡小学上学的我,操持着家里的所有事情。中秋假期,母亲店里很忙,父亲却因工作走在去往村里的路上。都说成长只需要一瞬间,在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父母的不易,知道自己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而此时,守好这个小摊、把月饼全卖出去,就是我应该做的。我从摊位旁的袋子里,拿出一个藏起来的月饼,默默放回了摊位,脸上的笑容也变得明亮起来。

    当最后一块月饼卖出后,我忍不住再度望向街口的方向,期待能看见父亲的身影,我想扑到他的怀里撒娇,想跟他炫耀一下我今天的成绩,想跟他说说我遇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可当我收回目光,转身看见父亲的笑脸时,却只说了一句话:“月饼都卖完了,钱给你。”父亲满脸歉疚地看着我,收拾好摊位,拉着我的手往家走。太阳在我们身后,照着回家的路,将我和父亲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恍惚间,我看着自己的身影不断生长,正在一点点超过父亲的身影。

    山里的秋月清凉如水,父亲在厨房里忙碌着,耳边不时传来母亲的声音:“菜快烧好了”“快往锅里加点水”,我趴在餐桌上,双脚在椅子上晃动着,藏在心里的月饼滋味再次升腾起来。我看着父母说说笑笑,心里却在嘀咕:中秋节,月饼都不给我留一个。当饭菜摆满桌,父母不停地给我夹着菜,我却仍困在没有月饼的心思里,话也不愿多说几句。趁着我不注意,父亲从我身后的柜子里,“变”出一盒铁盒装的月饼,告诉我这是他们之前去县里进月饼时,特意给我买的莲蓉双黄月。喜悦立刻跃上我的脸,我将月饼牢牢抱在怀里。

    月亮如约挂上半空,我坐在父母的中间,咬上一口月饼,看一眼月亮,跟父母说着这一天的收获,讲着卖月饼时遇到的趣事,直到沉沉地睡在父亲怀里……多年以后,我离开父母,来到江门工作,每每吃到月饼,都会想起当年的事,想起记忆中月圆的味道。

    中秋月 情韵长

    􀳂王同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夜,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慢慢地攀至高空,清辉满地。

    月华如水,从云天之上倾泻而至,洒在了山林里,林间漫起一层白雾;洒在了湖面上,水面泛起点点银光;洒在了每一个人的身上,引发人们思绪万千,人们纷纷对月吟唱,或写景抒情,或思乡怀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句。

    最迷人的中秋月。月亮倒映入水,天上有个月亮,水中也有个月亮,交相辉映成趣。清代诗人查慎行由贵州返回海宁,途经洞庭湖时,写下了《中秋夜洞庭对月歌》,诗中这样描写中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浩眇无边的湖面被月色清辉笼罩,湖面又将月光反射到天宇,一时间,水天相接,呈现出一派澄明境象。诗人沉迷在美妙的月色中,直到远处有渔歌响起,方想起此时正值中秋。“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月与水,犹如花与露,相互成就,意境美妙无比,令人沉醉。

    最豪气的中秋月。中秋佳节,苏轼想起胞弟子由,写下了《中秋见月和子由》,意为劝勉和开解胞弟。诗中这样写月亮:“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落日的余晖一点一点地散去,群山渐渐隐去真容,只剩灰暗的轮廓,待到月亮逐渐攀升,一时瑞光万丈,把群山映照得纤毫毕现。“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云儿四散而去,在月光的照射下,流云似浪涌般壮观。诗句极尽了月光下的夜空之壮美。皎洁的月光激发了诗人心中的豪放和洒脱情愫,他继而感叹道:“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实在不必自怨自艾,像我一样对月题诗的,自古以来能有几个呢?豪放洒脱之情溢于言表。

    最寂静的中秋月。中秋夜,本应是亲友欢聚之时,而唐代诗人王建却独坐于一方小院,望月起秋思。他在《十五夜望月》中写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光洒满了寂静的庭院,地上好似铺上了一层浅浅的白霜,几滴清露悄无声息地滴落,沾湿了桂花。风清露重,透露出几分清冷,让人倍感孤寂。佳节之时,谁不期盼着“人月两团圆”,而远在异乡的诗人,却只有月色为伴,心中顿感落寞不已。“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望月之际,伴随月色清辉洒落的,是连绵不绝的秋思啊。

    最柔情的中秋月。唐代诗人殷文圭在《八月十五夜》中写月亮:“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满月高悬,月华如水,诗人被漫天的清辉拥在怀里,那种温情的拥簇,令诗人动情不已。月光落在身上,似拂之不去的彩冰;月光洒在地上,如凝欲流的水光,多么柔情的月色,多么奇妙的自然气象。唐代诗人齐已的《中秋十四日夜对月上南平主人》更是写出了月的柔情:“玉兔银蟾似多意,乍临棠树影裴回。”多情的月亮,绕着棠树徘徊,似情人般依恋,久久不愿离去。

    最博爱的中秋月。唐代诗人曹松的《中秋对月》:“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中秋夜,皓月当空,普天同照,万户同辉。月光惠泽世人,它没有偏爱任何人,也没有遗漏任何人。月亮对人间的爱无疑是广博的,是宏大无私的。诗人以此诗来寄望人们秉持“天下大同、众生平等”的理念,超越个人的悲喜得失,平等地爱护世人。

    一轮圆月,皎洁而又透亮,不仅承载了人们对生活及人生境遇的思考,还寄寓了各种各样的情感。静坐开卷,细品古人的中秋咏月诗句,恍惚间,有无边的清辉自诗卷里流淌出来,似乎与古人站在同一片天空下,共享一片月色,奇妙而美好。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