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高校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用好大湾区建设红利,充分发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双通道”作用,推进构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育人格局;聚焦区域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和人才需求,与深圳共建深江经济合作区,全力打造面向港澳和华侨华人的国家级特色合作平台,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打造政校研企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跨界师资队伍,加强跨学科、跨校企的教师团队,针对技术问题开展项目研究,形成师生沉浸式、齐参与的团队教学新模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号角。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要求高等院校更好地发挥基础、先导和支撑作用,培养更多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和人才输送的主力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是高等教育队伍的“主力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面向区域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研发高新技术等使命。目前,随着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等进驻江门,加上五邑大学等江门原有的高等院校,江门本科教育的版图逐步扩大,并形成公办、民办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高校,应该且必须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承担起助力江门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地的重任,助力江门高质量发展。
精准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加速演进,新能源技术及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不断发展,相应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和新的生产关系。
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人才供给端来看,既要加强拔尖或者领军人才的培养,也要大量通晓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我们要精准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瞄准新业态、新产业等领域的需求,按照掌握和应用新的数智化技术和高端复合技术的人才培养导向,让人才掌握关键和颠覆性技术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才能应用数智化高精尖设备进行生产,具备技术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才能采取合适的行动。
构建立体协同、跨越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培养体系的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突破更多原创性、交叉性、颠覆性技术,需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力支撑。新技术的迭代加速岗位需求的不确定性,单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无法及时响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数智技术时代,单一学科的知识的生产和累积,已经难以实现科技的突破、认知的转变,只有打破学科的无形“疆界”,构建立体协同、跨越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复合式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创新技术变革带来的市场需求,培育出能应用新技术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综合型人才。江门地区的本科高校要主动与市场需求对接,在不同院系、不同学校之间创立多个校企合作型跨学科教育中心并构建相应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建立跨学科课程矩阵,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实施跨学科选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教学项目,培养高素质交叉学科应用型人才。
以数智化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AI大模型等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特别是其在赋能差异化教学、自主学习、教学资源融合等方面具备极大潜力,为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近年来,许多高校对数智化教学及学习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例如美国、日本等国发展“在线沉浸式”教学模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国内较早开发了AI助教系统,加强学生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融合,以数智化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数据和算力精准整合推送学习资源和识别学生学习状态,实现从批量“流水线”育人转向“个性化”育人;通过虚拟现实解构技术并呈现技术产生的过程,营造真实生产环境,促进深度学习和模拟场景实操,加快技术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程。
江门高校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用好大湾区建设红利,充分发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双通道”作用,推进构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育人格局;聚焦区域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和人才需求,与深圳共建深江经济合作区,全力打造面向港澳和华侨华人的国家级特色合作平台,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打造政校研企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跨界师资队伍,加强跨学科、跨校企的教师团队建设,针对技术问题开展项目研究,形成师生沉浸式、齐参与的团队教学新模式。
总之,人才作为创新的核心要素,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在人才支撑。江门的本科高校要组团打造成为本地应用型人才发展新高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瞄准“高精尖缺”新领域,通过政企校合作、产学研融合,统筹规划实现创新资源整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方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人才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戴礼祥,广州华立学院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