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新机遇 新江门——庆祝新中国成立7521/2024-09-26/A03/87651727282611851.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明之风越吹越劲 精神力量催人奋进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4 年 9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明之风越吹越劲 精神力量催人奋进

江门打造了极具“文艺范”的党史学习教育品牌“音乐党课”。
我市高质量实施绿美江门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因地制宜栽种本土适宜树木。
江门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图为台山市岐山水库。
在文艺创作中,江门坚持深挖侨文化,凸显侨主题。图为诵读剧《侨批·中国》。
在“无负今日”城市书房(农家书屋),市民正认真阅读。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

    侨都江门是海内外华侨华人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桥”,也是世界看中国的“文明窗”。新中国成立75年来,这座城市愈发具有魅力:山水相融、生态优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城市品质得到了市民的认可。

    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力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

    当前,我市正以知江门、为江门、兴江门的文化自觉,继续推进宣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打造“10张城市文化名片”,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门实践、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文/图 黎禹君 郭永乐

    A 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为何重要?150多年前出生于新会的梁启超给出了答案:“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门以精神文明建设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力量。多年来,江门精心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树立鲜明价值导向,培育良好道德风尚,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全面提升文明程度上实现新进展。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我国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更是一项惠民工程。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将之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十余年来,江门文明创建从未止步、始终奋进。

    2005年12月,江门市成功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2006年,江门在全市党代会上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并将其写入工作报告。

    2008年2月,江门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正式部署文明创建工作,并在2009年1月,获评“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2011年11月,江门市入选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候选名单,12月成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标志着江门文明创建工作取得首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迈向守正创新、提质增效新阶段。

    作为一座老牌“全国文明城市”,江门自2011年获得该殊荣后,一直珍惜荣誉,踔厉奋发,砥砺前行。2015年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上,江门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文明在哪里?我来告诉你。文明就在你身边,在你的生活里……”2020年底,江门人的朋友圈被一首名为《文明在哪里》的歌曲刷屏了,先是从学校开始,后又有媒体单位加入,大家纷纷转发和点赞,不由自主地哼上几句,接力续唱文明之歌。

    在持续多年文明创建工作的基础上,2020年11月,江门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全市上下闻令而动,一场从思想到机制、从细节到群体的文明提升行动迅速展开,让文明的种子迸发出巨大的力量;100多个日夜勠力深耕,一场文明“蝶变”悄然发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人文魅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助力城市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断迈向高质量、谱写新篇章,使得城市容颜焕然一新,文明风尚蔚然成风。

    当前,在新时期文明城市创建中,江门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为民思维、专业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六种思维工作法”,推动城市“面子”“里子”俱进,“颜值”“素质”齐升,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从“案例”到“范例”的蝶变。2021年10月,江门作为广东省地级市唯一代表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

    激发精神力量,答好“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题。

    放眼侨乡大地,文明新风劲吹,文明之花遍开:157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文明之歌大家唱”传唱活动、“快递小哥”传“递”文明活动深入人心,“书香五邑·江门读书日”常态化开展,让群众生活充盈充沛,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加快形成。

    B 文化强市建设加快进程

    文化是发展之魂,是促进发展最根本、最持久的软实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江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走进蓬江区港口路文化城,一座古色古香的绿色琉璃岭南建筑与幽静的环境融为一体,散发出浓浓的书香味,那便是江门市图书馆。

    1956年,江门市图书馆始建于中山公园一角;1995年迁至文化城内,并更名“江门市五邑图书馆”;2021年底完成改扩建,并恢复馆名“江门市图书馆”。与古朴的外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的江门市图书馆十分智能化、科技化、现代化,处处散发着人性化气息。

    管中窥豹,从一座图书馆的成长,可以看到江门全市各级公共文化场馆的发展脉络,看到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不断完善。

    75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抓住侨乡文化建设主脉,推动“中国侨都”赋能升级。

    时间来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对此,江门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级战略机遇,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人文湾区建设,以打造“10张城市文化名片”为抓手,培育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为再造现代化新江门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舞剧《侨批·家国》、广播剧《等你归来》、音乐剧《小鸟天堂》、音乐剧《侠影·咏春》……近年来,市委宣传部注重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牵头打造了18部文艺作品,被广东省文化界赞为“江门戏剧现象”。

    在文艺创作中,江门坚持深挖侨文化,凸显侨主题。据统计,这18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六成是侨文化题材,九成是江门特色题材。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俭认为,江门华侨文化丰富多彩,顺应时代大潮的跌宕起伏,记载着世界的风云变幻,是值得永远开采的富矿。

    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江门亦是如此。如今,1200多处图书馆、悦读馆、粤书吧、农家书屋不知不觉间开进江门各个角落,不断提升服务效能,让市民随时随地阅读。110家“无负今日”城市书房(农家书屋),更是撬动超过5000万元社会资金支持全民阅读阵地建设、阅读空间升级,让城和乡都有了“诗和远方”。

    在这背后,是江门高度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把2019年确定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年”,又出台了《江门市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三年工作方案》,推动实施13项重点项目和50多项工作措施,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江门模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新局面。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近年来,江门强化数字赋能、创意驱动,加速数字文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数字制造。从传统文化到数字文化产业,从VR观展到沉浸式光影秀,新展位、新玩法、新体验层出不穷。一批文化制造企业成为“领头雁”,带领江门实现“文化制造”向“文化智造”飞跃。

    无形之文化化作有形之举。当前,江门正致力于推动侨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全力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贡献文化力量,通过文化浸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C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门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绿美江门生态建设持续推进——

    20世纪50年代,位于鹤山桃源镇南部的马山,因乱砍滥伐而变成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的丘陵荒坡。后来,在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的支持下,一场科学造林绿化试验在马山拉开序幕,昔日光秃秃的山丘终于焕发新生机。

    马山的蝶变映照出江门向绿而行的探索实践。

    75年间,我市在侨乡山水间下好绿色发展大棋,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尤其是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林长制为抓手,全力推进绿美江门生态建设。目前,江门拥有林地面积42.8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2526.52万立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34%,人均森林碳储量14.4吨,各项指标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排名前列。

    今年,我市继续以林长制为抓手,高质量实施绿美江门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因地制宜栽种本土适宜树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着力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同时,组织开展“我在侨乡种棵树”系列活动,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党建引领千村绿化行动”,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农村新植树50.9万株,建成1600多户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乡村绿化美化品质显著提升。

    污染防治成效日益彰显——

    改革开放激发了发展活力,但江门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向污染宣战。

    江门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近年来先后开展“铁腕治污百日行动”、“清废除患”专项行动、“尖兵”系列专项行动、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潭江牛湾国考断面环境专项执法行动、“蓝剑1号”专项执法行动等,对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向污染环境的恶劣行为“亮剑”。

    2016年以来,我市经历了中央和省环保督察的检验。一场场环保风暴动真碰硬,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天更蓝了。今年以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截至5月底,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0.1%,同比改善4.0个百分点,评价空气质量的六项污染物指标全部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蓝天白云早已成为侨乡人民的“日常品”。

    水更清了。今年以来,我市水环境质量同比向好。根据国家和省发布的数据,1—4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全市15个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均达到或优于Ⅱ类,全市无劣Ⅴ类断面。

    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从《江门市潭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到《江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方案》,从《江门市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办法》到《江门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近年来,江门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系统化、整体化、协同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夯实生态文明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拔地而起、日趋完善。

    今日之江门,抬头,是悦目的江门蓝;俯身,是可及的潭江碧;环顾,是赏心的生态美。这一份“绿色答卷”回应的正是民生之要、群众之盼。

    人物故事

    新会区委宣传部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副主任陈晚翠:

    用“音乐党课”点亮基层宣讲之路

    时至今日,陈晚翠仍记得2011年听到江门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这一荣誉时内心的激动和自豪。“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整个城市因为这一荣誉而焕发出的新光彩,无论是街道的整洁度、市民的文明素质,还是城市的整体风貌,都展现出了江门作为文明城市的独特魅力。”她笑着回忆说。

    十几年后的今天,新会区委宣传部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副主任的陈晚翠实现从江门文明创建的“见证者”到深度“参与者”的身份转变。

    如何将难懂的理论以接地气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宣讲?带着思考,陈晚翠精读了党史理论,在江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开创性地将“党史+理论、诗诵+表演、红色歌曲+点歌”融于一体,原创打造了极具“文艺范”的党史学习教育品牌“音乐党课”。

    唯有热爱,才能坚守!作为“音乐党课”主创人,在陈晚翠的眼里,“课”比天大。为了让每一节音乐党课都取得“听得懂、记得牢、忘不掉”的效果,她从研读材料到撰写讲稿、从音频录制到视频课件制作,都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撰写了70余节音乐党课点单目录,深入社区、乡村、企业等基层一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艺术党课”:推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多场景落地见效》案例获2023年度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2023年广东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陈晚翠获评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荣誉、2023年广东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在这个过程中,陈晚翠不断激发作为城市一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身份的转换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这座城市,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江门文明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陈晚翠说。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