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由市农业农村局主办的江门市庆祝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于今天在五邑华侨广场举行。活动以“学用‘千万工程’ 礼赞丰收”中国为主题,让我市农民群众享受节日喜悦,激发大家投身“百千万工程”的干劲,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更强大的动力。共设置五大板块的活动。
一是“庆丰收”舞台活动,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组织歌舞表演,向农业龙头企业授牌,进行“百千万”院企合作签约、农产品产销对接、农民代表推介侨乡“土特产”、讲述农民丰收故事等。
二是“享丰收”展销活动,现场展销活动设置30多个展位,用于销售江门“土特产”、对口帮扶地区产品,打造“丰收集市”促进市场消费,打造电商直播带货矩阵,设置电商直播专区展位8个,由农技驿站以及自发参加活动的7家农业保险公司联合11家电商企业开展直播带货。
三是“送丰收”零距离服务活动,活动当天开展送技术、送法律、送种子等服务活动,主要面向群众展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普法宣传活动,赠送丝苗米等新种子。
四是“赞丰收”宣传活动,在庆丰收的宣传报道中展示农业产业发展喜人成绩、农村面貌喜人变化、农民生活喜人景象。
五是“乐丰收”趣味活动,现场同步开展与“三农”相关的趣味活动,发放赠品,吸引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共享丰收欢乐。
文/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A
凝聚“农民丰收节”主角生生不息力量
自2018年秋分成为国家专为农民而设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以来,江门市连续举办相关庆祝活动,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农”墨重彩绘就乡村“丰”景图。
千百年来,尽管生产劳作、庆祝丰收的形式已经发生变化,但刻画在侨都大地农民子弟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亘古不变,时至今日,越来越多“新农人”奔走奋战在“百千万工程”的田野上。
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农村人才约20万人,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超过7000人,约1200人获评农业生产应用类、经营管理类乡村工匠职称。值此又一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让我们共同见证并进一步凝聚起“农民丰收节”主角生生不息的力量。
精耕细作造就种粮“新势力”
近年来,国家、省、市各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出台实施种粮农民补贴、粮食价格支持、农业保险补贴等一系列政策,调动种粮抓粮积极性,让种粮农民能获利、多得利。
在台山市谭江米业有限公司厂房内,源源不断的稻谷被运到这里,经过品种筛选进入不同的烘干机内,进行处理、加工和包装。“我们通过先进的红外线设备,精准过滤掉质量不佳的稻米,输出质量过硬的丝苗米产品。”谭江米业负责人谭秋媚举起一袋1公斤装的真空包装丝苗米,包内,晶莹剔透、细长饱满的米粒格外诱人,这也是目前谭江米业力推的高端丝苗米品牌,市场价最高可以卖到每公斤30多元。
“高端丝苗米品牌离不开高质量产品,我们自主聘请育种专家,从良种出发,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投入3000多万元购置各类先进设备、生产线,从种苗到包装全过程把控产品品质。”今年已经是谭秋媚投身农业的第5个年头,尽管每天在田里风吹日晒,她却乐在其中。
“我是农村的孩子,这里有我的青春和汗水。”今年是台山市斗山镇五福村绿稻农场场长陈奭荣返乡创业、扎根农村的第十年。作为一名“80后”新农人,他以科学种植、生态种养和智能农业为发展方向,所经营农场占地面积超33公顷。
十年来,陈奭荣获得“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等称号,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农业农村部针对他提出的“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五项建议,一一作出详细答复。
近年来,我市越来越多新农人精耕细作造就种粮“新势力”,让种粮从“靠经验”变“靠科技”,农业现代化质感饱满,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不断夯实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
担当特色农业产业带头人
近年来,国家、省、市各级立足乡村产业振兴,加大力度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升设施农业建设,筑牢金融支农格局,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
“3、2、1!Action!”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的一片柑田里,导演一声令下,梁伟钊马上进入角色,熟练地在镜头前介绍新会陈皮和柑普茶。梁伟钊是新会区葵乡柑普茶有限公司总经理,9年前,他曾经是香港渔护署的一名公职人员。后来,情系家乡乡村振兴的他决定全身心投入新会陈皮产业发展。“江门是我的家乡,我从小就在江门长大,而且江门的农业氛围和环境都非常好,所以很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梁伟钊说。
参与、见证新会陈皮产业的快速崛起,梁伟钊不断致力推“陈”出新,创办电商公司“线上”发力。如今,其公司每年加工生产新会柑茶及新会陈皮达30吨,梁伟钊本人也先后获得广东省首批“乡村工匠”生产应用种植技术高级工程师、“广东省乡土专家”等称号。
别人出海带几个壮丁帮忙拉蚝排,他带几个广东海洋大学的学生去采样海水;别人养蚝一年挣几万元,他刚开始创业的7年就把自己的300万元存款“赔”了进去……旁人眼中有点“笨”的蚝农何伟慧同样放弃了广州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台山成立水产科技公司,做不一般的蚝农。
“村里的蚝农大多没有上过大学,不懂科学技术,只能靠天靠海。村里的人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愿意到村里,总要有人打破这个僵局,乡村振兴才有希望。”何伟慧一步步突破,先后攻克围堰生蚝微藻育肥技术、完成台山海域全域水质调研、研发成功生蚝生态净化生产线、升级并投入使用净化工厂……以“科技蚝农”的身份,用科学、智能的手段养殖生蚝。
随着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新业态的出现,以“农创客”“田秀才”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头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致力新技术推广应用,用科技点亮产业致富梦。
乡村CEO专业化运营乡村产业
近年来,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措施,扶持发展农村职业经理人,积极探索引入懂农村、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CEO。
5月6日,恩平市牛江镇举办2024年乡村CEO聘任仪式,经广泛筛选、考察,恩平籍青年吴鸣明、吴杰洋受聘为牛江镇首批“乡村CEO”,并实施合同制管理,年薪10万元以上(含五险一金、福利费、工会费等)。当天,结合自身经历与优势,两人分别入职恩平市昌梅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恩平市牛江镇航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职业经理人下乡,需要有情怀,但仅靠情怀是不够的。”今年刚满25岁的吴杰洋计划广泛发动村民群众,深挖村级资产附加值,带头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改革。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我市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专业化运营管理新模式,面向社会各界积极招募乡村CEO,科学引领乡村“接轨”市场。
来自广州的余进东是个正儿八经的CEO,自己开办过公司,在北京进修过导演专业,是短视频制作达人。去年以来,他在新会区崖门镇履新乡村CEO。
余进东到岗没多久就碰上崖门甜水萝卜上市。其间,他发挥自身“导演”“主持”“艺术”等多项特长,主持召开发布会、拍摄制作视频、量身定做包装、组织线下展销等,使出十八般武艺,助力甜水萝卜单价每公斤上涨两三元,销售总额同比翻番。
仅凭过去的老经验、土办法,乡村发展总是会“慢半拍”,需要懂市场、懂经营、懂规划的乡村CEO站出来。大学毕业生黄浩强在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乡村CEO招聘中脱颖而出。“上巷村首先需要一个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刚到岗,黄浩强便设计出一家六口的“上巷之家”凉瓜卡通形象,擦亮“凉瓜村”名片。
随着“百千万工程”在侨都大地深入推进,以乡村CEO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统筹乡村人钱地等发展资源,为乡村产业规范化、专业化运营提供重要支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B
答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时代必答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农村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经过75年的奋斗,如今旧貌换新颜,变化翻天覆地。全市农林牧渔业年产值超630亿元,增速常年保持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实现薄弱村100%“摘帽”,行政村一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超50%。全市所有村庄已完成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任务,93%行政村实现美丽宜居……
多年来,荣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的市农业农村局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用实际行动答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道时代必答题,让农业农村成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绘就强村富民新画卷
走进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新会区大鳌镇,数以千计的虾塘星罗棋布,每年供应着珠三角半数鲜活南美白对虾。
作为西江冲积而成的江心岛,大鳌最初因孤岛地理交通不便,农民日子艰苦,彼时人人都说最穷“大鳌尾”。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市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鳌随即引进南美白对虾推广养殖,“虾”路相逢闯出宽广天地。
“我是全镇最早的一批水产养殖户,刚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真的就富起来了。”大鳌资深养殖户卢月荣见证了对虾产业的快速崛起。如今,大鳌超过一半常住人口从事水产养殖,渔业产值达14亿元。顺其自然,农民日子变好盖起栋栋“虾楼”,乡村经济水平节节攀升。2023年,全镇16个行政村平均集体收入突破1000万元。
放眼广袤农村大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大鳌的喜人变化是一个缩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推动全市相对贫困人口16659人全部高质量脱贫。完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省级试点任务,推动成立强村公司(富民工坊)123家,成功探索五种类型12种实践模式,全市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10万元。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带动、全面参与的良好风尚是解题之要。2019年起,市农业农村局“接棒”成为一年一度“6·30”活动的牵头单位,全力打造江门参与面最广、惠及范围最大、社会效益最好的助力乡村振兴平台。
2021年至今,“6·30”活动坚持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汇聚社会各方力量。2023年起,“6·30”活动重心从扶贫济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去年筹集善款近3.5亿元,创造历史新高,支持1400多个慈善公益、乡村振兴项目实施,直接受益群众超过30万人次。今年续创历史新高,募集认捐善款合共超5.3亿元,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各方资源。”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蝉联“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榜首,拥有溯源“身份证”、文化传承“博物馆”、专属储存“休息室”、特色金融“陈皮贷”等诸多“周边”……近年来,新会陈皮依托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江门一张亮眼的“土特产”名片,入选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培育农业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目前有地理标志产品16个、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个,居全省前列,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越来越充足、越来越丰盛。
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是产业振兴的必经之路。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多年来保持在99%以上。我市将“打造好‘江门优品’”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打造“江门优品”市县镇三级行政区品牌矩阵。今年8月10日,首家“江门优品”形象店在《狂飙》电视剧热门打卡地蓬江区仓后路正式开业。
全产业链理念做好“土特产”文章,是构建展现江门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关键。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全面推行农业产业“链长制”,2021年起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加快陈皮、大米、鳗鱼、茶叶、马冈鹅、禽蛋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六大产业链总产值达696亿元,实现三年翻番目标。
同时,我市瞄准特色引领、市场导向、差异发展方向,累计创建国家级广东丝苗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及13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台山蚝为重要融合发展区域的广东省生蚝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立项名单。加快建设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市,建成下水省内首个入级中国船级(CCS)的大型养殖装备“台山1号”,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152个。
建设宜居宜业美好家园
身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国家5A级旅游景区内错落有致、中西合璧的百年碉楼群熠熠生辉。荣获世界景观建筑奖(小建筑类别)金奖的祖宅村旅游厕所化腐朽为神奇,广东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蜿蜒串联,先锋书店华南首店重塑传统粮仓为前卫的公共文化空间,碉庄写生基地、慧园生态农场、五十三度竹下民宿等乡村业态百花齐放。
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变化的最直观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强亚故事在侨都大地遍地开花。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环境整治行动、“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3+2”行动(“廊道”整治)等多管齐下,全市所有村庄已完成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任务,93%行政村实现美丽宜居,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0.3%,超33%的公厕有群众参与管护。
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一步一景,深藏蔡李佛拳“一招一式”,“武”动了乡村振兴一池活水;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东南亚风情园和归侨文化博物馆吸引游客竞相打卡;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拥有“千年古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基层民政示范村”等9项国家级招牌,名声在外……展望侨都大地,和美乡村“施工图”正逐步变成宜居宜业“实景图”。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我市进一步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深化打造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已布局产业项目52个、开发乡村旅游点56个,51个村庄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完成全市1056个行政村村庄分类,123个行政村已开展村庄规划优化提升编制,乡村规划师实现镇级全覆盖。
乡村绿化是绿美江门生态建设的最大增量,关乎农村生态环境提质,关乎群众生活幸福。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还大力开展村庄绿化指导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