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被杀,中东局势近日持续升级。以色列军方9月29日袭击也门胡塞武装控制的港口和发电站等目标后,10月1日宣布对黎巴嫩南部的真主党目标进行地面打击,2日空袭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和叙利亚。为回应以色列近期一系列行为,伊朗1日晚向以色列大规模发射弹道导弹。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4日表示,伊朗未来仍可能适时回击以色列。
伊朗和以色列“掐”了起来,中东局势会否乱上加乱?分析人士指出,中东局势过去两周急转直下,呈现多点蔓延态势,外溢效应日趋显著。中东地区爆发全面战争的风险增高,后续发展将主要取决于以色列下一步的行动。
文/新华社 中新网 图/新华社
战事呈愈演愈烈之势
自今年9月黎巴嫩发生通信设备爆炸事件后,黎以冲突陡然升级。
以色列连续“定点清除”包括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在内的多名真主党高层人物,以军1日凌晨发表声明说已开始在黎巴嫩南部边境地区对黎真主党目标进行“有限地面行动”,此后对黎巴嫩进行地面打击和空袭。
黎军方消息人士2日透露,黎真主党当日上午与进入黎巴嫩南部边境地区的以色列突击队发生激烈交火。以军于3日凌晨又空袭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一处卫生设施,导致至少6人死亡。以色列国防军4日发表声明称,以空军3日根据情报打击了贝鲁特的一个区域,真主党通信网络负责人穆罕默德·拉希德·萨卡菲在空袭中死亡。
当地时间4日晚和5日凌晨,以军与真主党在黎南部地区继续激烈交火。真主党方面称以方进攻被击退,另有以军人员伤亡。
与此同时,多国陆续撤离在黎本国公民。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1日晚发表声明说,伊朗当晚向以色列发射弹道导弹,以报复以色列近期的一系列行为。据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伊朗1日晚发射超过200枚导弹,并首次使用法塔赫高超音速导弹。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称,伊朗的袭击是一次“严重而危险的升级”,以色列将对伊朗袭击进行回应,时间和地点将由以色列决定。
此外,以军9月29日大举奔袭也门胡塞武装控制的港口、发电站等目标后,10月2日空袭加沙地带和叙利亚。也门胡塞武装控制的马西拉电视台4日报道说,美国和英国战机当天对也门首都萨那发动4次袭击,目标是位于市中心的军事维修设施。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以军多次以打击伊朗军事设施为由空袭叙境内目标。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以色列对叙境内目标的袭击更加频繁。
伊拉克拉夫德传媒与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阿里·穆萨指出,以色列目前与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也门胡塞武装等多方作战,战事已呈愈演愈烈之势。
伊朗:将来如果有必要的话还会这样做
本轮巴以冲突以来,以色列对伊朗的对抗姿态愈发有升级之势。
4月1日,以军空袭了位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领事部门建筑,造成包括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高级指挥官扎赫迪及其副手拉黑米在内的16人死亡。
4月13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在霍尔木兹海峡扣押了一艘货船。尽管该船只在葡萄牙注册,但所属船舶公司的主要股东是以色列人。4月14日,伊朗又动用大批无人机和弹道导弹、巡航导弹,袭击以色列军事目标。
5天之后,伊朗境内目标遭遇空袭,尽管以色列并未正面回应,但美国广播公司等多家媒体报道称,这次袭击“正是以色列所为”。
不过,4月份的冲突虽然看起来激烈,双方回应还算点到为止。相较于以色列,伊朗更为克制。
伊朗没有选择打击以色列境内的民用目标,只是袭击了地处偏远的军事目标,随后又很快在社交媒体上表态称,“合法反击已经结束”。伊朗这种相对冷静的态度,使得两国间的紧张局势没有进一步升级。
10月1日晚伊朗的报复行动,源于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在伊朗遭暗杀。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称,“在长时间的自我克制下”,在哈马斯前领导人哈尼亚遭暗杀后,伊朗进行了本次防御。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哈尼亚之死对伊朗来说是奇耻大辱”,对伊朗革命卫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正是革命卫队负责保护哈尼亚。
针对1日晚的袭击,CNN指出,这次袭击是4月份伊朗对以色列袭击规模的两倍。如果说上一次袭击是为了效果而非影响,那么这次似乎有所不同。这次袭击发生在以色列宣布对黎巴嫩进行局部有限的地面行动后数小时,在伊朗看来,以色列此举是局势的重大升级。
不过,有媒体分析认为,伊朗不会落入圈套,给以色列将美国拖入战争提供诱饵或弹药,那将对以色列有利,而非伊朗。
实际上,无论是2020年伊朗首席核物理学家法赫里扎德遭遇暗杀,还是2024年4月以色列对伊朗驻外使馆的袭击,伊朗在回击时应当都考虑过这个问题。伊朗政府的发言人当时就曾说过,伊朗不应该因为核物理学家遇害放弃外交努力,不能中计和“落入圈套”。
因此,伊朗虽然已经实施了报复手段,但后续大概率还会是有节制的。这次袭击,伊朗也仅将以色列的军事和安全设施作为伊朗防御性导弹行动的目标。
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广播电视台报道,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4日在德黑兰主持仪式悼念日前遇袭身亡的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他在发表公开讲话时说,伊朗的敌人也是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拉克、埃及、叙利亚和也门的敌人。敌人同时采取心理战、经济施压和暴力手段,如果这套手段在一个国家取得成功,他们就会施加给另一个国家。他呼吁每个不想被压迫的国家必须团结一心。
哈梅内伊表示,伊朗武装部队1日晚对以色列的军事打击行动是对以色列和美国所犯罪行的“最小惩罚”。他说:“将来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还会这样做。”
地区动荡不断扩大
据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2日发布的数据,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4.1万巴勒斯坦人死亡、逾9.6万人受伤。
黎巴嫩政府数据显示,近一年来,以色列对黎巴嫩的持续袭击导致黎方超过120万人流离失所,近2000人丧生。
自从黎以局势急剧升级以来,黎巴嫩民众伤亡人数迅速增加。在首都贝鲁特和其他城市,医生们已经不堪重负。世界卫生组织3日表示,在过去24小时内,黎巴嫩有28名医护人员在冲突中丧生。世卫组织同时表示,目前黎巴嫩的大多数医疗机构仍在运作,但如果局势继续升级,这些医疗机构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联合国难民署官员鲁拉·阿明4日说,黎巴嫩近900个安置所中的大多数已处于满员状态。为躲避以军袭击,越来越多黎巴嫩人选择露宿街头、公园或海滩。阿明说,联合国正与黎政府合作,寻找更多可安置避难人员的场所。
分析人士指出,中东局势动荡加剧,究其根本是因为以色列右翼政府出于国内政治利益执意推行军事行动,美国又对以色列提供无限支持。
美国总统拜登2日表示,伊朗袭击以色列的行为是“过激的”,七国集团将会对伊朗实施制裁。美国不支持以色列将打击伊朗核设施作为报复行动的一部分。
约旦政治分析人士马什胡尔·阿布·伊德认为,以色列持续在加沙地带开展军事行动,现在又开始转向黎巴嫩和伊朗,企图以美国标准建立中东秩序,这是地区局势恶化升级的原因。
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教授约拉姆·梅塔勒说,以色列现任领导层依赖于一个从持续升级的敌对行动中获取政治利益的联盟,内塔尼亚胡政府将冲突视为加强民族团结和转移对国内争议问题注意力的手段。美国政府目前对以色列决策的影响力有限。以色列军方将目前局势视为一个难得的机会,希望能消除巴勒斯坦各组织和黎巴嫩真主党带来的威胁。
“约旦24”网站主编巴塞尔·阿库尔说,美国对以色列提供的政治、军事及外交支持使以色列不断以武力攻击邻国,导致冲突延宕不断。
多方呼吁避免爆发全面战争
联合国安理会2日就中东局势召开紧急会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黎巴嫩局势令人担忧,绝对有必要避免爆发全面战争,否则将产生深远而毁灭性的后果。
古特雷斯说,自去年10月以来,黎以边境“蓝线”地区交火的范围、深度和强度都有所扩大。自他一周前向安理会通报黎巴嫩局势以来,黎巴嫩局势变得越来越糟。黎巴嫩真主党和其他非国家武装团体与以色列国防军几乎每天都在交火,一再违反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
古特雷斯对伊朗1日向以色列发动大规模导弹袭击表示“强烈谴责”。他说,这些袭击无助于巴勒斯坦人民的事业或减轻他们的苦难。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表示,当前形势下联合国安理会有必要紧急采取行动,团结一致提出明确无误的要求,必须在加沙立即实现停火,必须推动黎以局势立即降温、停止暴力循环,必须全力防止战事蔓延,必须推动有关各方回到政治和外交解决的轨道。
但随后,以色列就宣布古特雷斯为“不受欢迎的人”,并禁止他入境。多国2日就此发声,反对以方做法,并坚定支持古特雷斯的工作。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俄罗斯呼吁中东冲突各方保持克制,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避免地区“滑入大战深渊”。
七国集团领导人2日就中东局势举行电话会议,表示危机仍有可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地区冲突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
新闻分析
以方决策决定走向
在伊朗对以色列发动弹道导弹袭击后,以色列称此次袭击越过红线,表示要让伊朗付出代价。美国阿克西奥斯新闻网站2日援引以色列官员的话报道,以色列报复行动的“所有选项都将摆在桌面上”,包括打击伊朗的核设施。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伊斯拉米2日说,伊朗武装部队已做好应对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的准备。
分析人士指出,伊朗此次打击以色列军事和安全目标,依然有所克制。今后局势如何发展将取决于以方反应。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巴勒斯坦研究论坛主任迈克尔·米尔施泰因表示,纳斯鲁拉被以军炸死一事严重损害了伊朗的形象和影响力。从德黑兰的角度来看,他们必须对以军袭击做出激烈回应。但与此同时,伊朗也在努力避免全面战争。
约旦通讯社前社长法耶克·希贾津指出,冲突是否会持续升级到全面战争,取决于以色列如何报复伊朗的导弹袭击,取决于黎巴嫩前线的局势。如果以色列不停手,局势将恶化。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范鸿达说,后续事态如何变化,关键在于以色列是否会激烈报复伊朗。但以色列清楚,如果空袭伊朗能源设施甚至核设施,等于对伊全面宣战。而伊朗有能力扩大打击范围。一旦伊朗和以色列发生全面战争,可能给两国乃至整个中东地区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这一点伊朗也心知肚明。
相关链接
伊朗、以色列
曾是亲密盟友
这个世界,似乎已经习惯看到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的剑拔弩张,平常“秀秀肌肉”,偶尔真的互相“打两拳”,也没有人感到意外。但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多年前,这两个国家曾是亲密盟友。
以色列在二战后建国,当时伊朗由巴列维王朝统治,两国都是西方盟友,且与周围的阿拉伯诸国关系紧张。在这一背景下,以色列与伊朗迅速成为亲密盟友。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据《耶路撒冷邮报》披露,当时以色列担心伊拉克取胜鼓舞了阿拉伯民族主义,对以色列构成更大的威胁。在以色列的游说下,美国默许以色列向伊朗提供美制武器及部件。
特拉维夫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1981年到1983年期间,以色列对伊朗军售总额大约有5亿美元。
但以利相交,利尽则散。随着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相继结束,伊拉克国力大伤,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减少,两国的亲密关系逐渐褪色。以色列其后将伊朗视为最大威胁,配合美国向伊朗施压,伊朗当局则一直坚持否认以色列的政策。2005年,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后,采取了更加强硬的对以姿态,双方矛盾迅速升级。
而伊朗核科学家遇刺及核设施等敏感目标遭袭,使伊朗对以色列的仇恨不断加深。
叙利亚内战爆发后,伊朗趁机加强在叙军事存在,而以色列则频频发动空袭,打击叙境内疑似伊朗军事目标。作为回击,伊朗加大了对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等反以武装派别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