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应聚焦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沙湖镇中心小学立足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优化竹编劳动课程的策略,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恩平市沙湖镇中心小学 冯俊荣
把竹编融入劳动教育课程
把竹编劳动融入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动手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从而有助于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可以依托地域文化开发课程资源、营造实践情境、跨学科融合、强化家校合作、建立竹编工坊平台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以期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竹编劳动课程与核心素养培养紧密相连,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竹编课程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与手眼协调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策略,为其未来的成长之路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课程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动手编织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三是竹编劳动中的团队协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沟通技巧,更在无形中强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优化竹编劳动课程?
立足地域文化,开发课程资源。立足沙湖镇的地域文化,我们深入挖掘竹编资源,将其融入劳动教育课程,恩平市沙湖镇南平小学的做法便是个中典范。依托周边丰富的竹林资源与竹编传统,该校创新性地开设了竹编工坊,设置竹编、竹雕刻等特色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还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思维。
营造劳动情境,深化课程体验。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我们精心营造竹编劳动情境,融合校内外资源,以“竹”为媒,弘扬竹文化,让校园充满竹的韵味。通过个性化分层教学,低年级启蒙藤编,中年级掌握基础竹编技艺,高年级则深入探索复杂竹艺,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兴趣与创造力。
实施学科融合,拓展课程范围。实施跨学科融合,我们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精神,将竹编劳动课程与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巧妙结合,挖掘跨学科融合的契合点。如,在竹编教学中融入3D打印技术,先尝试使用3D打印笔制作,然后逐步使用3D建模和整体高阶打印工艺,学生运用现代科技工具辅助传统技艺,创造出既承载传统韵味又展现创新精神的竹编作品如小滚灯挂件。
强化家校合作,共促课程常态。构建联动机制,家长成为同学们的学习伙伴,助力材料准备与安全监督,营造家校共育氛围。创意作业促亲子互动,共探竹编文化,增进家庭和谐与传统文化体验。
依托竹编工坊,强化劳动教育。学校建立竹编工坊作为劳动教育的基地,并成立学生社团,提供资源空间,确保竹编教学高效开展。学校定期在工坊内举办作品义卖与展览活动,锻炼学生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学以致用。
通过实施上述有效策略,竹编劳动课程在沙湖镇中心小学劳动教育中的融入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策略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更在实践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