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仓东Talk:侨乡村落与世界的对话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4 年 10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平市塘口镇仓东村在江门众多侨乡村落中并不是最突出的那个,然而,这里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却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文化遗产爱好者、研究者、参与者
仓东Talk:侨乡村落与世界的对话

“仓东计划”不仅希望把遗产保护好,还希望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保留下来。
仓东遗产教育基地成为人们了解侨乡历史文化的一个平台,经常有人来这里参观学习。
黄植良(穿白衣服者)在“仓东Talk”活动期间,和现场参与者互动。 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供图
伍健文(穿黑衣服者)在活动上讲述缠枝花青花双喜碗的故事。 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供图

    没有讲座课酬,还要自己负责来往交通费,但是,黄植良还是在周末不辞辛苦,从外地来到开平市塘口镇仓东村。他还托人专门从美国的大学图书馆里借出广东报业先驱、中国人最早编纂英汉词典的学者邝其照编写的《字典集成》英语学习字典,并邮寄到仓东……

    黄植良是邝其照的外曾孙。在10月19日下午举行的第九期“仓东Talk”活动中,作为主讲人,他以“五邑华侨先驱——晚清改革家邝其照”为主题,讲述了自己所研究、了解的邝其照及其对后人的影响。活动参与者不仅了解到邝其照在推动新式教育、社会进步等方面的贡献,还深刻感受到邝其照作为一名早期华侨社会改革家的家国情怀。

    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仓东Talk”已经举办9期。包括黄植良在内,10余位来自海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行业从事者、艺术家、非遗工作者等应邀作为主讲人,与活动现场和线上参与者对话,一起分享、感悟侨乡故事、文化遗产故事、华侨华人家族故事。

    仓东村,在江门众多侨乡村落中,并不是最突出的那个。然而,这里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却吸引众多海内外文化遗产爱好者、研究者、参与者,而且还是义务前来。“仓东Talk”的成功,对江门市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有着怎样的启示?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严建广(署名除外)

    A 从同仁分享到海内外乡亲互动

    今年1月,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开启了“仓东Talk”活动,并在当月举办了第一期。这是仓东计划十五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筹办‘仓东Talk’主要因为过去15年来,有成千上万的学生从不同国家、不同学校来到仓东,后又各奔东西。如今,回顾15年来仓东走过的道路,我们想邀请一些曾经的仓东人回来,与我们一起共话当年,分享仓东与他们之间的缘分。也许,他们的分享可以给年轻的学生和学者带来思考。这是我们的初衷。”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仓东Talk”倡议者谭金花说。

    第一期活动的效果远超预期。“没想到,那场活动竟然吸引50多位来自广东各地,对遗产、对社区营造有兴趣的同仁来到现场。这也给我们继续举行‘仓东Talk’增强了信心。”谭金花说。

    而随着活动的持续开展,参与“仓东Talk”的主讲人和分享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参与活动的对话人中,有来自学术界的大咖,如第四期主讲人伍颖华,是美国格林奈尔大学人类学助理教授、博士,第七期主讲嘉宾余全毅,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UBC圣约翰学院院长;有文化遗产爱好者,如第六期主讲人之一伍健文是台山市台山玉协会会长,他对江门本土缠枝花青花双喜碗颇有研究;有华侨先辈、华侨家庭、华侨家族史研究者,如第五期主讲人余薇芳,她研究家族历史数十年,并通过对家族史的研究,了解了大量北美华侨的历史和故事。

    而这些主讲人中,多数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华裔。伍颖华博士是美籍华裔,林爱莹是美籍华裔,余薇芳是加拿大籍华裔……对话主题也从主讲人与仓东之间的故事,扩展至包括侨乡故事、华侨华人家族故事、文化遗产研究教育传播等。

    “‘仓东Talk’从同仁之间的交流平台,逐渐发展为海内外乡亲互动的平台。”谭金花说。

    B 普通人视角里的侨乡故事

    回顾过去9期“仓东Talk”的对话主题,讲述家族、家人、个人的故事、经历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第九期活动中,黄植良以“五邑华侨先驱——晚清改革家邝其照”为主题,讲述了自己所研究、了解的邝其照及其对后人的影响。

    第五期活动主讲人余薇芳是一位英文书籍编辑和教华侨移民英语的老师。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她从自己家族历史和相关研究中了解了大量北美华侨历史和故事。在当期活动中,她以“华侨家庭故事分享”为主题,讲述了自己父母移民海外创业的故事。

    第三期“仓东Talk”主讲人林爱莹,是江门市唯一一座蓝色琉璃瓦祠堂——德循林公祠现任业主。活动中,她以“寻根之旅中的遗产重生”为主题,讲述了家祠的修复经历,以及家祠对她们家族和后人的影响。“从只身来到江门,到与参加祠堂修缮的朋友结下友谊,这段寻根之旅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华裔身份感到自豪。”林爱莹说,“德循林公祠留住了我们的‘根’。”而自从德循林公祠完成修缮并成为“仓东计划”的第二个基地以来,林爱莹和家人多次回国探亲或参与相关活动,与家乡的沟通更加紧密。

    在第九期活动中,一位现场参与者问谭金花:“他(黄植良)为什么讲述家族历史,他为什么会有兴趣研究自己的家族历史?”谭金花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每个人的故事都那么突出。我们更多人是普通人,然而,历史由无数普通人的故事构成,社会发展是无数普通人推动的,每个家庭都值得挖掘和研究。通过对他们的挖掘和研究,保存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

    “他们的家族、家庭、个人故事,和那些有巨大成就、影响力的家族、家庭、个人故事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我每次听到都特别感动。”多次参与“仓东Talk”的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工作人员常浩说,“就像我们身边很多人,他们虽然可能有贡献、有付出,但是和‘大人物’相比,好像太普通,所以,其他人并不怎么知道。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评价。把普通人物的故事讲出来,让听的人可以放在历史的长河里了解,见微知著。”

    正如一位多次到现场参加“仓东Talk”的台山听众所言,来“仓东Talk”,是兴趣使然,无关职业、无关功禄,只是身为台山人,想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真实的华侨历史,了解脚下这片土地以及祖辈远赴重洋的那片土地。

    C 历史研究与侨都建设的交融

    “侨”是江门最亮眼的名片。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江门被赋予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使命。

    作为江门市委“六大工程”之一,“侨都赋能”工程提出,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提升“侨都”中华文化交流传播功能。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江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心怀感恩,立足江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更好凝聚侨心侨力侨智,推动“中国侨都”赋能升级,在联系服务全球6000多万名华侨华人中体现“侨都”担当。

    “侨都江门与世界的联系不仅有历史上的联系,还有当今的联系。我们研究以前的人、以前的故事和以前用过的物件,就是为了了解前人的生活,从而更好地建立海外华侨华人对于故乡的情感,建立他们对于故乡的自豪感。”谭金花说,“‘仓东Talk’为侨乡历史研究与今日侨都建设的交融提供了一个平台。”

    2015至2017年,伍颖华曾作为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跟随导师芭芭拉·沃斯教授到仓东村进行铁路华工历史文化项目的田野调查工作。“在仓东的研究逐渐激发了我对家乡的浓厚兴趣。我以家乡的调研成果作为博士毕业论文,工作以后还带领团队回乡开展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之根和体验祖先的生活。”她说。

    在“仓东Talk”中,伍颖华分享了自己和团队关于北美铁路华工的研究,证实北美铁路华工对美国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她以亲身经历讲述如何通过学术探索加强自身身份认同的过程,这份独特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她对家乡的热爱。“对历史的研究,让我对自身身份有了更多的认同,我也希望通过自己对华侨历史文化的研究,让更多华侨华人后代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根之所在,树立自豪感与归属感,从而更加自信。”她说。

    D 在地文化建设与理论研究的互动

    在第八期“仓东Talk”活动中,作为主讲人,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美国常春藤盟校之一)助理教授王佳静以“美国洛杉矶华人移民的养猪历史及其在排华时期的应对策略”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和团队通过分析考古沉积物中猪牙齿上的微化石,研究当年洛杉矶唐人街的养猪方法,从生产方的角度,阐述“排华法案”时期,华工在遭受歧视、挤压的社会中艰难谋生的故事。

    仓东遗产教育基地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道,与之前的活动相比,第八期“仓东Talk”的参与者比较少。“也许是那次的主题太小众了。但是,听完她的分享,我们才明白她的研究多么有意义。她的研究方法给了我们这些从事文化历史研究、遗产保育的人不少启发。”谭金花说。

    王佳静长期从事考古研究与田野调查,留学期间的见闻与所学,让她敏锐地捕捉到利用残留物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她不仅率先在陕西米家崖遗址找到5000年前中国人酿酒的证据,还在浙江桥头遗址找到更早的证据——9000年前的中国南方也存在饮酒的习惯。

    “‘仓东Talk’不是纸上谈兵,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分享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推广文化遗产保育的理念、方法,为江门本地研究者提供一个拓宽学术视野的机会,培育既扎根本土又有国际视野的侨乡人文精神。”谭金花说。

    在第七期“仓东Talk”中,余全毅分享了加拿大唐人街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经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在读生余美凤分享了数字媒体在展现加拿大华人故事方面的应用。第六期活动中,伍健文讲述了他多年的收藏经历,清晰梳理缠枝花青花双喜碗的历史,及其文化寓意等。

    在谭金花看来,“仓东Talk”也是一个在地文化建设与理论研究的互动平台。“‘在地感’的意思是人们来到这里感受到自己的地方文化,感受到地方精神。”她补充道。

    2009年,谭金花和团队在仓东村开始建设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启动“仓东计划”,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传统乡村保育与活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致力于文化遗产知识的传播和人才培养。到今年,“仓东计划”已实施15年。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以民间力量为主,把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作为发展目标,充分发动社会各界,鼓励公众参与,形成遗产保护、遗产活化利用、遗产教育的共同体。“比如村里的小路怎么修、花怎么种等,都要听取村民意见,不仅是把遗产保护好,还要让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保留下来。”谭金花说,“村民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15年来,“仓东计划”团队一直在通过各种遗产体验和研究活动,面向社会播种遗产保育的种子。仓东遗产教育基地201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202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评为“全球十大遗产教育创新推荐案例”。

    正是因为不断探索学术研究的在地化和多元视角,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吸引了众多海外华人、外国友人、本地文化爱好者以及相关学术研究者的关注、支持。

    9期活动办下来,“仓东Talk”的尝试,让谭金花和她的团队发现,学术在地化展示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来这里参加活动的嘉宾都有着共同的理念,都是义务参与。没有交通费、授课费,他们仍愿意来,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相信,随着更多人了解仓东、了解侨乡,会有更多人参与进来。”谭金花说。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