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黄胜
从新会区大鳌收费站出发,沿着笔直的大路驶向大鳌镇中心,道路两旁一排排以白色为主色、黑色为配色的农房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引人注目。很难想象,一年多前,这里曾是另一番景象:沿途不少房屋外立面掉漆、脱落,搭建的铁皮棚五颜六色、四周杂草丛生……如今,简洁又现代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新会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农房风貌品质提升的喜人成果。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
“现在建农房,政府不但免费提供房屋设计,还有专业的技术指导上门。”黄叔高兴地说。今年,新会区大泽镇、睦洲镇各有一位村民在新建农房时享受了该服务。
去年以来,新会区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因地制宜出台《新会区农房风貌管控提升行动方案》,编制《新会区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指引》,确保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工作有章可循。
同时,新会区还积极组织开展乡村建筑工匠培训班,发动超100名乡村工匠参加培训,以“线上学习+实操培训+现场考核”的方式,全面提升农村建筑工匠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走进新会区大鳌镇新地村,从前的老式民房经过修缮活化后,成为现代、整洁的乡村特色风景线。
“买了些盆栽,想装点下屋后的小院。”记者采访时,村民可姨正在自己的小院忙碌着。
“以前屋后这一片荒地杂草多、蚊虫多。我们不知道怎么利用,就用来堆放杂物了。去年,政府帮我们翻新了房屋外墙,清理了周边的杂草和垃圾,将荒地打造成了小花园。”可姨笑着说。
“工作刚开始推进时,有不少村民心存疑虑,担心自建的铁皮棚被拆除后会影响生活。我们发动村里党员带头,上门跟村民讲解政策。随着项目推进,附近的村民看到成果,都主动跑来村委会,询问什么时候轮到他们家。”新地村村委会副主任黄少全笑着告诉记者。
现代化手段来助力
跟随村干部的脚步,记者来到一座正在施工的三层楼高白色建筑物前。
“这是我们与本地企业——中集模块化建筑有限公司合作,利用模块化建筑模式建设的新村委会大楼。”黄少全介绍。
据悉,该村旧的村委会办公楼从上世纪90年代初使用至今,空间狭小,已难以满足日常办公以及举办活动等需求。同时,村委会隔壁是一家公立幼儿园,上下班时间很拥堵,许多村民反映到村委会办事很不方便。
“经过斟酌,我们选择了本地企业的技术。模块化建筑具有作业时间短、价格低的优势。一般的民房建设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使用模块化建筑只需要半年左右。同时,造价比一般民房建筑低近25%。”黄少全表示,目前村委会新大楼已进入装修阶段,计划今年11月底验收。
无独有偶,睦洲镇在中阳高速沿线采用了无人机拍摄、实地摸排的方式进行排查,摸排出东环沙村需要微改造农房3间。该项目总投资10万元,改造面积600余平方米。目前已对农房进行重新批荡扇灰、喷漆等,通过房屋外立面改造,确保房屋风貌与睦洲整体农房风貌保持一致。
“四沿”区域变美了
“四沿”区域(沿重要交通线、沿重要风景区、沿市际边界廊道、沿城市周边)环境整治是农房风貌品质提升的重点。
今年新会区对中阳高速(新会段)沿线房屋风格突异、残旧、破败情况进行了排查,建立了整治台账。该区根据《广东省存量农房外立面改造技术指引》《广东省乡村风貌修复提升指引(试行)》要求,对沿线镇开展房屋风貌提升整治工作进行指导。
“三江镇五四村祠堂外墙翻新共整治面积约330平方米,项目于今年9月底完工。祠堂翻新后,配合村内小公园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形成了村居新风貌,优化提升了高速沿线风貌景观。”五四村村干部汤荣就说。
崖门镇则把“微改造”效果良好的崖南社区街道农房作为农房“微改造”示范带,在全镇进行推广。
“经过摸底排查,新会区共有2311栋农房纳入农房风貌品质提升重点任务清单。其中,‘四沿’区域占352栋。我们计划今年底前完成‘四沿’区域所有农房风貌品质提升,目前已完成264栋,完成率达75%。”新会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梁安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