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荣
“叮咚,叮咚……”午休起床的闹铃刚结束,我正准备起床,几条急促的微信信息声接二连三地敲开我的心门,心里一紧,该不是男生宿舍又闹什么“妖娥子”了。
打开信息,果不其然,是生活老师的信息——“梁老师,你们班的小蔡和小伍不午睡,躲在卫生间里玩了一个中午的泡泡……”
信息还没看完,一个短视频发了过来,轻轻一点:两个小家伙把洗手槽的排水口堵住,倒上沐浴露,放水搅起一水槽像雪花一样的泡泡。只见他俩欢快地捧起泡泡,轻轻一抛,泡泡腾空而起,在小阳台上快乐地舞蹈……看着视频里的小淘气包,我想起儿时玩肥皂泡的情景。
儿时,在乡下,我们也常常“偷”玩肥皂泡。那时候,我们是用肥皂洗衣服,家里生活拮据,新买的肥皂,母亲是不许我们拿来玩肥皂泡的。用得所剩无几,母亲也会千叮嘱万嘱咐别浪费,最后还严肃地说:“这些肥皂还够你们父亲用来蘸水调糊,刮胡子用。”有时候,我们偷偷掐下指甲那么大的一丁点,也被精打细算的母亲发现,她会因这一丁点肥皂数落我们好几天。因此,吹肥皂泡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奢侈的一件事情,只能偷着玩。
终于,母亲要出门走亲戚了,这一走就是好几日,我们可开心了。中午回家吃饭,肥皂往口盅里一抹,刮下一块指头厚的肥皂,迅速加水搅拌融化,从用禾把草做成的扫把上折根稻草当吹管,跑去找小伙伴们比赛吹肥皂泡。
上课的铃声把我和孩子们带入了冰心的《肥皂泡》里,我灵光一现:
“同学们,为什么作者选择在雨天里吹泡泡呢?”
“因为雨天没什么事可做。”
“因为雨天空气湿度大,泡泡不易破裂……”
“是啊,气候环境非常重要,如果冰心当时在学校里,住在集体宿舍里,她会不会在宿舍里玩肥皂泡呢?”我接着问。
“不会!”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道。
“为什么?”我继续刨根问底。
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宿舍的活动空间有限,不利于玩肥皂泡;有的说宿舍是公共场所,玩泡泡会影响他人休息;有的说宿舍是休息的地方,不是玩的场所……
“是啊!宿舍是休息的地方,不是娱乐场所……”见小蔡和小伍在同学们兴致勃勃的讨论声中低下了头,我接过了孩子们的讨论,强调道:“在宿舍,我们要遵守规定,我们要好好休息,我们不能影响他人休息,更不能在宿舍里玩游戏。”
说着,我又悄悄地瞄了一下小蔡和小伍,他们的头埋得更低了。
“有湿度,有风,有更大的空间,泡泡就能吹得更大,飘得更远……”我微微一笑,话锋悄然一转,继续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冰心奶奶的童年记忆里,一起在字里行间了解肥皂泡的制作过程,一起体会肥皂泡里的童年乐趣。
言语间,我用孩子们的大智慧进行了一次正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