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藤在人间
那时北街
金秋 蔗香浓
立冬
中国画《秋色》(68x136cm) 黄驱胜 绘
父亲的锄头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1 月 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时北街

李钊

    在江门工作生活十几年,早已习惯在日落时分到北街走走看看。

    在江门的地图上,这条街道早已更名为“海傍街”,但在许多老江门人的心中,这条街却是永远的“北街”。是因为旧时的繁华,是因为过往的记忆,还是因为曾经的故事?谁也说不上来,只是这名字一直刻在老江门人的心里,不曾忘却。

    曾听老江门人说起过:北街,是江门近代史上无法忽略的地名。甚至可以说,江门城从这里走来。听完后,我却并未当真。对于我这个新江门人而言,看到的是一个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新江门、新北街。“那时北街”的景象,于我而言,是陌生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张北街的老照片,因为年日已久,照片变得很模糊,仔细看上多遍,才依稀看到“那时北街”的景象:西江上,满载货物的洋船和小舟不断地驶往码头;江堤上,一排整齐划一、充满西洋建筑风格的骑楼间,那些商铺老板正在热情地招呼着络绎不绝的顾客,有大声叫卖的,有讨价还价的,还有迎来送往的;码头上,一个穿着讲究、身形略显臃肿的中年人,在指挥着十几个苦力从船上将一箱箱货物卸到码头;各色各样的洋货堆满了码头上,两个戴着圆帽、留着八字须的洋人站在边上,看着装满货物的洋船和舟楫,窃窃私语着。透过这张照片,我隐隐感觉自己触碰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但具体是什么,却说不上来。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收集“那时北街”的资料,让那幅旧时景象一点一点丰富起来。

    最初的北街很荒凉。在1897年以前,“北街口”(江门河与西江合流处南岸有一村庄名叫北街村,因而江门河口便叫北街口)虽然“江面开阔,上可通三水、梧州,下出磨刀门可达澳门,经横门可往香港,入江门水道又可往三埠”,但在那时却并未显现出它应有的价值。有的只是附近乡民在河滩上开辟出的一片桑田,桑田里零星散布着乡民为避雨歇息而搭建的几间茅舍,偶尔传出的鸡鸣狗吠声,为寂静的桑田添上几分生动。

    历史,有时让人很无语。从18世纪中段到19世纪初,是中国饱受外国欺辱的黑暗时期,但北街口的价值却是在这时被人所认知,成为江门五邑创造辉煌、走向世界的开端。

    1897年,当《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在北京换文后,北街口来了一个陌生人——粤海关供事卢祥,这个陌生人从乡民手上租下一块桑田,建立江门上下客货口,修建了简易的海关办公、住宿用房。这时的北街口,白天会有旅人在此乘船走向远方,一到晚上依然冷清,只有江上那点点渔火给这块沉寂的土地带来一丝温暖。

    又是一个不平等条约!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又称《马凯条约》)的签订,让江门成为与广州、上海、天津一样,可以让各国自由行船、通商的口岸。江门上下客货口也升格为口岸,正式设立海关。两年后,江门关迎来首任税务司——梅乐和,这个有着深厚背景(总税务司赫德的亲侄子)和显赫未来(后任中国海关第4任总税务司)的英国籍中国公务员,在北街兴建了第一幢砖木结构的建筑——江门海关办公室,并带来一套相对完善的海关制度,江门关开始有现代海关的模样。

    那时的北街是热闹的。口岸的开辟和江门关的设立,极大促进了江门的水陆交通、对外贸易及商业发展。在《江门海关十年报告》(1904-1911)中曾有描述:每年从香港、澳门进口的布匹、糖、大米、火柴、石油产品、西药及医疗器材、成鱼海味品、五金百货等,源源不绝地通过江门流入珠江三角洲西沿各县;邻近各县生产的烟丝、茶叶、葵扇、蚕丝、鲜果、夏布等,又经江门这个口岸远销省内外及世界各地。也就在这短短几年间,江门拥有了水、陆巡警局、电报局、邮局等机构,开通了人工电报和水陆邮路,英、美、日等国商人在江门开办了十几家公司,英、美、加拿大等国教会也纷纷在江门开设教堂。仅在北街这块狭小的区域,便集中了亚细亚石油公司、天主教江门堂、基督教北街堂、仁济医院、启智学校等机构,那时的繁华可见一斑。尤其在新宁铁路建成通车之后,无数五邑人乘坐火车来到江门码头,再乘船前往广州和海外;在国外打拼的五邑人通过江门码头源源不断将水泥、钢铁和玻璃等物资运往家乡,创造了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在内的侨乡奇迹。那时的江门,渐渐成为“华洋杂处,商旅辐辏”的热土。

    那时的北街,是江门通向外面世界的“桥头堡”。以“金山客”为群体形象,勤劳善良的五邑人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以美孚、亚细亚为代表的外国公司在这里给充满智慧的五邑人带来新的商业经营和管理方式,以梁启超、陈少白为代表的有志之士从这里走向世界寻求强国之策,外籍人员、医生、神职人员聚集在这里,传递给江门新的消息和思想。“中国第一侨乡”——江门就像充满智慧的母亲,以包容的态度将外面的孩子迎进来,让五邑人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又以温柔的双手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让孩子在外界风雨中变得更强大。

    当我每天从海关大院走到北街街道上,看到大院里江门海关税务司公馆旧址、江门海关关税务司办公室旧址,周边的亚细亚石油公司旧址、天主教江门堂和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等旧址时,我脑中“那时北街”的景象越来越鲜活,甚至有种莫名的感动。但在某个深夜,一个念想突然跳了出来:在繁华的背后,那时北街也是悲伤的。

    也许,只有在江门造纸厂、江门新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江门玲新电话股份有限公司、遂昌火柴厂等企业在江门建成投产时;在陈宜禧等旅美华侨创建的全国最长侨办民营铁路新宁铁路在北街火车站拉响轰隆隆的汽笛时;在梁启超、司徒美棠、冯如、陈少白等五邑精英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声时……那时北街才轻轻拂去心中的忧愁,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清晨,我站在海关大楼前,低头细看现在的北街,已不见旧时景象,心中不免有些失望,而抬起头,看看海关大院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自豪感油然而生,再看向更宽广的五邑大地,一股欣欣向荣、蓬勃向上、更加包容、更为开放的气息让我豁然开朗,满心希望。

    迎着晨曦,我悠然前行,看那西江上舟船驶过,将微风拂动起的水波层层划开,掀起的水浪舒展着、翻滚着,层层叠叠、前仆后继拍向北街岸边那不知何时散落的碎石,而来自五邑各脉支流汇聚西江,正不知疲倦、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