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小”切口看江门发展“大”变化
江门举行庆祝第25个中国记者节活动
2024年江门市消防宣传月活动正式启动
18.3公斤“鱼王”拍出35万元高价
深化务实合作 促进互利共赢
致敬新闻前辈 畅谈从业感悟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4 年 11 月 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致敬新闻前辈 畅谈从业感悟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昨日,在江门庆祝第25个中国记者节暨吴冷西新闻实践主题沙龙活动上,与会新闻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大家或追溯报人报史,或讲述同行故事,或抒怀新闻理想……用这样的庆祝方式,指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新闻做好。

    江门不仅是中国著名侨乡,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名记者、名报人之乡。在吴冷西新闻实践主题沙龙活动上,与会媒体代表共同追忆、致敬新闻前辈,纷纷围绕吴冷西先生的新闻实践,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享交流。

    勉励记者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传统

    近代以来,大量侨乡先民漂洋过海,他们积极向家乡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中西方文化在江门激荡交融,海外盛行的报业文化也在侨乡生根发芽,这里先后孕育出30多位耀眼的名报人、名记者,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曾任中共中央三大媒体“第一把手”的媒体人吴冷西就是其中之一。

    吴冷西先生出生在江门市新会古井镇文楼村,曾任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广电部部长等要职。作为新闻界的老前辈,他将毕生都献给了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在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媒体管理和新闻实务等方面都拥有不凡成就。

    吴冷西先生的女儿吴丽元女士为此次交流活动精心准备了一段发言材料,发言中提到:“在座的新闻记者都是年轻一代,代表着新闻队伍的未来,希望你们努力奋斗,再接再厉,在新闻战线上开辟一片新的天地,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传统,在新时代续写新的篇章。”

    深耕本土做好内容生产

    吴冷西先生提出的“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写作八条原则”“全能记者”“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等观点对当代新闻工作者依然具有很强的研究学习价值。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江门分社社长朱伟良认为,要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做好内容生产工作,把握“时度效”,让党的创新理论传遍千家万户。简单概括就是三个方面:注重原创首发,要用更具深度、品质、增量的内容来传递价值,聚拢人心;注重融媒生产,聚焦改文风,创新话语体系和融媒表达相统一,让新闻作品喜闻乐见、有口皆碑;注重意识重构,从源头上树牢全媒体意识,音频、视频、动图等内容+技术方式都要协同发力,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可知可感可触及。

    “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在舆论引导中精准把握时度效。”广东广播电视台珠中江站站长韩晓飞建议,对江门而言,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哪怕是立足于“一村一品”的宣传,也要站在全国视野,准确理解、把握、传播国家提出的政策导向、发展方向。

    江门市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台长刘运华认为,“新闻立台”是广播电视的职责使命,也是广播电视的发展之基。只有深耕本土,做大做强做优新闻,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服务和文化享受的需求,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因此,要做到在内容生产上出新出彩,在舆论引导上积极作为,在视频制作上厚植优势,在对外传播中发力出圈,在媒体融合中强筋健骨。

    “主题报道的生动表达,一直是新闻报道领域最难啃的骨头之一。”江门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谷江民认为,新闻报道要立足“大题材、小切口”,将宏大叙事与鲜活切口结合起来,将重大主题与基层实践、百姓故事、具体案例结合起来,这是地方党报做好重大题材报道的重要路径。同时,要大胆创新,转变话语方式,深入基层一线,用小细节折射大主题。

    写好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

    当前,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是主流媒体面对的时代课题,技术变革也成为新闻工作者前行路上必须要审视和考量的一个维度。

    “国内一批主流新媒体平台陆续崛起,其共同点就是深刻理解和遵循了互联网发展规律,或者说具有了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围绕如何以用户思维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江门日报社总编办主任傅健分析认为,要全程关注,满足用户需求;深度服务,提升用户黏性;双向互动,优化用户体验;开放空间,让用户参与生产。

    “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江门市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负责人秦恒认为,全媒体记者必须坚守“用事实说话”原则,在坚守新闻职业操守的基础上,学会利用更多的信息化手段、数据分析手段和渠道信息收集意识等方式,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吴冷西先生提出的新闻写作要“真”和“严”,对新时代的新闻宣传工作仍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羊城晚报江门站站长陈卓栋认为,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业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与考验,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显得至关重要。“无论技术进步到哪个程度,无论对时效性要求多么高,一定要让年轻一代新闻工作者牢牢记住,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是媒体行业的生命线。”他说。

    “新闻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政策在地方实行的真实情况,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做出对群众有指导意义的新闻报道。”江门日报社全媒体采访中心首席记者陈敏锐表示,作为一线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基层一线,不搞清真实情况不罢休,不弄懂实际问题不收兵,稿件不仅要“上接天线”,更要“下接地气”,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