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罗霈
通讯员 蓬组轩
一座城市对待老年人的态度,映射出其人文温度,彰显了民生关怀,寄托着为民初心。
蓬江区作为江门市的中心城区,辖区老年人口占比较大。为切实做好老年人服务,近年来,蓬江区各级党组织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持续关注老年人需求,积极挖掘整合社会资源,坚持“政府主导、社区承载、兜底保障”思路,为辖区长者群体构建起有温度、有力度、有准度的“三有”养老服务圈。
让养老成为“享老”
蓬江区致力于集聚资源要素、丰富医疗康养服务,逐步打造区域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服务电话或微信,老年人的许多生活需求都能得到便捷解决。
环市街道江侨社区将高尔夫1号华府小区的养老服务与物业管理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物业+养老服务”站点,由物业经理担任负责人,客服前台担任“长者管家”,水电工、园林担任“长者使者”,保安担任“长者卫士”,社区民政专干和医院、中医馆、家政公司的专业人员等担任“养老助理”,提供为老服务政策咨询、居家上门等服务对接及其他专项服务。长者“下单”后,该站点将进行服务派单、跟踪,服务结束后进行电话回访,并定期对服务内容进行全面评估。
民以食为天,老年人助餐服务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蓬江区紧贴老年人最关切的就餐需求,创新助餐服务模式,积极吸纳餐饮企业加入“爱心餐饮”合作行列,稳步推动长者饭堂的可持续发展。
“这里的饭菜口味不油腻,让人吃得非常满足。”居住在甘化新村的老人们对于“益食堂”甘化站点的饭菜供应和就餐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甘化社区是白沙街道的一个典型老龄化社区,老年人对于助餐服务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目前,有近400名长者在‘益食堂’甘化站点办理了就餐卡,日均用餐人数约为100人次,居民的满意度非常高。”甘化社区党委书记蒋仲明说。
目前,蓬江区已经建立了近20个长者饭堂助餐站点,近30家爱心餐饮商家踊跃参与,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优惠套餐,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幸福滋味”,让养老成为“享老”。
让“夕阳”更加绚烂
长者饭堂提供多样且实惠的菜品,各级党群服务中心为长者们准备的“精神食粮”也十分丰富。
在各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多功能厅、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部分社区还积极挖掘“社区能人”潜力,成立社区“益家学堂”,通过联席会议的议事协商和“双向认领”服务项目,社区“大党委”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安排了包括民族舞、八段锦、书法、中医养生在内的多种课程,满足老年人在文化、体育、健身等多方面的需求。
江门开放大学与白沙街道携手共建,推动“红树林”学院进驻“蓬友圈”,并选派了优秀的教师资源,目前定期举办的课程和科普讲座已接近100堂,惠及群众上千人次,让“夕阳”更加绚烂。
在社区“大党委”成员的大力支持下,各社区通过与科普讲师团以及各类机构的合作,共享了优质教育资源,为居民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体系。特别是甘化社区科普大学,在2024年江门市终身教育周评选活动中表现突出,成功入选江门市2024年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在推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区方面所做工作得到充分肯定。
让“银龄”发挥余热
蓬江区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精神,认真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志愿服务平台和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白沙街道西园社区,退役军人张叔热情参与志愿服务,用真挚的话语向孩子们讲述抗战时期的历史和英雄事迹。他通过这些故事传递了深厚的爱国情感,并告诫孩子们要铭记历史,立志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未来接班人。与此同时,白沙街道雅怡社区的“五老”志愿者吴叔在暑期夏令营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包括朗诵、唱歌、硬笔书法、绘画和太极拳等,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为了进一步激发老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蓬江区在白沙街道等地试点推广了“爱心超市”这一社区基层治理的创新激励机制。该机制通过累积爱心积分来兑换商品的方式,激励老年志愿者们继续发挥他们的热情和活力,为社区基层治理贡献出宝贵的“银发力量”,让“银龄”发挥余热。退休老党员陈姨在使用爱心积分卡挑选“爱心超市”中的商品时分享了她的感受:“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能服务社会,还能通过积分兑换实用的生活小物品,这让我在参与志愿服务时感到更加有成就感。”
此外,各镇(街)还致力于推广优良家风,积极开展敬老爱老活动。荷塘镇以“百善孝为先”为宗旨,动员志愿者家庭参与各类活动,让老年人和孩童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体验传统节日的欢乐,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同时,该镇还组织了入户走访慰问活动,关注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状况,传承并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并鼓励每个家庭积极实践“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育儿、健康生活、邻里互助”的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共同营造和谐的家风氛围,为乡村善治开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