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近日,《侨乡出色——台山浮石飘色保护传承研究》新书首发式暨台山浮石飘色展演活动在台山市举行。该书由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旭民联合台山市文化馆副馆长黄彩筠,对浮石村的历史及浮石飘色艺术内涵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后撰写出版。
宋旭民是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从事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研究。近年来,他撰写出版了《灯与会——开平泮村灯会的现代解读》《荷塘纱龙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文化空间中蔡李佛拳的传承发展研究》等非遗专著,作为执行主编编写了《鹤山非物质文化图典》,今年底还将出版与同事共同研究了近三年的鹤山狮艺专著。
江门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围绕如何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做好非遗文化研究等话题,本报记者与宋旭民教授展开了对话。
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
江门日报:近年来,围绕江门非遗文化研究,您出版了这些研究非遗的专著,实属不易。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版非遗专著的?这些专著有哪些特点?
宋旭民:2014年,我从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国家级非遗开平泮村灯会在保护传承上面临困难,于是通过市社科联联系到当地调研,之后申报了一个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为了做好这个课题,我花了大量时间查阅文献、到当地开展田野调查,经过深入思考后写成近10篇论文。有了这个基础,就萌生了想法,不如再加把劲写成研究专著,让世人更好地认识这项非遗。今年还协助该项目申报立项了市级首批传承人群体,指导省级传承人申报国家级传承人。
我的这些专著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经过深入的田野调查,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都是首次对这些项非遗进行全面系统梳理,部分专著还对学界、社会的误解进行辨析。比如《文化空间中蔡李佛拳的传承发展研究》,虽然前人已有一批相关书籍,但我在阅读后感到,他们都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未能把蔡李佛拳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说清楚,对其现状也是不甚明了。为此,我除了把本地的蔡李佛武馆都走了一遍,还到广州、佛山、清远、珠海等地走访,务求寻找蔡李佛拳得以在近代迅猛发展的原因、在当代制约其传承发展的因素。
丰富的文献支撑
江门日报:在研究这些非遗的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有什么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
宋旭民:在非遗研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抓手:一是文献材料,二是田野调查。而如何更充分掌握这些材料,又往往是最大的难题。就如研究浮石飘色,当地有本侨刊《浮山月报》,我从月报社借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大部分期刊,但上世纪50年代及以前出版的期刊则没有。另外,浮石村还出版过族谱、乡村自治法等文献,也对研究浮石飘色的发展历史至关重要。因此,我到台山市档案馆、台山市博物馆等场馆及国家图书馆线上平台等网站查资料,并请当地藏书家帮助,找到了一些文献孤本。正是有了如此丰富的文献支撑,才使我更好地梳理与认识了浮石飘色的“前世今后”。后来在写《侨乡出色——台山浮石飘色的保护传承研究》时,我专门写了自己如何寻找浮石村文献资料的附录,方便后人继续挖掘。
在研究荷塘纱龙时,我除了到当地找文献,还在春节期间到新会区景堂图书馆待了两个星期,整个春节我基本在图书馆度过。
田野调研是一个更加困难的事,因为是一项与人沟通的工作,要加倍用心用情。每一次调研,我都要尽力与传承人交朋友。有一次,我在一个武林师傅的朋友圈看到一张照片,他与另一个师傅一起打鼓。两位师傅年龄相差近30岁,分属不同武馆,为何会走在一起?我就问这个师傅,他说,他们是堂兄弟。一瞬间,我把两人的情况串起来,很多事件就有了更清晰的脉络。后来,某个政府部门开展非遗调查,我推荐到这个师傅的武馆,该部门察看后很感兴趣,决定给予场馆支持。由于为武馆解决了实际困难,使师傅们更加信任我。
有些田野调研需要消耗体力,我曾随浮石飘色参加佛山秋色巡游,跟着队员走完10公里路程,对色架上色仔色女的劳累就有了感同身受的体验。
让非遗传承人体面生活
江门日报:对于江门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宋旭民:通过十年的非遗研究,我深刻地认识到,非遗传承的关键就是要做好传承人培养。有些项目由于没有年轻人接班,当老一辈传承人去世后,其记忆、技艺就随之失传。也有一些传承人因为忙于生计,而自身掌握的非遗技艺又难以提供生存保障,只有忍痛放弃。
为此,最为关键的就是从政府层面给予传承人生活保障,让其能够体面地生活。这种保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其专注于非遗传承,又可以向公众传播,实现一举三得。当然,也应该鼓励传承人进行市场化运作尝试,从中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比如,我就向生恭鱼灯传承人建议,深挖“鱼跃龙门”寓意,利用高考考场、名人故居等场景进行销售。又如浮石飘色,可以与艺术摄影合作,在景区招募儿童有偿体验色仔色女角色,这样既能丰富景区风景,也因体验服务而产生效益。但我非常反对动辄以非遗保护名义将高科技与非遗结合,因为用投资高技术的零头就可以让非遗项目很好地展示、生存,何必多此一举呢?
拟出版《江门武林大事记》
江门日报:在非遗领域耕耘了这么多年,您最希望达成的“小目标”是什么?在出版非遗专著方面,您下一步有哪些计划?
宋旭民:我希望扎根侨乡,继续做好本地非遗的挖掘与研究。今年以来,我访谈了上百位各门派武术师傅,涵盖六七个传统武术和狮艺类非遗项目,撰写了10多万字的武术口述史,还尝试做了一个《江门武林大事记》,争取明年能出版。近几年则希望能把江门所有门派、老武馆都访谈一遍,在条件成熟后撰写《江门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