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侨都·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屡克难关 点亮“心”希望
携手“红”力量 为生命“续航”
助力侨乡全科医学加速发展
“家门口”的透析服务获患者点赞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 年 11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精准施治,创造一个个生命奇迹
屡克难关 点亮“心”希望

心血管内科团队为患者实施高难度的ECMO辅助TAVR手术。

    面对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心脏、肺功能极差的患者,心血管内科团队迎难而上,采用国际前沿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又称人工肺膜)辅助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为患者带来“心”希望;对于“电路老化”的老飞行员,心血管内科团队以“针孔穿线”般的精准定位,成功实施左束支起搏术;89岁高龄香港居民钟女士慕名而来,成功摆脱了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困扰……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一个个生命奇迹在这里上演。

    ECMO辅助TAVR手术、左束支起搏术、冠脉介入术,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迎难而上,精准施治。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在该科主任高伟栋带领下,屡克难关,以精湛医术、先进设备和温馨服务,点亮大湾区居民的生命“心”希望。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何雯意 通讯员 陈君

    A  夹缝求生  为66岁老人心脏“换了扇门”

    “太开心了,没想到我还能走这么远的距离!谢谢你们,你们团队真了不起!”近日,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为患者邹先生实施了高难度的ECMO辅助TAVR手术,通过“天花板级”的心脏介入手术为心脏“换了扇门”。

    66岁的邹先生上个月开始明显感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下肢出现浮肿。检查发现,他的主动脉瓣开口只有0.4cm²,远低于正常人范畴,同时伴有严重肺气肿,日常活动变得遥不可及,即便是简单的行走,也成了奢望。每一次运动,都如同在战场上奋力搏杀。尤其到了夜晚,更是不能平卧,整晚都需要垫高枕头才能呼吸顺畅。邹先生到当地医院治疗了20多天,但情况未见好转。“真的是漫长而煎熬的一个月,连呼吸都成了奢侈。”邹先生感慨道。

    “他的心肺功能太差了,随时可能出现猝死的情况。”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陈基华表示,外科开胸手术对老人来说风险较大,后期需要更长的恢复期,这几乎成为不可触碰的禁区。面对如此挑战,在高伟栋的指导下,团队经过多次内部讨论及多学科专家的联合会诊,决定采用国际前沿的ECMO辅助TAVR手术,这是针对邹先生这类心肺功能极差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这种复合治疗方法在江门开展的情况并不多,ECMO作为一种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提供稳定的循环和呼吸支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同时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陈基华解释道。

    然而,想要顺利实施TAVR手术,并不是易事,非常考验医生的技术和经验。这是通过精细的导管操作,无须开胸,将人工心脏瓣膜精准送达主动脉瓣位置,替换掉病损的瓣膜,这相当于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一场精密的“微雕”,被誉为心血管介入手术的“天花板”。

    手术当天,心内科、ICU、心外科、超声科、麻醉科多学科团队默契配合,紧密协作。在ECMO的强力支持下,邹先生的心肺功能得到了暂时的替代与维持,为TAVR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精细操作,邹先生的主动脉瓣被成功置换,心肺功能逐步恢复。

    “我终于又能活动了!”术后,邹先生在心血管内科团队的精心照料下,恢复情况令人欣慰,心功能逐渐回归正常,呼吸困难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还能自由地行走。

    陈基华表示,主动脉瓣疾病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心脏类疾病,但高龄伴有并发症的高危患者采用传统外科开胸手术风险高、恢复慢,令很多老年人望而却步。随着TAVR的开展,为更多高龄心脏瓣膜病患者带来“心”希望。

    B  针孔穿线 精准起搏技术让老飞行员重获新生

    “年轻的时候,我在天上战斗,没想到年纪大了,还要和死神战斗!”85岁的杨大伯曾经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如今再次勇敢上阵,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助力下,勇闯疾病关,成功装上生理性起搏器。

    8个月前,杨大伯常常出现气促、胸闷的情况,在医院检查发现心律失常,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杨大伯过来就诊时,我们发现他的心率只有20次/分,EF(心脏射血分数)只有24%,正常人是50%以上。”陈基华介绍,检查发现,患者的左室前壁、前侧壁、前间隔、下间隔心底至心间水平节段收缩活动减弱至消失,“他的情况比较严重,相当于心脏‘电路’已经老化了,一般通过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提升患者心率的方法来解决”。

    由于患者年龄较大且心功能较差,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植入右室心尖部或右室间隔部起搏器,长期心室起搏会导致左右心室不同步收缩,进而引发心脏重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心功能“雪上加霜”,并可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经过科室综合分析研判,团队建议为患者实施左束支起搏术。左束支起搏术作为起搏领域又一重大创新,也是目前生理性起搏的新方向,尤其适用于心室起搏比例高、缓慢心律失常且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但是,左束支起搏术难度较大,要求医生在术中精确定位,整个过程就像“针孔穿线”,极其考验医生的耐心和技术。

    手术当天,主刀医生从患者的左侧腋静脉进行穿刺,到左束支电极植入,最终完成起搏器植入,用时2小时。术后患者起搏QRS时限波仅为95ms,宣告此台左束支起搏术的成功。术后杨大伯生命体征平稳,3天后复查EF达62%,未发生起搏器不适反应,头晕、乏力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陈基华介绍,伴随起搏技术的发展,心脏起搏技术由“粗放式”的心尖部起搏,发展为可选择部位、精确定位的心脏生理性传导系统起搏。左束支起搏术作为目前最受临床关注的生理性起搏方式,融合了心电生理标测技术和起搏器植入技术两项复杂技能,其技术难点主要在于起搏器的心室电极定位需精准明确,能使心室电极植入左束支区域,并可稳定低电压夺获,在实现心室同步收缩的前提下,保障起搏长时间稳定可靠及安全有效。“左束支起搏术既能解决心电障碍,又能改善心脏功能,目前国内仅部分医院可以成熟开展此类手术。”陈基华补充道,这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方法。

    C  拆除炸弹 解决89岁香港老太太“心头之患”

    “确诊的每一天都活得提心吊胆,幸好我选择了来江门做手术。”89岁的钟女士是香港居民,前不久突发心绞痛,被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这就像是一个“定时炸弹”,让钟女士寝食难安。

    钟女士的儿子在江门工作多年,一直关注着粤港澳医疗融合的动态。面对在香港手术需要长时间等待或支付高昂费用的困境,钟女士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跟随儿子前往江门接受手术治疗。

    入院后,冠脉造影发现,钟女士心脏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就像是水管靠近水龙头的位置严重狭窄,水流根本没办法输送。”陈基华说,“这就是一个‘定时炸弹’,一旦血液无法输送,随时可能猝死。”

    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陈基华团队迅速制定了手术方案。入院第三天,他们为钟女士实施了冠脉介入术。手术过程中,医生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成功地在狭窄的血管部位植入了支架,恢复了血液的顺畅流动。整个手术过程历时不到一个小时。

    手术当天,钟女士便能够下床活动,恢复情况良好。她感慨地说:“江门的医疗技术真是顶呱呱,效率非常高。这次手术不仅解决了我的心头之患,更让我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温暖和关怀。”2天后,钟女士出院时,她特意向心血管内科的医护人员竖起了大拇指,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据悉,近年来,江门市中心医院不断深化粤港澳医疗合作,紧紧围绕大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让患者有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加便捷的就医体验。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