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市名师到教坛新秀,从企业创始人到知名公司高管……在这个充满感动与收获的11月,位于美丽西江畔、潮连人才岛的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门职院”)每个周末都会迎来一批批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学子。他们曾带着收获离开,现在又带着感恩而来。
今年11月,是江门职院高质量发展暨建校40周年校友返校月。该校前身可追溯至1984年成立的江门教育学院。2004年7月,江门教育学院、江门市工业中专学校、江门财贸学校三校整合,组建成立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如今,江门职院迎来了建校40周年。40年栉风沐雨,40年高歌奋进,从地方学校逐步成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伴着改革开放的号角,江门职院亲历并见证我国高职教育踏实走过的每一步,春华秋实,繁花摇曳。
文/图 娄丹 江职宣
党建引领
推进“双高”建设
新跨越
千帆一道带风轻,奋楫逐浪天地宽。如果说三校组建成立高职院校是江门职院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那么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就是学校发展的新跨越、新起点。
作为我市职业教育“领头羊”,江门职院以“厚德、尚能、笃学、致用”为校训,秉承“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乡”办学理念,2009年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8年建成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22年入选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23年“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位列广东高职院校A类第15位……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谋划和引领。该校强化政治引领,坚持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大力推行“红色文化+”党建育人等项目,相关做法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典型案例,立项省级、市级党建研究课题12项,通过“广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验收1个,入选广东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广东行”专项行动建设名单各2个。
高质量党建引领带动高质量发展。近两年来,该校师生勇夺全国优秀教材奖、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学生技能大赛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标志性成果650余项。其中,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国奖8项;省级比赛一等奖总数位列广东高职院校第六位,获奖总数位列第四位;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也是广东高职院校在主体赛中唯一获得的一等奖;连续八届捧得“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广东高职院校前列,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高起点上再发力。江门职院党委书记张忠林表示,该校党委将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高质量党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力以赴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和高水平职业院校“双高”建设,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探索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教体系新路径,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德技并修
实现人才培养
新跃升
40年耕耘育桃李,11万英才耀侨乡。
一所学校好不好,关键看人才培养。江门职院凭借自身实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今年高考成绩超本科线38分的曾雪柔,选择就读江门职院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原因是“看好学校的培养方式和专业”。该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新生黄绮萍,高考超本科线60多分,同样坚定地选择江门职院,她说:“希望能在这里学到专业知识,练好专业技能。”
除了专业方面的考虑,两位学生也深入了解了该校的办学质量。一直以来,该校坚持德技并修,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竞赛中获奖3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5项;有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精品课程13门;入选“十四五”规划教材国家级3部、省级5部,1部教材被推荐参加国家级优质教材评选。官方数据显示,该校学生满意度持续提升,毕业生满意度以及家长满意度在全省高职院校名列前茅。
而在师资方面,近两年来,该校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工信部第一批产教融合产业实践教授各1人、省级产业导师16人等,高层次人才总量已实现倍增。
以“产”定“教”
服务地方发展新态势
遍觅金针辟蹊径,取他山石自成体。
江门职院校长彭志平表示,学校扎根“中国侨都”江门,深化改革攻坚的每一步,都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向而行,特别是在推进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更要立足地方,坚持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推进“群”“链”精准对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近两年来,学校持续优化专业(群)结构,主动服务江门战略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优化调整1个专业群组群结构,新增7个新兴专业;持续推动高水平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打造“专业群+”服务平台。目前,该校正大力培育1个国家级专业群,重点建设6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培育N个校级特色专业群,形成“1+6+N”专业群发展新矩阵。
搭建“一台一库”(产业推广服务平台、江门现代服务业智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该校与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省社科院江门分院、江门双碳实验室等共建混合型科技创新团队;与龙头企业共建市级以上创新服务平台28个,新增省级科研团队4个;联合企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市科技计划重大专项100余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400多项;服务中小微企业400多项,获省级科技奖2项。
“双创平台”推动创新创业也有突出成绩,已培育50个优秀毕业生及校友创业团队,学生“双创”竞赛参与率逾80%;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36家,2家企业获得融资;实施“一地一策”,全面助力开平推进“双百行动”,全口径融入式帮扶恩平基础教育;学校教师还参与国家立法,咨政报告获政府采纳,有力推动侨乡创新发展。
多方联动
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彭志平表示,江门职院依托江门“中国侨都”侨资源优势,正在全面构建“政校会园企+侨”协同联动长效机制,助力地方产业发展,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圈”。
坚持“校政”对接。建设工信部“根技术联合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基地”“智能家电-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激光智能装备制造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全国工商联“数字贸易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与市政协共建市政协委员学院,与台山市政府共建新宁学院。
探索“校会”共融。牵头组建广东省第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社会团体——江门市职业教育联合会;与数十个行业组织深度合作。
推动“校园”互补。与江门市9个重点园区合作,牵头发布《支持“中欧(江门)合作区”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共建校外实践基地300多家,其中省级14家。
践行“校企”共生。学校牵头成立一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数十家知名企业联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联合培育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8家。
该校2009届机电一体化专业校友、江门市恒华电气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张泽标,就是“政校会园企+侨”协同联动长效机制的受益者。2012年毕业后,张泽标进入电力行业实习,2017年创立江门市恒华电气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他说,学校的培养和“校企”共生给了他绝佳的机会和发展平台,期待自己的公司未来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与学校开展更加深入的校企合作。
以侨为桥
打造侨“立”江职新特色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江门职院以侨为桥,依托“中国侨都”丰富的侨资源,全力打造“侨”特色职教品牌,已形成“侨”特色鲜明的“二引入三服务”体系,积极赋能地方“大侨务”工作格局。
该校积极打造“三年四季一校园”侨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荣获广东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全力构建“12209三全育人”新格局,形成校园内外、课堂内外并行的“侨韵味”课程思政体系。其中,开设“蔡李佛拳”公共课,学校“蔡李佛拳”团队还受邀参加央视戏曲春晚的演出;与江门市社科联(省社科院江门分院)共建梁启超思想研究中心;与江门市粤剧传习所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参与创排的大型舞剧《侨批·家国》在广东省多地巡演;编写《五邑侨乡创新创业文化》等多部教材。
同时,该校持续加强同海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开展师资培训等领域合作,常态化互访交流;主动对接,承接本地企业海外员工培训;顺利举办全省归国留学人员国情培训班;不断拓展海外文化交流传播,开展“海外侨胞五邑行”,共创华侨华人历史文化话剧等。
在服务华侨华人方面,该校成立广东高职院校首个侨企员工培训学院,与地方侨务部门共建侨情咨询研究院,助力“侨都赋能”工程。积极探索“职教出海”,坦桑尼亚国家课程标准和数字化课程开发项目、德国博世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合作试点项目等均获批立项。
征途回望千山远,前路放眼万木春。江门职院已锚定“高水平”,蹚出新路径,在历史荣光的辉映下,步履铿锵,昂首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