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教育受到更多关注,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尽管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理念和方法有所改进,但音乐教学仍被“轻视”。
笔者认为,开展生活化教学,能提升教学质量。因为生活化的课件更能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本文探讨如何有效开展生活化音乐教学,为提高农村小学生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三江镇八堡小学 容耀宁
强化音乐教学 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音乐教育与情感和生活紧密相关,通过生活化的音乐教学,可以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教学效率,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农村地区教学资源匮乏,学生接触乐器、乐谱的机会比较少,这增加了他们学习音乐的难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出发,强化音乐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介绍乐器的音色时,可利用生活中的声音。如,将定音鼓的鼓声与雷声相比较,将流水声与钢琴、琵琶的声音相比较,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不同的音色。
又如,教授《学习雷锋好榜样》时,可播放雷锋动画,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并通过分组讨论扫除教学障碍,提升教学效果。
设计能吸引学生的
教学内容
音乐课包容性强,学生的活跃程度往往能反映教学效果。教师应创造和谐、活泼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设计能吸引他们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小动物走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动物走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模仿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音乐教学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儿歌。可以挑选能表达父母之爱的歌曲,如《感恩的心》《父亲》,强化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此外,农村学校需积极改善教学条件,通过乐器、多媒体设备等,让学生切实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对于农村地区小学来说,音乐教师要认识到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融入生活化教学,尽可能满足小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成长。